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14|回复: 0

[音乐区] 关于交响乐的7个冷知识

[复制链接]

2万

积分

19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6504
anxin 发表于 2020-3-13 22: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交响乐的7个冷知识

提到“交响乐”这个词人们的脑海里大概即刻会浮现出那些庄严宏伟的东西:比如莫扎特的《朱庇特》,贝多芬的《英雄》,或者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的那个著名的序曲。其实它们只是所有例子中的一小部分,我们不得不说,给“交响乐”下个明确定义其实是件蛮困难的事情。我们姑且说,自18世纪起,交响乐指的是作曲家在器乐作品创作中的最高成就。首先,symphony这个术语(以及这次个词在其他语言中的形式)的由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不像“电话”(telephone)一词那样,是十八世纪科学大发现时期被学者生造出来的古希腊词语。在BBC拍摄了《交响乐》这部讲述其在西方文化中重要性的纪录片之后,我们决定补充一些关于交响乐的新鲜知识。

实际上,人们第一次发现“交响乐”这个用法是在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论述中。在那里,“交响”指的是“声音的和谐”。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分析篇》中将交响乐(symphonia)定义为高音与低音间的和谐比例。对于追随毕达哥拉斯的人来说,交响乐(symphonia)从属于他的宇宙和谐音乐论(译注: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法则是数的和谐,音乐可以与之对应)。在一个非音乐语境里,交响乐(symphonia)象征着和谐与同一。中世纪的音乐理论还保持着“交响乐”一词的“声音的和谐”的含义,并将它与表示不和谐音的“diaphonia”相对立。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历史上曾有几样乐器被称为“symphony”,这其中包括:轮擦提琴(organistrum),扬琴(dulcimer),小型羽管键琴(spinets)以及维吉纳琴(virginal)。

直到十六世纪,作曲家们才开始将自己的作品定义为“交响乐”最早被人们归类为“交响乐”的作品主要从宗教音乐和口头音乐中收集而来;后来“交响乐”一词逐渐开始指称更多作品,尤其指一部大作品里的某些器乐作品章节。更特别的是,在意大利传统中,Opera Sinfonia (意大利语:序曲)有一种固定的三段式结构:快板、慢板、舞曲风格的。海顿和年轻的莫扎特在交响乐方面非常高产(海顿一生创作了107部交响曲,莫扎特写了47部),他们把这种三段式结构用到了交响乐中。然而三段式结构最终被四段式结构所取代:奏鸣曲/快板、柔板、谐谑曲和回旋曲。

尽管贝多芬在他的第一、第二交响曲中遵循了莫扎特与海顿的范式,他最终还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交响乐体例。他以这种方式为后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听众创作。他的《英雄交响曲》实际上是从一个特定的主题获得了灵感并服从这一主题而创作的。不像海顿和莫扎特那些以优雅、甜美和形式感著称的交响乐作品,贝多芬的《英雄》专注于表达内心感受,尽管他并没有脱离形式感(《英雄》的第三乐章依然保留了葬礼进行曲的形式)。第三乐章中谐谑曲的冷酷和忧郁有别于海顿作品的天真率性;最后的回旋曲也并没有那种典型的莫扎特或海顿式的欢快。借用格罗夫音乐词典里的形容,贝多芬的这类作品是雄伟广阔且真诚高贵的。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由一个C小调引子开场,并以一个气宇轩昂的C大调乐章结尾,而第六交响曲《田园》则是一部标题音乐作品,其中的一些段落会唤起一种鸟鸣声声和暴雨将至之感——另一部著名的早期标题音乐作品是柏辽兹如梦似幻的《幻想交响曲》,这部作品假想出一个艺术家一生中的某个片段,从他田园牧歌般的爱情梦想到他自己的葬礼。贝多芬对于交响乐的贡献是如此巨大以至于瓦格纳坚持认为交响乐的形式从此再不可能有所革新了。

贝多芬实在是为交响乐的形态设置了相当高的起点。在他去世后,人们开始为交响乐艺术是否还有提升空间而争论不休。尽管舒曼和门德尔松证明了这一音乐形式依旧具有活力,大部分作曲家却从此转向了前奏曲的创作,在这种形式中,作曲家获得了更多自我表达的可能性;另一部分人的创作则转向了李斯特所引领的混合了戏剧与音乐的“交响诗”形式。有着和交响乐乐章相类似的结构,交响诗却更专注于对场景和图像的展现,而对遵循传统音乐范式没有多少兴趣。标题音乐通常可以由三个美学要素来定义:压缩多个乐章放到一单元里;将音乐和外在世界相连;它将器乐演奏作品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与此同时,交响诗也成为了表达民族性情感的有效形式,并尤其受到波西米亚作曲家,例如斯美塔那(《我的祖国》)和德沃夏克的钟爱。此外,显然,交响诗这种音乐形式在俄罗斯也备受欢迎,在那里,用音乐讲故事已经成为一种人们司空见惯的表达方式。

尽管如此,交响乐依然承受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挑战:首先,四乐章式的结构不再像以往一样是交响乐的必要条件。伟大的改革者阿诺德·勋伯格(A·Schoenberg)将自己的第一室内交响乐全部放在一个乐章中,从此开启了放弃四乐章式交响乐的先河。在他之后,例如,西贝柳斯(J·Sibelius)的第七交响曲由一个大乐章组成 :

而霍夫哈尼斯(A·Hovhaness)则将自己的《圣·瓦尔坦交响曲(Saint Vartan)》分成了24个乐章;库尔特·魏尔(Kurt Weill)的第一交响曲则也采用了同样的结构。作为一种音乐体裁,交响乐还远没有走向消亡,尽管对于体例的规则要求在逐渐放松,可“交响乐”这一术语却依然明确地指向那些高水平作品。

哈维格·布莱恩(Havergal Brian)在1919-1927年创作的《哥特交响曲》,是世界上最长的交响曲之一,它试图解决人类的宗教关怀问题。相反地,小交响曲(Sinfonietta)却指向一种更现代,某种意义上讲也更加轻松的交响乐作品。

18世纪的交响曲通常以弦乐为主,仅为四种乐器而写: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羽管键琴和低音提琴。通奏低音部分由巴松管和羽管键琴共同完成。渐渐地,交响乐团中的乐器有所增加,开始是号,偶尔会是一对双簧管,再后来,号与双簧管同时出现在交响乐团中。经过整整一个18世纪,其他乐器也逐渐被加入到管弦乐团里:长笛(有时取代了双簧管),一部分巴松管,竖笛以及小号和定音鼓。在18世纪末,一个标准的交响管弦乐乐团需要由上文提及的全部弦乐器,多对管乐器(长笛、双簧管、竖笛、巴松管),一对号,和一个定音鼓组成。键盘乐器(羽管键琴或者钢琴)依然是备选之一。在19世纪的100年间,长号被加入进交响管弦乐团(参见贝多芬的第五、第六、以及第九交响曲)。低音鼓、三角铁与钹(有时也用短笛)这个组合在18世纪只被作曲家用来丰富音乐层次,从19世纪下半页开始也逐渐被不带任何含义地广泛使用。尽管在整个19世纪中,更多的乐器加入了弦乐与管乐器乐组,但这可不仅仅是为了保持多样性。所以,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马勒可以写《千人交响曲》喽?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2-13 02:49 , Processed in 0.110698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