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顾茅庐
清晨,当第一束阳光射到农家乐的茅草屋上,射到茅草屋前那高大汉子身上,他的心,他的热血开始沸腾起来,如一把奥运火炬在刹那间点燃了山岗上的万亩杜娟,顿时,天地间连片通红.
这”万亩杜娟红”只是”老窝山”十大胜景之一.那”丹霞赤壁“高山温泉”…..使”老窝山”魅力十足.
”老窝”本身也是”老窝山”一大胜景.传说当年”孙猴子”打翻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落在山岭中,后来炼丹炉重回上天.
现在,从”老窝山”山顶往下看,当年老君的炼丹炉居然砸出个”大窝”来.于是”金窝,银窝,不如‘老君’给咱的‘窝’”!让”老窝”这个特有地名自古通用至今.
时光轮转到十年前一个开春的正午,离”老窝山”两百公里外的一个修路工地,帆布工棚下,午休的李学军被手下的工人喊醒.
伸头一看,竟然是镇里的杨松副书记来了,而且直接来到床跟前.李学军赶紧跳下床,连忙呼指工人去烧水泡茶,一边就从上衣包掏烟.杨副书记打开“大红河”烟盒。递了一支给他。李学军接过后,夹在耳朵上,从自己的“玉溪”烟盒中抽出一支,敬到杨副书记嘴上,跟着用“防火打火机”烧着了.
杨副书记长长的吐了个烟圈,看了看棚子里也没个凳子,就站着跟李学军说上话。
谁也没料到,这次交淡竟让两人结下十年的缘分,更是铸造了李学军的传奇人生.。
杨副书记是来请李学军到中窝村参加村委会主任竟选人. 中窝村旁边四村环绕,是传说中被”老君炉”砸出的”窝心”.靠近主干线,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只是村里这些年发展缓慢,党委政府提倡”能人治村”.杨副书记到工棚来,就是想敲打敲打,点燃李学军的”雄心”.
“玉溪”很快烧完, 杨副书记打开自己的六块钱的”红河”烟盒,他还是喜欢”红河”烟的劲道.
李学军继续点燃了二十五块一包的“玉溪”,吞吐一个接一个的烟圈,自言自语道:路,路,出路!
杨副书记喷出一股长长的”红河雄风”,说道:会争取配套项目,只是没人能垫资为叔伯乡亲们修”致富路”.
此时,看到李学军 人“玉溪”燃完,递了一支”红河”过去.
李学军被这劲道雄厚的 ”红河”带回到中窝村.只见,村子很大,很漂亮,老窝山山顶上,二,三开春时, ”万亩杜娟红”红过天边的红霞.那数条清澈的小河,把” 杜娟红”和” 红霞红”映得更清晰。。。。。
这次工棚里长谈后,李学军丢下那十来万的修路工程建设,回来到中窝村,挨家挨户的窜门子,把自己要致富先修路和外出打工,多学技术回报家乡的竞选思路告诉叔伯乡亲们.
李学军很早就外出打工,通过十来年打拼也当上了”老板”,就凭这致富经验当选上中窝村村委会主任,八千叔伯乡亲们的”首席执行官”.
李学军意气风发,开着北京吉普“巡洋舰”到镇里报道.
宽大的如装甲车一样的车子停在镇政府院内,引来众人围观.十年前的镇政府只有两辆老北京吉普车. 李学军的“巡洋舰”给众人”亮了眼”.
在乡长办公室. 李学军得到了为了中窝村建乡村公路的承诺,但是乡里争取到的资金不多,需要承建人垫出大部分资金来,随后两三年陆续拨款。李学军当场表示,自己有能力垫资为叔伯乡亲们修”致富路”.
交谈完后,乡长拍着李学军的肩膀说,年轻啊!三十四岁!各村委会历史上最年轻的主任.
连拍了三下,一次比一次拍得重.
第二天,李学军驾驶着“巡洋舰”从柏油路驶入乡村公路。越往中窝村深处走,路越窄。最窄处,对面的行人要跳进光秃秃的田埂躲开宽大的“巡洋舰”吉普车。
车到村委会停下,呈现给李学军的还是他18岁外出打工前的陈旧房屋。
入住“中窝村”村委会没两天,不断有人来为他出主意,讲“工作建议”。更有甚者对着他的脸指指点点,让他按老经验办事。
屋子里的仪容镜前,李学军用梳子整理他特意留长,留得有点密的小胡子。这是多年的闯荡,特别是近两年工程老板的经验,让他知道村里人是嫌弃他“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他正好要解决村里散户人家的实际困难,他准备以最快,最有效方法解决。
村子里有三家特困户。分别是“无语”,“天作屋顶,地作铺”,“白天太阳点灯,夜晚星星点灯”。
说的是哑巴,无房户,无电户。
李主任购买材料,发动热心群众为这三家特困户建房,划了新地基。请他们从山上搬了下来至半山区居住。
只是那无电户死活不肯从山上搬下来。说是要为家里人守基。
李主任只好请杨松副书记联系供电局,多支了三根电杆。拉到无电户家。拉电杆的运费由李学军自费负责,支电杆由村里的青壮年义务劳动,享受由“无电户”享受。
这三家特困户多年来没解决的问题在李学军手上解决了,翘起大拇指的人多了起来。
加上路修通后,山货,农产品源源不断拉出去。青壮年们在李学军的多方联系,找到打工学技术的地方。不到两年光景,村里陆续有人家在翻新房子。更有人家搞美观,在新房前种上火红的杜鹃花,喻意红火的日子。
村主任任期快到,许多人没经商量,都表示要支持李学军连任,让日子赛过老窝山上“万亩杜鹃红”。
只是,村委会选举前夕,李学军不辞而别了,手机无法联系上。周围的人说他不想再当村主任了。
这事,也引起了新当选的杨松镇长的关注。他到了中窝村了解情况。
中窝村这三年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李学军和全村人民的努力使村子的整体建设提速了。但是古语:盛名之下,其实难付。杨松镇长却多方了解到:李学军自己的经济建设是倒退了。这三年,他大部分时间在村委会住。他的工程队交给舅子打理,工程项目中标少了。家人,亲属为他算了一笔经济账,仿佛从头浇了一桶冷水。他一夜苦思后回到老家休整去了。
杨乡长大中午的赶到李学军的老家“跑马散”自然村。
这“跑马散”来源于古时邻县的一个马帮,赶马到了一片水草丰美的林地边。休息时,马儿因为贪恋这个好地方,跑散了,不肯前行,也不愿回去。这个故事用来比喻“跑马散”这个地方山美水美,人杰地灵。
进村口左转停了辆“巡洋舰”吉普车,不用说,时到了李学军家。
这普通的两层砖木结构房子,显不出一个土财主的阔气。
杨乡长进门时,李学军正在猛抽“水烟筒”,院子上空云蒸雾绕,愁云密布。
当妻子开门进来说是杨乡长来了,李学军和上次工棚相见一样顿感意外。
还是像上次一样,杨松直奔主题:邀请李学军二次竞选村主任,这回给他的政府扶持政策是:发展“山字经”。开发荒山,林间套种药材。政府给政策,给配套扶贫资金。
最后还给了李学军一份“还款单”。李学军先前修村里公路垫付的钱,一年内会有项目资金偿付完,这回李学军的资金缺口少了。
交谈到晚上,杨松乡长方才被满脸笑容的李学军送出门。李学军二次上任的新举措是利用政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供贴息银行货款的机会发展运输业。同时,大力发展“山字经”。
一辆辆农用车,微型客车车主成为了村里率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只是这“山字经”落实下来并不乐观。按照开发荒山的号召,每承包一亩山林只需缴纳3—7元的承包费。中窝村按照最低3元,收益全部投在村小教育上。让人得利又得名。
只是落实下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国家提供了部分树苗,还安排科技人员下乡指导,政策条件优惠.但是开发荒山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一,二百亩山地方有规模.最主要是开发荒山要三,五年方有成效,没有跑运输见效快.
全村仅有三人参与承包荒山,少的二十亩,多的一百亩山地.更多的人是在观望.
李学军一口气承包了五百亩山地种核桃,后来又加了三百亩山地种梨和桃.
他自费到外地参观,回来后学着请了村里的原住在山头的三家人,给他们盖了房子,每月开每户五佰元的工资,请他们在一位外地技师指导下管理山林.这位外地农技师是李学军每月三千元聘请的.李学军下决心要带动大家做”致富山”的长效路子.
一年,两年,三年.李学军的”基地开始见成效.规模也扩大到上千亩,直到“万亩杜鹃红”山顶上.
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念”山字经”中,正当事业如“万亩杜鹃红”红遍山时,一件意外的事件让李学军生了退意.
原来,政府为了鼓励发展”致富山”,购买了一批果树,到各乡镇,以半卖,半送的方式送到”山农”手里.并且组织技术员定期指导.李学军的山地多,收到的果树也最多.
这时,三年的挂果期到时,许多地方因为管理,气候的原因导致歉收.部分”山农”纷纷到政府反映,果苗有问题.更有谣言传出李学军因为与”领导关系好”,收到好树苗,发了大财!
后来,甚至惊动有关部门前往李学军的基地调查.
事后,政府部门组织了大批各地”山农”到李学军的基地统一参观学习,还了他一个清白.
但是,他忘不了那段时间被人戳脊梁骨的那一段日子.这是农家人最忌讳的事.于是接下来发生了” 三顾茅庐”的故事.中窝村选举前两星期,村主任李学军又像前次一样,玩起了失踪游戏。镇里面新当选的杨松书记坐着猎豹越野车不打招呼,直接到了村委会找李学军,却扑了个空。
村支书说已经两、三天没见李学军了,电话也联系不上。
杨松书记原本想跟李学军谈谈文化兴村,旅游富村的新思路,见此景,只好安排支部书记先开展起美化村容村貌工作,自己追到村主任的老家“赶马散”自然村。
到了村口,只见李学军先前砖木房已变成两层楼的水泥房,白粉新饰的墙面。
这样漂亮的房子,却找不到房主人李学军。主妇说他外出去了,也不知道去哪里了,言谈中漠不关心似地。
一星期后,杨书记重返中窝村,只见一幅幅乡村水墨画印上家家户户的白墙上,再配上夜间晒谷厂上扭动腰肢的老太太们的健身舞,此情此景,不得不让人深陷文化氛围中。
杨书记把这些图片拍下来后传给李学军,发了段讲了大力发展农家乐,文化旅游兴村的新构思,也不等短信回过来,直接驱车杀上山。
通往学军基地的路有十来公里,大多为土路,部分路段还把越野车上的人给箕跳起来。看样子还要把大力投资修路考虑在里面,杨书记心想。
夜间十一点,到了学军种植基地的木板房前,大灯一照,门竟是反锁的。
杨书记上前重重的敲了门。
无人回应。
“学军主任!我知道你在屋里,我想和你谈谈。”
声音过后,又恢复死一般沉寂的夜。
杨书记回到温暖的车里,发手机短信,跟李学军谈起了文化。
老窝山连绵数百里处与老君山相连接,两者均属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范围,老君山是传说中老君修道过的场所,这更印证了“金窝,银窝,不如老君给咱们的窝”的文化传承。
在中窝村,在“万亩杜鹃红”盛景旁,发展生态旅游,吃农家菜,喝农家水,住农家木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不知不觉间,鸡叫了,天亮了!
杨书记的手酸了,肩疼了,眼困了,下意识靠在车靠被上睡着了。
仿佛回到千年前,一个风雪天气里,杨松带着两个兄弟行走在风雪中,走到一间草屋前。杨松敲了敲门,一个古代人妆扮的童子出门相迎,轻轻说先生不在家。
一个黑脸大汗嚷道:这鬼天气,非要来找这个鸟人。。。
杨书记突然从梦中醒来,从黑脸“张飞”的嚷叫声中惊醒。
只见驾驶员小李盯着前方的木房在看。一位老大妈提着竹篮上了木梯,开门进去了。
“热气腾腾的,好像是送吃的。”小李说道。
“要不要下车看看?”小李问道。
“算了!”杨书记突然冒出这句话来。
“猎豹”车调头,慢慢地从山头滑向山脚的村委会。
杨书记中午在村子里动员新冒出来的能人参加村主任竞选。
与其说是“刺激”李学军出山,杨书记更多考虑的是,在先前李学军带动中窝村发展的基础上,扩宽思路,建立长效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经过一整天动员,终于有位家有两辆运输车,搞农产品初级加工及运输的致富新秀,王大伟响应号召站出来。
“好!中窝村大有希望,后生可畏!”杨书记让人把这句话传播得又快又广。
第三天中午,中窝村村委会选举开始.
王大伟说了自己的参选措施:一是组织成立运输协会,车队专门到县城跑运输,二是搞来料加工,让留守妇女加工(来料加工特色农业山核桃等农副产品),三是搞土鸡和土鸡蛋养殖。
王伟的致富思路赢得不少投票,更多的人却还在观望,大家想看看,还有没人想参加。
沉寂,如初春的老窝山一样沉寂。
静寂却很快被打破,有人惊叫起来,只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近投票箱,在投票单上写下村主任李学军,村支部书记李学军,接着投进投票箱。
他拉开红色皮衣拉链,露出红色羊毛衫。李学军涨红了脸,唾沫横飞的挥舞手臂。
“还是要发展‘山字经’,搞农家乐。让金窝,银窝,不如老君留给咱的‘窝’,致富的窝。。。。”
李学军的演讲完后,一张接一张的选票写下:村主任李学军,村支部书记李学军。大家仿佛约定好似的。
山上的杜鹃红也在无声无息的,一朵接一朵开放。那清清的河水把万亩杜鹃红,映得更红,红过了天边的红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