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的方文山歌词创作
( Z2 B1 u: q4 |, m% P' w: f' U# J2 o6 I! ]: X
, _+ v9 c, U, G( _# w一般普通的听众说到华语填词人,首先会想到的两个人是林夕和方文山,甚至知道方文山的比林夕还多。而在专业人看来,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推崇林夕的。这篇文章本来主要是讨论方文山的,但说道填词这行,就不得不提到其他的填词人。5 v* U4 e& w4 C& ^& t- p
3 g- T G4 V% @/ [: U
提到方文山,那也就必须提到周杰伦。这对黄金组合的确创作出不少经典。方先生另类的遣词造句加上周杰伦怪异的曲风产生的化学效应给当时死气沉沉的乐坛注入一股热血。平心而论,之前的《上海一九四三》《娘子》,包括《双节棍》,都算得上是不错的作品。笔者也敢肯定,当时对于方先生的质疑并不多,反而欣赏的较多。但十年过去了,很多作者或者歌迷都意识到方文山先生的弊病,刻意的押韵以及意象渲染,造成歌词的不伦不类。方文山的产量其实不多,把他所有的作品拿出来做个比较,你会发现诸多相似的地方。几种词性的活用,生硬的意境抽挪。这几点,在他的著作《关于方文山的素颜韵诗》体现的更明显,随便抽一首:“到底要怎么邮寄/一枚灵巧的歉意 /被反复斟酌/细心折叠过的语气”,这首叫做《诗,于是被唾弃》的诗歌,粗略一看,感觉不错,实则全无意义,内容不就是在斟酌是否把一首道歉的信寄给女主角嘛,说邮寄歉意、语气能折叠,这样的低级用法相信上过高中的同学都会,但方先生就是把它发扬光大了。写歌词,在笔者看来,并不是表面的华丽,也不是文字的堆叠。说到底,都是为这首歌要表达的情感服务。方文山执着于玩文字,却忽略了情感的表达,这反而使歌词本身显得空洞虚无。想一想,就从大路情歌方面来说,方先生究竟有几首是深入人心的?周杰伦的情歌笔者都听过,算起来,也只有《珊瑚海》还凑合,一句“海鸟根鱼相爱,只是一场意外”对于处在两个不同地位的恋人的比喻还算恰当。笔者看过方文山的简历,觉得这首歌词也有他亲身的体验,当过送外卖的,当过电工灯社会底层的生活,物质年代,想必爱情也不会看顺利。然而纵观方先生的词作,很难找到其他经典的情歌歌词。笔者也不想拿他跟林夕比较,就跟其他台湾填词人比起来,在情歌方面,方先生也少了那份细腻与温柔。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是个人风格问题。笔者觉得,方文山的风格没问题,关键是情感表达的问题,能写出大彻大悟的填词人,必然有丰富的文学修养和深刻的社会阅历。而方先生的词作中很难看到那种气质,只是在汉语中反复兜转。就像方文山在一首诗中所说的,这是个“押韵游戏”。方先生为独树一帜要付出代价。自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局,要想写出一点突破,说实话,很难。虽然方先生对传统的泛滥情歌嗤之以鼻,但自己也没有改变这种格局(至少在大路情歌方面),反而带坏了风气,一个个模仿者争先恐后的拷贝着“方式文道流”,包括黄俊郎弹头等,都或多或少的染上了这种风格。9 \6 i- n$ p2 _0 x" _* y+ F+ b
0 X$ d6 l* o& k8 G, p" w
, Z; s _% z4 \7 b; J3 `. ]4 V) Q, Y% W
一首优秀的流行歌曲的产生,同时也就创造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如此奇妙,它综合了文学与音乐的精华,通过旋律与文字同时感染打动我们,使我们自然而然成为俘虏,徜徉在歌曲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那么,除去旋律这个基本“建筑材料”以外,歌词是一种什么艺术品种呢? 一、歌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我们在众多的关于歌曲创作与鉴赏的书籍中曾做过专门的研究与调查,然而我们遗憾地发现,许多关于歌曲或歌词创作的书或论文,却连最基本的概念:即歌词到底应作何介定?其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其科学性的定义应是怎样的?就连最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及《辞海》等皆无歌词辞条。在现代流行歌曲日益成为一种非常重要且五彩纷呈的文化景观时,这不能说不是一种令人沮丧的发现。随着现代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歌词的独立审美价值愈益显得举足轻重。一句好的歌词,完全可以成为一定时期内当代社会精神价值和国人文化心态及生存状态的概括性写照。如《血染的风采》、《一无所有》、《黄土高坡》、《涛声依旧》、《弯弯的月亮》等歌曲的歌词,就因其内涵的丰厚与深刻,在老中青少四代人中皆受到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