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 @- q% v0 d [0 h# t; L
优秀流行歌曲的三要素& B: z% I$ b" N- D+ D
* [; O' E0 z0 r$ H, V! N% r曲、词、人是流行歌曲最为基本的三要素。在曲的创作方面,要秉承“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精神和美学传统。在词的创作方面,要反映时代精神、回应时代诉求、鼓舞民众士气。在音乐创作者方面,于内要注重艺术修养,创作面向未来的音乐;于外要忠于听众,创作面向大众的音乐,注重正能量的弘扬和传播。
n! _1 a, M; R! `; W
% }; I6 P0 g* B/ k# Z8 K1 L# A
8 e0 j4 `* D9 L+ ?4 |: e' B. p9 m( V' w" y" X6 N4 ~
9 c- M5 G D* r0 {
$ ?! r# H n( Y& ]7 C: e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而文艺工作正属于铸造灵魂的“精神事业”。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将文艺定位为“时代前进的号角”,认为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作为大众文化中较为活跃的组成部分,流行歌曲尤能代表时代风貌,是引领时代风气的“急先锋”。1 ?; B: |# n5 N: o1 ^
" v/ Q- d" c" l6 d! v
曲(曲调、节奏等)、词、人(音乐人、歌手等)是流行歌曲最为基本的三要素。这三要素中只要有一个格外突出,就可以成就一首流行歌曲;三个要素均十分突出,则可以成就精品佳作。流行歌曲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这一艺术形式借助音乐与文字的结合,通过歌者的演唱,在人们心中建立起唯善唯美的精神家园。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享受和道德指引,新时代的文艺作品应尤为注重正能量的弘扬和传播。
( E3 p: I/ D1 n+ D: s3 `" `' @# Y3 z+ O' _% p- F$ x
曲:秉承“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精神和美学传统5 K8 q& p0 n+ G0 W, q( o( r
6 B, l/ U; b, A7 n音乐作品有其特殊性,优秀的作品往往能够呈现出创作者较高的精神境界。流行歌曲是创作者生命体验与人生感悟的自然流露,其情绪、情感会自然而然地灌注到音乐之中,引起听众的共鸣,从而起到打动人心、净化灵魂的作用。流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可能是充满希望的,也可能是愤世嫉俗的。如果一定要将负面情绪强硬扭转成正面情绪,或者勉强为幽怨的乐曲接上一个光明的尾巴,就违背了音乐创作规律,也会使音乐作品的质量大打折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古人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因此,流行音乐创作者应当做到颂扬而不失其度,有所批判而不灭希望。- i8 S# ]8 S3 E& P
8 s3 l3 Y B7 f* M8 k7 J
新时期的音乐创作应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精神和美学传统一脉相承。以歌颂爱情的音乐作品为例,无论是咏颂爱情之甜蜜还是抒发失恋之感伤,只要情感真实、表达细腻、曲词优美即值得推介;若乐曲刻画的是沉湎于失恋而荒唐颓废、一蹶不振的精神状态,或透露出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随意姿态,则在思想价值上远逊于前者;而过度强调感官刺激的作品就更不值得提倡了。例如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中的经典歌曲《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就是优秀音乐作品的代表。它借助地方戏特有的鲜活泼辣的曲调,表现了农村姑娘小芹质朴纯洁的爱情,其背后是深沉厚重的民族传统音乐美学积淀。这首作品曲调昂扬灵动,又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欣欣向荣的局面相呼应,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因而成为经久不衰的爱情歌曲典范。
6 y& o8 ~) ~! U+ \& U+ t% J; m a& G- B2 v
词:流行歌曲在反映时代精神、回应时代诉求、鼓舞民众士气上具有先天优势
. k0 C9 a+ w: d! q8 s
# F$ a9 I$ \2 W' |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既要“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也要“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一首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词与曲是紧密贴合、不容分离的。若以词、曲相较,歌词在叙事或情绪表达上的指向性更明确、更通俗易懂、更容易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因此也是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发展的重心所在。, K" q% ~2 ^( i; j; m
; j+ L4 |4 n) A* g( q! n
流行歌曲在反映时代精神、回应时代诉求、鼓舞民众士气上具有先天优势。比如1997年的公益歌曲《从头再来》,是为鼓励下岗工人而作。这虽然是一个不易讨好的题材,但歌曲中传递出的永不服输、决不气馁的强大精神力量,契合了国人坚韧、坦荡的民族性格,给予逆境中人积极向上的鼓舞,因而深受大众喜爱。
7 L& c% t3 Z2 G! N2 _; k3 N
$ R- z( V2 j( T. D0 E此外,民族风和古风歌曲也是大众文化中颇具中国特色的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信天游》《一无所有》《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等一批“西北风”歌曲,到之后《天堂》《青藏高原》《新阿瓦尔古丽》等一批带有内蒙、西藏、新疆等民族特色的歌曲,其中既保留了各民族特有的或雄浑低沉、或高亢激昂、或忧郁细腻的音乐气息,又创新地融合了通俗音乐的表达形式,因而收获了比传统民族歌曲更好的效果。
$ s. t. C' d' t* @) @8 j6 h) n7 v% Z) [- V+ U2 @( X, y
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改编自《诗经·蒹葭》的《在水一方》、90年代从唐诗中汲取灵感的《涛声依旧》《晚秋》、21世纪初的《东风破》《千里之外》《菊花台》,还是近几年的《卷珠帘》等歌曲,均属一时纸贵的优秀古风音乐作品,传承了民族文化基因。通过这些作品,即便是对传统文化领悟不深的人,也会对古风歌曲悠远的意境和隽永的韵味深深着迷。6 c0 | l1 P/ w( o2 a
* v9 ^2 B3 o' I4 D. P. H) H民族风与古风流行歌曲的成功创作、传播,反映了民族文化绵绵不绝的生命力,回应了人民追本溯源、认祖归宗的文化心理,满足了其清幽纯净、宁静悠远的美好向往,同时也是流行歌曲立足时代、植根民族文化、服务人民群众的最佳写照。4 c; [% M/ U0 D- w
9 _6 x" P4 U4 w) Z* V. ]; E
人:于内注重艺术修养,创作面向未来的音乐;于外忠于听众,创作面向大众的音乐
: G" `5 M9 `; }1 ~3 n. @( a* Y7 @& s. V
对于文艺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后来又进一步将这一要求提升为“明大德、立大德”。
6 Z" ]0 A# x% F; ?. n: p9 R3 v3 G3 i3 t7 o7 x
具体来说,音乐人和歌者的“德”,于内是注重艺术修养,不断突破自我,创作面向未来的音乐作品。“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乐人只有尊重音乐、忠于音乐,才能真正做到忠于内心。在音乐上力求完美、寻求创新、精益求精,是音乐人最大的“德”。于外是尊重人民、忠于听众,创作面向大众的音乐。好的音乐源自心灵深处的感悟,并非特地为取悦他人而作;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会止步于孤芳自赏,而是始终面向大众、尊重大众、服务大众。因受到群众追捧而洋洋自得、目中无人,或因作品不被听众喜爱而愤愤不平、恶言怨詈,均属德行有亏的表现。3 M' B# v/ z7 p# p# \; w3 y: j3 e) K& g
5 m* l+ e% t+ K# F忠于音乐、忠于大众的艺术工作者往往内心纯净,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们从不刻意树立高远目标而自然会肩负起以音乐温润心灵、以歌声救赎灵魂的使命,此即音乐人的“担当”。专注于追求艺术上的尽善尽美,自然不惧一时褒贬。不为名利左右,始终不失热爱音乐的初心,如此便是音乐人的“不媚俗”。以敬畏之心创作真诚纯净、打动人心的音乐作品,就是音乐人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价值观的最佳方式;将优秀的作品奉献给人民,便是音乐人为民抒情、为民抒怀的自然呈现。* @9 D1 ~0 Q3 w- e* F
$ S X( B7 `; i
(作者分别为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上海越剧院党总支书记;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 L, \/ @7 b& e7 i1 {9 h- y$ {- [
【注:本文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大学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感染性研究”(项目编号:16YJC710042)的阶段性成果】: l4 q- u0 S" P
$ G- _' t ~- y8 |3 B! U9 c i【参考文献】( }. ]5 U* U1 s, ]6 v7 b: Y w. F* b* q
0 D. C" @* Z0 \2 ?+ a
①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求是》,2019年第8期。; V+ Z& _8 h7 k6 x1 v" Q$ u
& K) ]9 B# ~0 E. ~( T* ~- j: n
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5年10月14日。
7 x+ m. m1 S6 D6 R9 E0 L* O$ T. ~6 [. J4 f* m8 {
责编/王妍卓 美编/王梦雅 # @5 o9 h" c# q! I) B
! S7 Q# c6 I U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