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q& K- N1 g* g7 z
​80年前的今天,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获得巨大成功。80年间,无数音乐人一遍遍唱响这首民族之声。$ @) k) N. c2 y
如今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不同时代的演绎者齐聚一堂,再度唱响《黄河大合唱》。磅礴大气的民族乐章加上演绎者分享的年代故事,让现场观众掌声不断,眼含热泪。! q6 d! U8 d. Y
" v) ~8 w8 C* [: R. E+ k* N$ F
& r0 E9 T1 _" O, N; e( V6 u
8 h/ q1 L' D6 k0 R; X. t+ U
这些演绎者分别是:
/ f2 ?" Y: f" m7 z98岁的李一非,1939年的今天,她参加了《黄河大合唱》第一次公演;
: W( p f% B, Q, i97岁的解冰,她是抗敌演剧二队的老队员,《黄河大合唱》是从这个演剧队发展出来的;
' m9 t# v# K+ T B, h4 C z75岁的瞿弦和,他是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大合唱》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恢复者之一和朗诵者;
. i @, m1 s/ e" L( [6 D' P9 C55岁的俞峰,作为指挥家,将延安鲁艺的“黄河”精神在新时代里重新唱响。
, M1 _9 R+ Y% ]3 ^8 F5 e& S2 N9 c5 W7 s) @ R- u
- }. |- v+ t, V4 j2 E$ c( B
简陋而奇特的“交响乐团” 奏响时代最强音
8 q, K. J" i1 H: l" q S; W8 T' d: }: D. ?
黄河就是中华民族共同的“魂”,澎湃的黄河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激情。在那个外敌入侵、国土沦丧的年代,中华儿女将自己的激情汇合,在1939年我们唱响了《黄河大合唱》,发出中华儿女不屈的怒吼。
" y7 y1 H: g3 I% H李一非老人回忆起80年前在延安的演出场景,历历在目。她说,即使知道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就坐在台下,但表演时全情投入的激动,让她忽略了与毛主席的这段距离。
! q( U* R* ~/ s$ G. G( j0 v6 t% s ]; U0 f9 y( s
* t& D% D: w9 w解冰老人所在的演出队一直是流动的,主要在敌后给战士们、民兵、妇女演出。
# S$ e" [8 C/ \7 L$ A+ t
$ I: B$ ]/ U: q$ o/ ]7 d) }
& K5 ~8 g- C& ^1 G6 F' e. r当时没有交响乐团,没有灯光,甚至没有像样的舞台、乐器,演出条件极为艰苦。然而依靠他们的智慧,当时的演出队制作出了特殊的演出乐器——用子弹壳做的伴音乐器、用汽油桶自制的贝斯,用铁皮制作的打击乐器镲,甚至连喝水的缸子插上五六根木棍,也就成了打击乐器。3 S+ M+ j1 e" k/ J+ M7 w' @
( a6 S4 h3 }) }$ B
, k8 o2 w, L* H8 Q, \- R
6 w' `& Z% b) P6 w8 [
8 {5 l9 w4 E) v! V' M: c
# {7 t) T. p2 p0 I7 u$ b' J1 Q+ Z$ |. t5 e
△图中展品为复制品
0 l3 R( }8 u! u/ { D! F《黄河大合唱》完整版震撼所有海外华人
/ b. j: p+ z9 o' U+ z6 o' w- J% H: I: Q# d {# v6 ?' }* E3 `
当年,当瞿弦和接触到《黄河大合唱》时,乐章已不是完整版。新中国成立以后,演出《黄河大合唱》只演七段,唯独没有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一个纯朗诵,没有唱,因此被“隐匿”足足有三十年。! W1 N( C; b+ T0 X. x
+ w; ?6 s6 N! I P4 ?2 E5 T' Y/ b& f; `% [, r
1986年,指挥家严良堃,作曲家施万春还有瞿弦和及其夫人张筠英以及中央乐团的交响乐队,一起恢复了第三段的表演。当《黄河大合唱》完整版在海外演出时,震撼了所有华人。- l8 \9 ]5 y$ C: I3 B5 X+ l: O3 ~
当俞峰展示着严良堃赠予的《黄河大合唱》总谱时,乐谱上密密麻麻的笔记,承载着一代代音乐人的民族之魂。: `9 e" M: k8 ^ h8 \ d
' G l4 p! `7 m% G3 R
# Q! h' p( E' j( y
+ _( c" \& k) d" b, X/ \0 s& ~; g ~- r+ @
& k2 Y4 X$ U- \# ?, l. ^$ @/ D0 H, Z4 e1 }
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黄河大合唱》唱响80周年之际,人们再次唱响这首传承“黄河”精神的大合唱,融入血脉的“怒吼”依然让我们泪流满面。7 h9 v# z$ y' Y% }-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