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j( v% u5 J3 Z
2 B1 U' J. }& _% D, t避免常见五种录音失误方法
+ w$ Y* G$ i3 F* A; S2 o- {3 w9 x. d6 V. {, Q. H
数字时代的音乐制作让很多人认为录音过程相对没那么重要了。如果最终的成品都是靠数字插件完成的,那还有必要考虑像话筒摆位和选择话放这类录音小细节么?是不是这些考量只是模拟录音的遗产,早该被无所不能的数字处理技术淘汰掉?9 U- x* f* ]+ K; }% j
1 |& X- `, W; V( e2 `- ?$ ~& H答案当然不是!额,其实也没那么绝对,毕竟当年音乐制作极耗精力的一些步骤现在可以通过数字处理轻松解决。但正确的录音依旧非常非常重要,因为简单的录音也能被各种花式搞砸。就算插件才是你制作的核心所在,录音录好点也绝对不会错。在前期录音阶段多花点心思通常能节约下大量耗费在后期整理和混音上的时间。这样的话就可以多花点时间在创造性的工作上而不是浪费在解决本该在前期避免的问题上。做好录音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决策疲劳现象。简单来讲,决策疲劳指的是当我们在做了一长串的决策之后决策能力下降的情况。在长时间的制作过程会导致我们丧失判断力。 在录音时就早早地为作品的制作定下基调能避免瞻前顾后。而模棱两可的工作方式,反反复复地调整插件和寻找虚无缥缈的极致音色不仅是浪费时间,还让脑袋一团浆糊。9 Z" G2 d9 f) c: \* O; }
+ v! H- _) x C* O! O8 h5 C1 q这篇文章能为那些需要真实录音的人帮上大忙,而用虚拟乐器为主的话也可以借鉴一些思路。接下来列举的几条是最容易犯的录音错误,同时也包括了一些解决办法。0 X3 j3 T3 n+ Z ?7 O8 Y
6 ?! ]0 \" q" d
+ k% T( b' w. z0 Q7 `( t1. 缺乏对音色的塑造* z* R l/ s7 l
) N; y% P1 i3 @0 R
你的工作室估计跟大家一样:混音全靠插件,没几样硬件设备。但再牛逼的插件不是你忽视原始输入信号的借口。花点时间尝试一下在录音阶段塑造乐器音色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你是用麦克风录电吉他,那就要保证电吉他音箱里面出来的声跟你的最终结果差不多,特别是靠踏板效果器塑造音色的情况下。录架子鼓要把先鼓调到跟歌曲需要的音色。如果你对调音如何影响鼓的音色不太了解,可以找个鼓手朋友学学基本操作。就算是主要用插件来塑造音色,花点时间在录音的时候调整也强过完全依赖后期混音。在早期的制作过程中就录得较好的音质会让后期处理时有更合适选择,也能取得更佳的最终效果。
) I1 i* L6 V2 s( m2 u% m
) K7 i7 n8 Q& N6 \$ x% t2. 演奏状态欠佳" p' R& p* z3 C+ l5 p. l
有缺陷的演奏虽说如今也能靠着各种修音软件校准音高和节奏,但音频工程师们也是迫不得已才做这类修复工作。当就差多录一两轨就能搞定的情况下,还非得依赖后期来修正不够好的演唱就显得很不值了。后期修音准会花费大把大把的时间。若是歌手肯多花15分钟多录几遍把一段唱好,那恐怕能节省混音师一个来小时枯燥的工作。节奏修正也是一样的道理,就算用上Pro Tools自带的Beat Detective (节拍探测器)或者Logic Pro的Flex Time也会耗上大把的时间,结果也肯定不自然,稍不注意还搞出电音效果。% o% d5 l, X8 }* ~, ^! S5 ?4 N
, h3 F+ m7 }! i
在这里吐槽一下。对混音师来说,给那些那些糟糕的演唱修音算是音乐制作中最无聊的环节。每每深夜修完音,那感觉像是对音乐不会再爱了,连葛优躺也无法诠释内心的空虚。多花点时间唱稳点,可怜的混音师们才会有工作的动力和创造力。1 m! B; P5 K7 k8 B/ D$ k" @
3. 重复录制太多轨4 F- q( r+ ^7 s8 F6 @
就跟录的次数不够,歌手还没进入状态,导致后期工作量激增一样,录了太多轨也会让后期编辑选择一片混乱。当歌手在录音棚里过了几遍并放松下来之后,每次表现都会有所提升。然而这样的提升通常会在达到一定次数后停滞。如果继续一遍一遍地录的话效果都差不多,很难说哪一轨录得更好。
0 W2 V! l5 i* m4 k/ s4 U/ V7 B
5 g! X! J3 ~& f" z Z3 z) i这样的话我们又会面对决策疲劳的难题。从20来个差不多的人声片段中选择肯定会让人丧失判断力。与其叠很多轨,不如在录音时专心聆听。当你觉得这个歌手或者乐队已经达到最佳状态后再多录一轨。如果新录的一轨有明显的提升,那就接着再来一遍!如果感觉不到太大的区别就该就此作罢,继续往前录。
+ J8 D+ A" G4 _3 z4. 随意的麦克风选择和摆位
: r$ g9 K- F9 \5 D# B麦克风的选择对声音的改变对录音的结果异常重要。麦克风会给捕捉到的声音带上不同的音染,在录音前尝试不同的麦克风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光是一件乐器的不同摆位方式就够得写一篇攻略了,而且正确的方式往往不止一种。有些乐器还得用上好几只麦克风,更不用说录制乐队合奏的需要的进阶录音技术。对于架子鼓、钢琴和竖琴这类复杂的原声乐器,取得饱满的录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乐器在房间里的声音效果,并据此摆放拾音位置。试试不同的距离,单声道或者不同的立体声摆位,还可以让演奏者挪到录音棚的不同位置。在这些不同的情况下都录几秒来比较选择,当然多只麦克风产生的相位问题也不容忽视。
+ l/ Z) T2 I8 a: M
0 |* b+ R0 H0 I' g作者最近到位于洛杉矶的 Big Bad Sound 录音棚跟 Zach Fisher 一起尝试了几只不同的麦克风在不同的摆位下录底鼓的效果。同一底鼓在五只麦克风下的差异巨大的结果清楚地展示了麦克风选择对声音的影响。点击下面试听五只麦克风呈现出的不同音色。它们分别是Audix D6, Electrovoice RE20, Shure Beta 52, Sennheiser MD421 和 AKG D112。请尽量用专业监听设备来感受低频的差异。
6 z1 @$ U7 m3 p1 w7 E! O: b; w5 I7 E1 d& l7 P% C$ I6 n
4 u) d& Q6 E ]- e* q5 l
5. 电平不足……或过载
5 J" `7 V/ ^0 ^3 `! R; }一定要注意让输入模数转换器的电平足以盖过录音设备自带的底噪。电平不足的信号意味着在后期提升音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底噪。确保话放输入电平正常的同时也要保证吉他音箱或者乐器本身的输出信号足够高。与之相反,很多话放会在事实上达到电平最高峰值之前就开始失真。当然,某些音乐风格要的就是这种模拟失真。尤其是那些经典款模拟设备,调高增益所造成的一点点的饱和失真本身就是花大价钱买的那股复古味。但如果音乐本身要的是非常纯净的音质的话,这种失真就千万要不得。再强调一下,是否让主唱在高潮部分有一点失真是你的决定,全凭你在录音前做出的调整。' B. I; E- d7 J3 Y2 [
总结2 z d0 h4 A: x' U
录音时总会遇到灵感突然迸发而来不及考虑太多的情况。最重要的自然是捕捉到那次精彩的演奏和动情的演唱。除此之外,做足准备,慎重决定才该是日常录音的常态。花时间来修音修节奏会毁掉音乐最初的表现力;后期反复不断地微调插件最终将导致听觉麻木、丧失判断力。
7 \4 @" S6 p U9 s+ o
+ ^6 ^" p1 h1 H现今音乐制作很大程度上都是用虚拟乐器或者数字合成器。但就算是偏电子的风格也看重真实的录音为音乐注入的灵魂。上佳的制作要在每一步做到极致:给乐器调好音,做好房间声学,选择合适的麦克风,找到恰当的麦克风摆位,再用上一款匹配的话放。这样的话,后期无论用插件还是硬件混音都会轻松许多。从演唱演奏本身到音色的调整,取得好的录音能给接下来的后期打下良好的基础。5 F3 y9 Y0 l$ h4 c* u
' h) Z- z8 V0 z! ]作者介绍5 ^7 ]3 B% p8 V" E! v, P( y
+ @0 O. g' \8 z: K4 a' r/ z
, T' l) O8 U% Q1 B( f) z: c# \: KDanny Echevarria 是一位在洛杉矶土生土长的制作人和音频工程师。在混音工作和酒吧里拉小提琴之外,他会到山里呼吸带着烧焦味道的“新鲜”空气。你可以通过他的网站 dandestiny.com 联系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