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周杰伦歌曲举例,浅谈通俗歌曲的编配(二)
+ o% Y( ?; i$ q! u: t4 z$ G编曲者钟兴民将传统的民族乐器与现代音乐各个元素运用结合的恰到好处。将从编配制作中的旋律、和声、配器等角度对《青花瓷》进行详细分析。7 X* v5 X$ |7 c' [+ y( E2 B1 @
《青花瓷》是一首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歌曲,其曲调唯美,歌词让人回味无穷,编曲者钟兴民将传统的民族乐器与现代音乐各个元素运用结合的恰到好处。以下,将从编配制作中的旋律、和声、配器等角度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 v3 P. O5 j6 \. s) z1 \5 R& S# b* {5 z
歌曲是A大调转bB大调,虽然完全运用五声音阶,但在调式上还是走了传统自然大调路线,歌曲速度每分钟54拍,密集型慢速风格。歌曲结构上是很常见的流行歌曲曲式单二部曲式,引子-- A段--B段--过门--A段--B段--B段(反复、向上小二度转调)--coda 整体来说歌曲结构与调式、速度上基本就是大家很常见的。以下从前奏部分的编配手法上进行详细解析。2 V' s6 p! q" t2 D) x9 I
$ w/ a U% w3 B% i p0 I
9 m/ c6 n7 s2 I* r: H
' K0 a3 G3 Z" t
1
1 w: w5 Z" w9 W' v
9 i8 e4 i7 I9 a. P, G6 c) }前奏之前打击乐器部分: D0 P2 i5 [! w9 m8 {. H# g7 Z
0 M& k/ t( S4 u/ h! o& N
一个简单的节奏型,由大堂鼓、电子小打、木鱼、滚叉四部分组成。其中,以大堂鼓为主干音型,用木鱼在弱拍强音位置打击,营造整体的节奏感,在制作上为其添加了扩散度较高的混响和较长的预延迟、混响时间,用来塑造整体的空间感,并且在第二次前奏乐器进入前的弱拍强音位置进行了力度和音调的提升,起到了常规的提示作用。电子小打则是用来补充弱拍强音部分,配合大堂鼓和自身音高的变化让其具有流动性。滚叉的使用则是起到了推动和导入的作用,同样,使用了较大量的混响,主要是为了布置自身的声场位置,将其位置推后。(如谱例 1)8 |( I- y& k0 D+ x! F" @
1 q1 W) l% O* }
) l. s9 }0 R f
7 F, i' b& G; E6 i, C6 b- P/ C2' l) r+ m- V/ r9 Z+ K: t/ x5 v/ n7 O
. t) A- \& T+ _7 @2 H! V# J
旋律; l9 U, l8 [8 H0 C; Y x$ f
+ b9 [8 P+ I, P/ s2 L
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小节,但在这里我将其划分为两个部分。整段的旋律运用完全的五声音阶写作,从第四小节将其划为第二部分,前部分使用模进的手法,将旋律的发展控制在相对“静”的状态下,始终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换热”,到了第二部分从第三小节第四拍开始运用音阶上行的手法,将旋律发展推动,呈拉开状态,让其“动”,最后停留在属音位置的颤音,用于导唱。(如谱例2), d6 v: I' b: V8 D: t* H4 r0 q
* M H1 D3 P9 o5 b$ o% L, @
1 a# V; s$ {7 {. p; O2 d) H; [$ T" Y3 v$ y }# H
3
, Z7 W p: n% ?# b, |5 y n3 T7 J5 r. C7 x/ O+ x
和声/ R; ^" ?! a" u
( b) z/ D4 S" @2 \这段的和声开头部分,并不是用传统的大小调的和声,以I级或VI级和弦往后发展,而是使用了IV级的大三和弦作为开头,当我们分析这首歌的旋律时会发现,通常情况下我们肯定会使用VI级的小三和弦作为一个和弦,而制作者却选用了IV级的大三和弦作为开头,分析如下:. c) d+ g- Z+ \- P
9 C( ?, K' ]: C1 B! J2 G0 P/ S
(1)此处旋律为五声调式,并且用到了“6”和“1”为和声主干音,当使用VI级和弦时会产生很强的紧缩感,而选用IV级时由于它本身就是大三和弦,整体感觉是比较柔和的。
! w! V: ?* V% L" x( S
a0 T" s! n8 J. ~, p' W0 R, m通常和声的配置并不是单单在一小节内就可以进行确切的定夺,而是通过分析和声的发展与走向进行多方位的考量后的结果,从第二个第三个和弦就可以看出制作着当时的用意,他是为了追求很平稳的低音进行而设计的,从和声的低音就可以看出4-3-2-1-7-6-2,这是一种很常规的做法。
5 ~% K% q, \2 X& o; m
8 z0 y& l- S7 l* h @/ M(2)在一定程度上IV级和弦具有不稳定性,所以有利于旋律的发展,当然,在这里起到的因素相对比较少。) x! n- K" |4 L1 [
0 H! m' U6 b# W( J! }前奏部分整体的和声进行前面已经提到过,非常常见的“顺阶BASS”,这种和声的进行会使音乐的低音,平稳的进行,少有跳跃感,由IV级开始进行I级的六和弦(即三音3为低音)II级的大小七和弦再到I级短暂的经过V级的六和弦(即三音7为低音),再到VI级的大小七然后接II级的大三和弦,此处用它作为了这部分的重属和弦,理论上这后面理所当然的接V级和弦作为解决,但编曲者却没有这样运用,而是使用了IV级的九和弦中的九音转位作为低音,实际上在功能性上仍旧起到了属和弦的作用,只不过这样运用夹具加剧了和声的倾向性性,在接属和弦时达到了更强烈的收拢感。同样,这也是流行音乐中很常使用到的手法,用4/5结合V级和弦的使用。(如谱例2), j2 p( i/ H, b- t
- f* ^4 i6 X8 a4 ]
& N; W( \' A& S( r6 a( h48 r i8 X: j. b6 |0 c
5 ?" ^% u8 `9 R; G! W' @
配器
' i2 Q! F, {* F' Y# Q7 U2 \
& b9 B- M, r2 Q在这里还是分成两个部分来分析,一部分还是由大堂鼓以节奏主干,木鱼在弱拍强音位置打击,仍旧为了营造整体节奏型,并且木鱼的每次出现的强度和音高均有变化并且具有小的周期性, 主旋律由筝演奏主旋律,配以自然的小弯音,同时由竖琴演奏流动的琶音,如泉水般的流畅感,加之木鱼的空间感互相配合。- _0 c2 {" s: i: y
, q+ T) B( Z0 x1 A6 v5 f0 p
第二部分仍旧是有滚叉引入与推动,竹笛作为主奏乐器演奏旋律,此时的节奏声部由爵士鼓的底鼓和军鼓的制音边击担任,低音声部由电贝司依据爵士鼓底鼓音型演奏和声的低音对其进行支撑,由于是相同的节奏型,从而得到的和声低音根基相当稳固。织体部分还有由竖琴演奏琶音,电钢琴运用半分解音型在作为陪衬,同时将其在声场位置上和其他乐器区分,摆在了左声道,这样的摆放多是为了自身不被掩盖和避免声部重叠的不清晰,在竹笛结束句长音位置上使用了大二度的颤音对其进行了加强。滚叉和木鱼在半终止为之前再次起到了引唱的作用。! p2 h# S; p' \. [& O0 h% b
) g2 k) n- g! M- `- W0 h!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