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438|回复: 2

[歌词创作] 有几百年,中国的诗人都在写歌词

[复制链接]

85

积分

2

听众

46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85
3602156078 发表于 2018-8-24 10: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几百年,中国的诗人都在写歌词7 C, i( n( _; G( K

& M* S. H, \1 |. B% S# B6 @; W2 B" X. v4 d) X( B
伊州歌& M1 K- @' I. J6 s" e
( B9 u+ s0 ~0 J" f( q
金昌绪) a! I2 T; W. n) \* C. i

9 w' j8 X" d' k& S9 R  P打起黄莺儿,9 s. L/ F, Z; Q) u! J5 W$ F3 i
& W/ G! a, M8 `7 N# q# p
莫教枝上啼。
& y% L. @7 b7 L% P4 y- ~- ]6 m6 w7 K
啼时惊妾梦,! v# J$ L' M' \/ |+ {

' N$ W# w  s- {1 p) y$ t: I& ?不得到辽西。
5 e) V; B& m( _! D" b0 h" t# E' o( b* j2 V" k! y
2 {8 n9 @, y! w
c4da3784d81ee8c_size130_w638_h403.jpg
4 u$ {; X  R, v# ]& G' s© 牧溪(蹊) 柳燕图
% Q/ b9 h& V) E) s
) w$ U' f# S0 d. [! m) R! O读读古代的歌词
( F. R- |8 S% N  S7 h* d4 b- ?; r% Z; C8 z# y/ d/ X
旋覆
3 L8 E8 H) k# z4 Y: @' z& T( h$ q1 e  V" E
1
  l. B& N2 n! ^
+ b. ]1 O3 T* T  n6 V* u对诗人的诗有点疲厌的时候,就自然地想到了古人的歌词。$ O; ~( _: |9 a$ v! p+ x; O

7 H+ K/ J: b$ q1 |  ^( n- @我的欣赏古诗,是业余的,抛掉了很多专业层面的东西。有时粗心和不耐烦起来,难免觉得太多作品是重复的,是文化的,是排演的,是历史的,不是生的活的。这么说,我们业余读者其实格外刁钻,不是文化干部,不讲文化身份,说翻脸就翻脸的。加上时代社会变了,三观和语言变了,和它们没那么相应——我们读古诗有很大一部分需求是“琴瑟友之”,例如,“出门行一步,形影便相失”,这一句在我们心里激起的反响一定是种很当代的有错位的共鸣,喜欢归喜欢,但原意我们是宁愿忽视的。$ _3 }: A& C# N" A+ ]

5 k5 w6 [2 a) I( ^: d0 a这样便翻开了乐府诗。当然了,除了古乐府,后面的也大多是诗人创作的,只是有些未必有曲,未必能进入传唱现场。但毕竟因为是歌词传统,总是有些朴素鲜活在里头。于歌词而言,个性是为沟通而有的,容不得夹带、含糊,词句服务于意思,没有几分质直,怎么敢称之为歌。关键是那个意思,人人能开口唱,得产自平等的公心,产自单纯的心——纯的反义词应该不是杂,而是邪,或者险。6 {6 |( R" J; _' K1 V9 l( Q6 y

4 H6 @2 e6 ]4 E9 {有朋友曾问,中国和西方比,怎么没有史诗。是啊,《道德经》和《圣经》的厚度就差了好多。不过或许也能得个相似的问法,西方怎么没有宋词——有几百年,中国所有的诗人都在写作歌词的诗。这还是很有意思的。
; v( E8 [- B2 W! G9 ]
. k8 F2 F) {1 V4 g4 z7 x7 i2 E* c$ L* o/ a( b* b7 V2 E
. B4 u: S# m; b  L* v2 k
© 牧溪(蹊) 六柿图; P5 Y& S  u5 r$ X! u( B  ?3 K- g

! J4 V. a. p# Y7 @, y5 v1 A2
9 B, r$ \- R: |6 s% ~2 e1 L# L8 D3 q- Y& m% ~
这首《伊州歌》出自唐代金昌绪,一直被题为“春怨”,是五代时有人编《唐诗类选》,给它安了个名字。“伊州歌”一直到宋代还有曲,可见至少在唐宋,它还是被唱的。那个著名的旗亭听唱的典故,王昌龄和高适都败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神气得像段电影。《伊州歌》和《凉州词》不一样,没那么神气,没有万里纵横手一击而成,但在“诗篇”上,它向来却是个典范之作。+ M+ y# y6 b7 F: \7 o; M! G* o8 U1 Y. m6 R

# M" ]* P" t9 t6 h“篇法圆净”、“就一意而圆净成章”、“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都是在夸赞它的篇章。能够如此,我想还是归功于它的语言的自然生长,其生长方式其实又很“土”很普通,有点说书人的悬念法。语言生长得自然,应该来自情感的度数正合适,悲喜交集,从一派热闹的春光里盘剥出来,看客的情意处在动而没动之间。这样的风度,在诗人的诗里委实少见。; c5 r3 h+ R, B6 {0 N: @  X

$ K- H( L9 }3 B6 f% C南宋时,有个(不长眼的)诗客拜访秦桧,秦桧命人向他出示这首诗,说若解得这首诗,就召见他。诗客改编了一首无尽藏比丘尼的悟道诗答复他,原诗是: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秦桧大喜,提拔了他。后来别人问这个诗客,诗客答,“彼于三句后转归新意,吾所书诗意亦然”。我感觉,诗客敷衍了问者,第四句出新意虽不假,不过点还是在禅修的意旨上,不肯说破罢了。当时有位正堂明辨禅师,用这首《伊州歌》颂洞山禅师“白马入芦花”公案,秦桧如此学来也很有可能。这位秦桧,也读过诗书也学过佛法,只是名利熏心,做出构陷岳飞的事来,被钉在耻辱柱上一千年,真是何苦。
3 K! z2 c5 ?2 F7 K! X
7 I* w- E  O7 ^3
) ^+ y0 N+ Q6 O: F, q/ A3 d; Z8 L! A' S# L3 ?2 z- }- _5 i
《渭城曲》也是典范,和《凉州词》一样,是两个意思成篇。还有一首三个意思成篇的,我印象也极深,是芬兰女诗人索德格朗的《星星》,我觉得若能用乐府的曲子演唱,必然也十分美好:) e% b/ B5 q. x/ v8 c
1 c& M, T, v6 K  F) _: O/ p
当夜色降临+ ^4 d+ y' L  E

* Z; h5 |/ }& q# E我站在台阶上倾听;
+ Y  p: a  I- `, B- Q8 H
& S8 j8 O5 {& f星星蜂拥在花园里
0 |6 I* {$ b5 B+ E% ^' L( o0 Z9 I: G$ d& P9 d
而我站在黑暗中。
2 e. f& N9 T/ B; H* T0 W6 K6 @! n3 O' i! y' ?- y
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
* U0 c" ]2 q4 n/ ~' _( ^
4 Y- A3 T& o5 j. b2 S- d; O' [: q- e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
3 _& @! J0 R" p7 `4 u# C1 P( {- a  I: l, B, R. X9 B5 T% C5 _
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 z6 T" v4 t* P  z3 N
3 j$ T+ ]7 R3 }5 X* A& U  I

$ v* c3 b6 G6 m7 j
$ C; v+ f) v' y1 {( W# c3 K这三首,都是专门放开来抒情的,脱不开一团情绪、一个悲字,和《伊州歌》的阳刚相反。乐府里最吸引人的也往往是放开来抒情的,如“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有所思》)、“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女儿子》)、“何意一去,心如流星”(“短歌行”)、“他日再相逢、清风动天地”(《古别离》)、“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视刀环歌》)……至于《孔雀东南飞》、《烈女行记黄婉梨事》等叙事之作,说读得惊心动魄也不夸张。若有演唱,更不知是多么感人,或许更能领略乐府歌词的风采。
5 X% x* C7 g9 N9 W6 Z) ~; h
7 C/ O# b$ E( c5 Z$ P! T" n1 Z! R关于演唱,还有一首《大道曲》,是另一番光景,词曰“青阳二三月,柳青桃复红。车马不相识,音落黄埃中”。当时是晋代,谢尚做镇西将军,他穿着紫衣华袍,坐在商贾云集的一个门楼上弹琵琶,唱这首歌。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人美才高,位列三公,可能还是抵不住心里一个巨大的疑问,不惜“携瑟上高堂”:大家熙熙攘攘到底在干嘛呢?
8b63ee7beb14f46_size21_w500_h649.jpg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积分

1

听众

28

金贝

音乐工作室(未认证)

积分
83
五行尘 发表于 2018-8-29 16: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写得很好啊 支持支持
5 M; v* @! y% @* g. ]& D) a* x/ k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浮生墨语( \; P/ L8 J# O9 o) p6 W
每天写一些句子散文什么的2 a+ P: l  }+ o7 L# H* q
也欢迎大家来稿% s8 C* E3 V) v. S/ E( O
我们会定期抽取观众派发奖品
9 J/ r  e. a! t% I1 w' V  y0 J望大家去指点一二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4-30 21:50 , Processed in 0.135846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