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芬兰超级制作人Jori Hulkkonen的七大混音诀窍. k4 |* i; u& T1 J6 K7 m
7 h1 F b2 |, G: f: n
The Finnish Know How to Finish (这是一个懂英文的才明白的冷笑话); c7 |" c$ P* N g& |0 m
( Q& L- Q. x" p5 w A1 U) c2 B- b5 O
Jori Hulkkonen 是一位著名的芬兰音乐人和制作人。不论是以个人,还是作为 Sin Cos Tan 成员,或是 The Acid Symphonic Orchestra (ASO)的指挥,他永远都在创作。5 [6 [! y0 k& j
: D* M K' i/ P3 x0 j
我很荣幸能从他那里获得如何后期处理音乐的七大混音诀窍。
8 J+ _/ A5 m7 H" J! o$ ?+ o' |, O* R+ B/ t/ \0 b+ I
" U) Q+ B- V& T! U1 j
F, T! |$ ~5 |5 Z1 Dori负责指挥ASO,包括十台Roland TB-303贝司合成,以及一个 TR-808或 TR-707鼓机
' m9 @. R3 A. U
$ l$ e( I' i6 N1 o8 }4 t促使我进入电子乐的第一个理由是这是一个我自己就可以完成所有事的地方。一个人操控所有声音的这个想法听起来是那么妙不可言(事实也是这样!),并且它也说明了你一个人就可以完成音乐创作的不同步骤:写歌,弹唱,录音,后期(一会再说母带制作的事儿)。
4 @8 G" B" T& O1 U
0 K# A& t$ _6 G* U) I我的唱片总是由我自己混音的,不论是好是坏,至少你都能亲耳一直听到。 作为一名起步可以追溯到互联网时代之前的自学成才的音乐人和音效工程师,我是经过一步步试验和失败一点点学习方方面面的。有几次,我找了别人帮我来做了混音让我听听区别, 但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虽然有些人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觉得比我自己混出来的牛逼多了。这一切,其实只说明了一件事,就是没有”完全正确“的混音方式,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喜好。
P* U6 \3 m, C+ I! B& D
3 I: C6 {# \& ~, W9 O# O+ O s1 \" p, P
- N- S7 O8 p% W* w+ a' o( ~- dJori的乐队: Sin Cos Tan. j/ e7 F7 P6 t4 z% G
) G; V( a; e) A$ x0 b; p! T0 Y但是,这并不说明没有一个错误的混音方式。错误的方式是完全存在的。
! H! z8 I% {2 w* D4 F- d# t; N9 ^: }: B/ ~( a1 b- `
在过去,因为硬件条件的限制,总之你需要完全完成一轨之后才能做另外一轨。这也就说明了你永远都没有时间去注意所有的细节。好处是,这种限制使得老一辈的techno或者house音乐有个封顶,因为音效总是有一些毛躁。坏处是,你永远在特别疲劳或者喝多了情况下去做混音,结果就是明明一首极具潜力的好曲子被糟蹋的一塌糊涂。如果真的是这样了,那么母带处理倒是可以救救你。我总是认为最总的混音版本应该是你最满意的的,母带处理恰恰为你添上点睛之笔。如果你的音乐制作在一开始就出了差错, 母带处理就会事倍功半了。
. J& z2 V8 j. I+ z% x+ ~ G8 m8 n9 T
`, U. x1 G4 }: S% j
5 L$ d& U: [) F( G3 V- P. {7个小窍门你要牢记于心
9 p5 R+ M* K9 x2 v' ~- Y$ {
! ?- n) z2 o. A8 g1. 注意混音; ?2 l) ^9 ~8 [; ?' C
' a" X' P8 }3 _% k3 q7 t' M O8 A' c
这听起来好像是废话,但是我注意到很多人都不做混音。混音看似貌似是作曲的一个部分,作曲过程中你不停的改啊听啊再改啊,然后你最终获得了满意的版本。在你作曲的过程中,这一切都很好,直到你最终要完成这首曲子了。我总是把我的混音重新来过,回到最原始的样子。从节拍开始,保证节奏感足够有力,然后加入贝司,之后慢慢地加入别的元素。有时候我会不断和混音之前的原版标胶,以保证我没有遗漏什么重要的东西。手边有个笔记本记录一下也不错。) t* q1 O0 }2 r) N/ d5 M
8 L( f. Y0 h6 K5 h) I E+ g" I2. 给自己留一个 “混音日”
2 |; I" r& B/ X& X/ |
4 L) U4 v9 v5 g% n6 t H! q当你特别专心地忙活你的一首曲子的时候,你往往会觉得自己的灵感大爆发,希望能一下子完成所有步骤然后当天就把做好的小样寄给唱片公司。不要哇!这时候你其实该去睡一觉,也就是让自己从这首曲子脱离几天,做点别的事儿。然后专门找一天专心做这首曲子的混音。 当然前提是,那个时候,作曲的部分都已经完成了。那个时候你就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从作曲家变为一个工程师,从而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你的曲子。然后,再休息一下。你永远要在混音后多留出来一天时间,然后再把你的小样交出去。
1 q$ Z7 X' {' P
! T# [5 U$ v5 S5 f- h3. 保持简单1 ]& ]9 J2 C: O7 l9 U
8 a6 C) \- m' t* A" o7 }要不断问自己,一首曲子的灵魂是什么?当你开始混音并且把一切元素一点点放回来的时候,一个音轨一个音轨的做,不要担心太慢。不停顿一直加东西确实简单,但是很容易弄乱一首曲子。并且,也不要吝啬使用均衡器去去掉一些东西。比如,Hi-Hat(踩镲) 经常会吃掉贝司 (或者一些中音的部分);你应该强化你的每一个元素,并且让他们在你的混音中体现价值。
) e9 S s9 U2 {* c$ y# V/ `7 u7 m1 Y: c- A
4. 让耳朵有足够的休息
) A1 Y' q9 d+ k, q' l& [" F; F+ z. X/ |$ T' G2 j
你很容易就陷入一种“我真是干得漂亮”的大脑狂热中。一种方式是像你混音的时候一样一直疯狂地听同一首曲子好几个小时。或者像我一样,我工作45分钟,然后休息15分钟。我要不就去散步,要不去喝杯咖啡,要么看看我邮件,要么想想我女朋友。或者你的工作室里养了小动物就逗逗它。总之,让你的耳朵休息一下。5 w; X8 G% x& h, D) A
: L- `/ m( J$ v# k1 {; i! I5. 寻找一个榜样
1 o8 E: b4 I! s! N$ B, v4 a
# z3 G$ z* i+ _! g# p这个看起来也很像废话,但是手边准备一个你认为在club里面听起来很不错或者你觉得靠谱的曲子作为“范例”是个不错的方法。 尝试着分析一下这个“范例”到底为什么好,然后取其长处。当你晃悠了一圈回来之后,你应该花几分钟听听你的“范例”,然后思索一下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特别是当你无法真的以club里的音量去处理曲子的时候,有一个“范例”作为参考是不错的选择。( G9 C! l& E% e3 b5 _
. B' {+ O( R5 k) n8 e5 E( L, t6.了解自己的工作环境7 l r: K5 \3 T* o% h
' a1 N# F* q5 N7 |4 x这点对我来说至关重要。你不用花大钱买混音器,也不用专门建一个混音的地方。但是你必须知道在你的混音在你的工作环境中到底是怎样的。有些人甚至最终的混音都靠耳机完成。所以只要你清楚的知道你在做什么,怎么都没关系。
5 Y6 V5 U2 h* I% ^& J- A. }7 R# O* j ~2 {
7. 多投入时间,而非变成器材党 (至少最开始是这样)
; b, n, J, E( X6 V/ |% V) K: t7 W% ~+ e: v$ p! `
最后我想说,混音要慢慢来。不论你是混一个轨,还是一起来。学要花精力。用FX或是EQ,只要你觉得适合你。找到你喜欢的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出发点。把曲子混得差不多令人满意总是简单的,但是不能满足于此。混音的成果应该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应该能唤醒听众的耳朵,并且有自己的个性在其中。昂贵的话筒,豪华的混音台,最新的效果器——这些都是好东西,但是如果你对自己的曲子的音效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这些都无济于事。3 s$ N$ Z3 k& ~; }
]1 Q0 U9 v& |2 N( _$ U C&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