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35|回复: 0

[小小说] 准确再现新时代的农民形象——申平小小说《钢的琴》解读

[复制链接]

89

积分

2

听众

39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89
ss22dd 发表于 2018-6-10 10: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准确再现新时代的农民形象——申平小小说《钢的琴》解读

改革开放至今四十年,广袤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山也不是那座山,梁也不是那道梁,房也不是原来的房,人也不是原来的人。从精神到物质,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面对变化了的农村,文学艺术该怎样面对它、审视它,该怎么去书写它,尤其是人们情感、灵魂的变化,这是摆在广大文艺工作者面前严肃的课题。申平小小说《钢的琴》(曾被2018年第4期《小说选刊》、第8期《小小说选刊》等转载)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小小说描写的是一家亟需扶贫但又一时无法扶贫的农户故事。这个家庭之所以亟需扶贫,是因为家长吴更里上有老母,下有病妻,还有一双上学的儿女,生计全靠他种地打短工维持。他太难了,如瘦牛拉车上坡,不扶他一把力,这坡很难上去。精准扶贫扶就是要扶这种对象。可是,让扶贫工作组为难的是,这个家庭貌似贫困,却又并非贫困。为什么?因为他家里竟然有一架价值几十万元的立式施坦威牌钢琴。把吴更里列为扶贫对象,群众通不过。这也难怪,这不是捧着金碗讨饭吃吗?抛出了这么个矛盾冲突后该怎么办?一般的情形是,做思想工作,开导吴更里把钢琴卖掉,扶贫小组帮忙卖个好价钱。有了这几十万元,用来解决眼下的困境;或者,工作组帮助出主意,找项目,使这几十万元派上用场,不但脱贫,而且致富。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并没有按照这样的套路“出牌”,而是把笔墨落在了写人——— 写人的精神变化的由来上,寻根问底;写人的精神变异与遗传,两者是怎样的一种瓜葛,怎样一种藕断丝连。分寸把握得十分恰当、准确,既不任意拔高,又不随意贬低。
没有改革开放,吴更里的父亲就不可能成为城里的包工头,他就不可能赚了一大笔钱去买几十万元的高级钢琴。父亲不幸走了,但他的理念却如同钢钉一般扎根在儿子吴更里的心里。吴更里不喜欢钢琴,他也不是当钢琴家的料。但他的灵魂深处,却同样具有父亲的浪漫情怀。他知道,钢琴是个好东西,必须要好好保护。因为在这钢琴上面,不仅承载着他对父亲的无限怀念,也承载着他的人生理想。他自己虽然不是这块料,可他还有儿子,儿子不行,还有孙子。就像愚公移山一样,世世代代挖山不止,一定会取得成功。眼下的困难算什么?!他坚定不移,目光灼灼,一心一意坚守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他的意志真的比钢铁都硬。吴更里的形象可笑吗?不可笑;可怜吗?不可怜。他的坚持和追求更是无可厚非,当然他的固执也确实有几分愚昧。至此,作品成功刻画了一个生动立体、栩栩如生的新时代的农民形象。借用恩格斯的话说,小说“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小说通过主人公吴更里的口,发出了“人活着,总得为点啥吧”这样的诘问。这表明,农民在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已经开始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是多方面的,是完全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者抓住这种变化,通过一篇一千多字的小小说给予生动形象的演绎解答,确实值得称道。
小说的结尾更是意味深长,工作组长梦见吴更里在钢琴演奏会上大获成功,终于成为真正的钢琴家艺术家,这不仅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也使读者相信农民的精神追求一定会变为现实。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22 19:56 , Processed in 0.105527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