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张靓颖的唱功而言,其自然的英文咬字、游刃有余的声音把控都说明了她在这张专辑中的用心。《Work for it》里那种霸气中的妩媚、《Body First》中声音颗粒中的性感、《Pull Me Up 》喜怒不形于色的冷艳,张靓颖的歌声不仅没有被许多大气的编曲吞没,而且还让海内外听众听到了她有别于在华语歌曲中不一样的唱腔。
而这张原定于2016年发行的专辑因为张靓颖与其前经纪人冯轲的感情、事业等纠葛问题,一直延宕到2019年才得以问世。从市场发行的角度而言,失掉先机的同时,也带来了在选曲和企划上的一些小瑕疵。但放在2016年来看,这些歌曲在品质和尝试上,其实是很前卫和先锋的。比如首支英文单曲《Dust My Shoulders Off》,在国外榜单的亮眼成绩已经让国外看到到了华语音乐进军欧美的野心和实力。
但正如专辑文案所说,这是张靓颖的音乐作品,也是她的人生,虽然专辑定调为“过去进行时”,但没有过去的人生,也不会有现在、甚至是未来的张靓颖。
华语音乐走向国际时的“小我”和“大我”
张靓颖的这张《Past Progressive》,虽然并不算完美地无可挑剔,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张靓颖的诚意和她对音乐的热爱。
若以张靓颖的个人成长轨迹,乃至于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路径来看,这张专辑突显出来的一些问题都是可以被理解和宽容的。而专辑5年的漫长打磨历程,也隐含了华语流行音乐向国际大环境靠拢之际,音乐人的个体价值以及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感的交织,即“小我”和“大我”的共振与碰撞。
早在2006年,张靓颖就开始了与欧美顶级音乐人合作的尝试。在那个中西方流行音乐制作水平仍有一段不小差距的年代,张靓颖首张个人双语专辑《The One》中的三首英语曲目《Take It Like A Man》、《Can't Take It Back》和《Girl Of Your Dreams》就找来了美国音乐制作人Craig Williams担当制作,包括创作、编曲、乐手演奏、和音等部分在内,这三首曲目的制作过程几乎都在美国完成。
比赛结束后,张靓颖的音乐之路主要分为华谊时期(2005年至2009年)和少城时代/环球音乐时期(2009年至2014年)和少城时代/索尼音乐时期(2014年至2018年)。
2006年,张靓颖签约华谊的次年发行首张个人双语专辑《The One》,上市仅三个月就创下了100万销量;2008年,张靓颖凭借为电影《画皮》献唱的主题曲《画心》,成为首位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中获得最佳原创电影歌曲的内地歌手,并在移动数字音乐领域达1亿次下载量;于此同时,她在华谊期间演唱的一系列情歌金曲《画心》、《我们说好的》、《如果爱下去》、《这该死的爱》也奠定了其“靓式情歌”的地位,使张靓颖快速地进入到国内一线歌手的行列。
2009年6月17日,张靓颖正式宣布加盟环球唱片,进一步加速向国际流行音乐市场进军。2010年,凭借主唱的《印象·西湖》专辑提名美国格莱美奖最佳新世纪音乐专辑奖,成为第一个登上格莱美颁奖典礼的华人流行歌手;其后,更是成为首位与国际音乐制作人Timbaland搭档合作的华语歌手,二人合作的单曲《Dust My Shoulders Off》在发布后即登上美国iTunes即时榜第四名,并蝉联了近一个月时间的iTunes MV榜第一名,MV亦获得了众多国际奖项;2017年11月,张靓颖成为第一个站上维秘秀舞台的亚洲歌手。
回顾那些年张靓颖的国际化历程,2016年12月21日BBC亚洲版面一篇题为《Could Jane Zhang Become China’s First Global Pop Star?(张靓颖能否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个国际巨星?)》的报道也许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注脚。
报道中是如此评价张靓颖的,“Jane Zhang is a pop megastar in China but her latest single breaks the mould of China's pop industry and could help her become its first global superstar, writes Grace Tsoi of BBC Chinese.”
从《超级女声》的一夜成名到《Dust My Shoulders Off》的YouTube点击率,BBC在肯定张靓颖新单曲对于中国流行音乐工业化模式贡献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在国际舞台上带来的冲击,甚至把她放到了华语流行音乐打入国际市场脉络下,探讨其更多的可能性。同时BBC也认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从来没有一位华语音乐巨星像张靓颖一样接近过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