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077|回复: 2

[声乐教程] 民族音乐和外国古典音乐介绍

[复制链接]

2万

积分

33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0529
good 发表于 2018-5-12 19: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族音乐和外国古典音乐介绍
1 B: j7 y+ a# F6 W; F
$ \* G2 x! f+ d. M$ G) C  T5 U民族音乐
& h* ~/ k! Q& Y6 p" q3 K/ b3 D$ G
广东音乐流行于广东地区的丝竹音乐。是从广东戏曲中的"过场"和 民间"小调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早期的乐队由二弦、提琴、横萧(即笛子)、月琴和三弦组成,称为"五架头", 又称"硬弓"。约在1920年后,因受江南丝竹的影响,改用高胡为主奏乐器, 辅以扬琴和秦琴,称"三件头",又称 "软弓"。此后,乐队组合又有了种种发展。广东音乐的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明快。《雨打芭蕉》《旱天雷》《双声恨》、《赛龙夺锦》《鸟投林》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高品质传统乐曲。
, _; t. D. M- g) ?* s" C( n7 @, `9 v0 E
江南丝竹流行于苏南、浙江一带的丝竹音乐,以上海地区较具特点,影响最广。资历深厚的传统乐曲有《欢 乐歌》《云庆》《行街》《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慢六板》和《四合如 意》八大曲。音乐格调清新、秀丽,曲调流畅、委婉,富有情韵。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 演奏效果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江南丝竹丰富的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得到音乐工作者的普遍注重。: X% p! q+ u- ?0 v
6 t) _4 o) y7 T7 R- G$ ]1 r
福建南曲亦名"南音"、"南管" 或"弦管"。曲调典雅古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它包括"指"、"谱"、"曲"三大部分。"指"是有词、有 谱、有指法的套曲,如《刘智远》《王月 英》等;"谱"是无词而有指法的器乐演 奏谱,最资历深厚的有《四时景》《梅花 操》《八骏马》和《百乌归巢》"曲"即 散曲,亦称"草曲"。乐队组合形式分 "上四管"和"下四管"。上四管又分 "洞管"(洞萧、二弦、琵琶、三弦、拍板) 和以品萧(即笛子)替换洞萧的"品管" 两种。下四管又称"十音",乐器有南嗳 (小唢呐)、琵琶《三弦、二弦、响盏、狗 叫、铎、四宝、声声(铜铃)和扁鼓等。
3 C5 w9 ~9 q3 k* P2 w
; c5 S2 `7 A/ ?$ i( `, s7 c) c潮州弦诗流行于广东省潮安、 汕头的古乐"诗谱"。演奏时常以二弦 领奏,以木板击拍,不用锣鼓。乐曲通常是将一首诗谱用头板、二板、三板等 板式变化,以及"拷拍"和"催"等节奏 变化的技法,发展成为一首由慢速而逐层加快的套曲,如《昭君怨》《柳青 娘》《双狮戏球》等。弦诗乐采用"轻三六"、"轻三重六"、"重三六和"活五"等调式、调性变化的手段,使旋律 色彩丰富多变,富有特色。
8 {6 v0 \5 c) _6 T/ [2 k
8 e4 P8 F: i' Y* Q6 R! w! @6 S/ n二人台牌子曲 流行于内蒙、晋 北、河北张家口一带的地方戏曲"二人 台"音乐中的牌子曲部分。它经过艺 人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的加工发民 形成了由慢板、二流水和捏子板联合 乐章(一乐章)的结构。它由呈示部、 展开部、再现部组成。呈示部之前往往 有一慢速引子,再现部之后有结尾。呈示部由一主题(主调)、经过句、 第二主题(多为属调)与结尾等部分组 成,两个主题往往有对比;展开部运用呈示部的材料作为主要素材,通过各 种手法(如转调等)展开,形成高潮;再现部类似呈示部,但一般两个主题均为主调,以求得调性统一。浪漫派以后的作曲家已不严格遵守上述程式和原则,多为自由的奏呜曲式了。
6 b; {# @( s# o: v7 @: E/ S) A  P$ y" s
外国古典音乐
  [% J* F/ J, s( X) N& f/ G9 l% R# X1 l( Q# U& G
变奏曲式先奏出一自成段落的 主题,然后以一系列的主题变形(即变奏),使主题通过多次不同的变奏而得到多方面的发挥。其图式为:主题-- 变奏1---变奏3--变奏8……少则 三五次,多则数十次。变奏之主题,大 都较优美动人。常有用变奏曲式写成的独立乐曲,也有用于奏鸣曲等大型乐曲中(通常用于慢乐章)的,如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
* i2 W$ a" ]2 c
0 c9 h* U8 I. C+ l7 y回旋曲式起源于欧洲民间的轮 舞曲,十八世纪初叶法国古钢琴曲多 用之。以一再反复的基本主题与若干各不相同的"插段"交替出现为原则。 其图式为:A《基本主题)+B(一插 段)+A+C(第二插段)+A…。这种 曲式适宜于表现活跃欢腾的情景,奏 鸣曲、交响曲等大型乐曲的末乐章常 用之,以热烈的气氛结束音乐。在歌 曲中也有回旋曲式性质的作品,如洗星海的《到敌人后方去》等。
3 [4 k) g# b2 f8 d: w- I" U6 r/ M' M( m4 y9 G
分节歌用同一曲调的反复配多 段歌词的歌曲形式。其中各段歌词在 字数、韵律等方面均大体相同,在民歌 中尤为常见,如《四季歌》、《蓝花花》 等。群众歌曲创作也常以分节歌形式出现,如生茂的《学习雷锋好榜样》等。
0 ?$ P# d8 r8 q! x. ?, w3 t' C/ N& |! c9 S+ K0 }* N3 B' v7 ]
副歌在某些分节歌中,往往有一个部分歌词每遍所唱都不同,而另 一部分则每遍相同,这歌词相同的部 分即为副歌,通常为二段式歌曲中的第二段,与一段常成节奏、拍子、速 度、调性上的对比,并集中概括全曲中心思想,也有一段为副歌的。如王宰的《歌唱祖国》中自'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起的部分。
  x2 C! A2 m# e$ y# @0 \; R) J$ s- D7 _0 v3 O7 y7 n
引子乐曲主题呈示前的乐句或乐段,借以导引出主题或呈示部分的出现,且有酝酿某种情绪、渲染某一特 定场景等作用。, B$ s. `6 K; `5 g% }! q, D

$ N4 B! X3 a. B* ?% }尾声指乐曲的结束部分,用以引伸朱尽之意并加强结束感;在大型乐曲中快板乐章的尾声,常带有发展,形成曲终的高潮。$ q* J% S* g0 @0 W
) j# R# ]) p( g# Z3 C6 @
华彩段原指意大利正歌剧中咏叹调末尾处由独唱者即兴发挥的段 落。后来在协奏曲乐章的末尾处也常 插用此种段落,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术。这部分的演奏较自由,难度也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华彩段最初由独奏者即兴创作,后来,作曲者也开始写作,成为作品中的有机部分和独县特点的段落。
( ~0 J& h  G6 j( y" c
2 Q% a: f. m: B宣叙调歌剧、清唱剧中的一种独唱曲体裁,也称"朗诵调"。旋律近于说白,节奏比较自由。
9 E% n. a! C* [8 v( i* a
& b- ^! P/ E% D, \3 a, W咏叹调 又叫"咏唱"。原怠是抒情独唱曲。最初是意大利的歌剧、清唱剧中常以歌谣体裁出现的独唱曲,通 常篇幅较大,且富于戏剧性,集中体现剧中某一人物形象或心理上的刻划。 常力复三段曲式或变奏曲式、回旋曲式。由于其旋律性强,表现力丰富,可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唱。
3 S* f5 }% q, C8 P* h' S. o$ K4 T( Y, s: ]2 K/ F6 a
清唱剧又译作"神剧"、"圣剧"。大型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及合 唱,有的也用管弦乐队伴奏。内容富于戏剧性和史诗性。十六世纪末起源于罗马,最初以《圣经》故事为题材,表演形式与歌剧相似。十七世纪中期始发展成为在音乐会上演出的声乐作品,并以合唱为主。如海顿的《创世纪》等。现代作曲家常用以表现重大历史或现实题材。3 C$ I" u, N! D) f% X
1 Q1 Q8 g0 r+ Q( f* b3 r8 f
康塔塔大型声乐套曲。最初是一种独唱的世俗叙事套曲,以咏叹调 和宣叙调交替组戌。十七世纪初产步 于意大利,中叶传入德国,遂发展成为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以世俗或《圣经》故事为题材。这 "种康塔塔与清唱剧相似,内容往在偏重抒情,故事内容较简单,并与中国的大合唱相近。0 n0 v8 ?" @4 b7 b1 U- B1 x
# g9 z3 @# J5 V+ o% Q: C
大台唱大型多乐章的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 (有时穿插朗诵)等,常用管弦乐队或 钢琴伴奏。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积分

33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0529
 楼主| good 发表于 2018-5-12 19: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弥撒曲这是一种天主教堂所用 的复调风格声乐套曲。十七世纪前,是没有伴奏的清唱曲。分普通、特别、安魂、婚礼、主教等弥撒类型。其中普 通弥撒曲用途较广,通常包含《天主矜怜颂》《荣福经》、《信经》《三呼圣 哉》《祝福经》《羔羊经》六个乐章。 十七世纪起采用管弦乐伴奏,插入独唱、重唱等,资历深厚的弥撒曲有巴赫的小小调弥撒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 等。' x( B# i; D& F: a: O$ P$ i

/ A3 h- ]& r6 M- R$ l1 z; F牧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世俗歌曲。盛行于意大利。十四世纪的牧歌由田园风的独唱歌曲演变而 成,伴奏部分有一个或两个声部,歌词大多以爱情或自然景物为题材;十六世纪的牧歌由一种多声部的复调歌曲伏罗托拉演变而成,为无伴奏合唱曲,具有四个或五个声部,其高声部最为突出,在实际演出时往往由一人独唱,其余声部则由乐器奏出,有时甚至备声部均由乐器演奏。此种牧歌常被改成键盘乐曲等。意大利牧歌全 盛时期的代表作曲家有玛兰齐渥、拉索等。十七世纪后,牧歌渐趋衰竭。
% e! B+ ~2 Y8 j" _: M6 j" F
) f" E) L( H% t2 _4 e" z) J众赞歌一种基督教会众人合唱 的赞美诗。十六世纪后,作曲家常将它加以改编,用管风琴伴奏。在十七、 十八世纪德国宗教音乐中它占有重要地位。
0 u/ ^, J* [# q
2 W; M/ i/ `: U: J! p阿勒曼德十六世纪后半叶起源于德国的一种舞曲,十八世纪上半叶,在巴赫等人的创作中,发展成为纯 器乐曲。其特点为:中速,四拍子,以一短时值的音符作为起拍;旋律流畅,伴奏简单,常由两段组成,各重复一遍。在德国古典组曲中,它是固定的四首舞曲的一首。: S' [& t; i: d9 [: U+ W) @

/ n+ s  S0 x. X$ {: o) r库朗起源于法国的一种舞曲。 盛行于十七世纪,以后成为复调音乐的器乐曲。其特点为:速度较决,三拍子,常用附点节奏,以一短时值的音符作为起拍,由两段组成,各重复一遍。 每段以长音结束,并将变成 拍子。另外还有一种意大利式的库朗,节奏活泼生动,常为或拍子。在德国古典组曲中,它是固定的四首舞曲的第二首。  D: }2 u' p0 o  B5 Z" Y
6 Y2 [$ ]. H, ~( r0 I: d% j& g
萨拉班德 一种慢速三拍子舞曲。强音常在第二拍,结构为两段式。十五世纪起源于波斯,十六世纪流行 于西班牙,后传人法国,常用于贵族社会和舞剧中。十七世纪前半叶起,常见于德国古典组曲,为其中四首固定舞曲的第三首。0 L) G& C% u4 m+ `+ n( {

& i9 D; E( Y, k# O) i3 d基格一种三拍子舞曲。由两个八小节的反复乐句构成。十八世纪初,形成法国式与意大利式两种风格。 前者结构为两段式,每段均作反复,用拍子的附点节奏,主题常作赋格式处理。德国古典组曲多以它为最后乐章。意大利式基格的特点为:节奏活泼生动。旋律惋蜒、连贯,以和声为衬托。1 Y# e2 `/ d% g
" X3 V, w! j+ b) Y$ m
小步舞曲原为法国土风舞,一 种三拍子的舞曲。约1650年传人宫廷,逐步变成速度徐缓、风格典雅的舞 曲,流行于贵族社会。十七、十八世纪常用于古钢琴组曲和管弦乐套曲中,作为一个乐章(常为第三乐章),也可作为单独的器乐曲。其结构为三段式 曲体,中段常用三个声部写成,故称 "三声部中段",沿习至今。
) g1 _1 B& K$ g$ y9 L$ Z1 q
0 W( i* A2 ^2 w1 x( y! _加伏特一种法国古代民间舞曲。传人宫廷后,被采用于舞剧和歌剧中。后又被作曲家采用,成为器乐组曲中的一个乐章。其特点为,中速,四拍子,中间常插入一段以长音为衬托的贝笛舞曲,前后形成对比。
0 B' n  n5 R; a0 \) E3 i$ c6 B9 O1 U, s8 Z9 E7 l
恰空 十六世纪时原为西班牙的一种舞曲。情绪热烈奔放。约十七世纪起传人欧洲各国,演变为器乐曲。 通常为中速,三拍子,情绪庄重。其主题常由一连串和弦的低音构成,在不断反复的低音主题上进行各种变 奏。
5 ^1 c9 Z& x. _* p& H
& Q/ s/ _: ^$ n. v, T帕萨卡里亚一种慢速三拍子的意大利舞曲。后传人欧洲各国,演变为器乐曲。其结构与恰空相仿,同为 连续的主题变奏,低音主题有时移到高声部出现,常多用小调写成,速度较恰空更慢。- _) A) S+ ?8 g
4 _8 \8 k2 A" ~4 a) H( N  o
增兰台拉最初是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间舞曲。据传说,被一种毒蜘 蛛"培兰台拉"咬伤的人,必须剧烈跳 舞始能解毒,塔兰台拉舞即起源于此。其节拍为快拍子,以三连音构成的节奏贯穿全曲,速度迅急,临结束 前逐渐加快,情绪热烈。
2 }& o) }; x8 _# R$ V& y1 M8 _4 a( o4 J, \3 R0 x, H3 A! ~
圆舞曲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分快、慢步两种。 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十八世纪流 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 于城市社交舞会。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奏明确,旋律流杨;伴奏中每 小节常用一个和弦,一拍重音较突 出,节奏型为JJJ,资历深厚的圆舞曲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 V% L4 A. m5 B# N3 Y$ d. O' H
! A* w% a) v* R9 B* l& c* `# k
玛祖卡 波兰民间的一种男女双人集体舞。动作有滑步、成对旋转、女人围绕男子作轻快跑步等,起源于波 罗的海沿岸马祖尔入聚居的马索维亚一带。十八世纪起,流行于欧洲各地。 其音乐特点为:中速,三拍子,重音变、化较多,以落在第二或第三拍上者常见,节奏型有JJ或JJ等。情绪活泼热烈。作曲家肖邦曾将此体 裁加以发展,写了许多资历深厚钢琴独奏曲。5 c6 p8 q/ Z4 j' r' ?% l

. {: m2 r$ ]6 ~) O0 u1 M波尔卡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于十九世纪中 叶风行全欧。大致分为急速、徐缓和 玛祖卡节奏等三种类型。一般为二拍子,三部曲式,节奏活泼。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较先用之于歌剧和器乐创作中,如歌剧《被出卖的新娘》中的波尔卡。+ c3 T2 ^( g* R! D& y* J

5 r+ ]8 V# X+ w- G7 X' F% H哈日涅拉又译作"阿伐奈拉"。十九世纪上半叶,兴起在古巴的一种舞曲,原由非洲黑人传人。其节奏特 征为,中速,二拍子,一拍有附点。如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中的哈巴涅拉。3 I! U- h- k; r8 I1 D/ P- K2 q- G
; B# h7 C, ?  Q% L) [& _8 C1 k
探戈起源于非洲西部。十九世 纪后叶成为流行于阿根廷及其他拉美 国家的双人舞蹈,用之于社交舞会。 其音乐特点为:中速,2/4或4/4拍子,旋 律与伴奏常形成交错节奏,与哈巴涅拉相似。以切分音为其特色,伴奏节 奏通常为: X0×××/×××××, 后传人欧洲发展成"大陆探戈"。( B+ d3 v2 x! ~) ~2 r

5 l* X, K0 V0 i5 z5 K进行曲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 乐曲。原是舞曲的一种,多用在群众出场、退场的时候)十七世纪起,渐渐转入音乐艺术的领域。当时的进行曲形式,多为二部曲式;现代进行曲常以三段式出现,中段较抒情,以取得对比,用偶数拍子,节奏明确,结构整齐。群众歌曲常用进行曲体裁,如洗星海的《救国军歌》等。
! }) e* h& E" G' i, ^1 F( q: q$ }3 t, T" a+ s8 Y$ j
组曲若干短曲连为一体的管弦 乐曲或钢琴曲。其中各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组曲有古典、近代之分。古 典组曲又称"舞乐组曲",兴包于十七 与十八世纪之间,是采用同一调子的各种舞曲连接而成,但在速度、节拍等方面互相形成对比,如巴赫的古钢琴 组曲,近代组曲只称"情节组曲",兴起于十九世纪多从歌剧、舞剧、戏剧音乐或电影音乐中选若干乐曲辑成,有 的根据特定标题内容或民族音乐素村写成,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舍达》、德沃夏克的《捷克组曲》等。6 I5 P5 b$ ^+ E5 `! t
7 }3 R7 x" j, m9 L6 i+ Y
交晌诗 一种单乐章管弦乐曲, 又称音诗,属于标题音乐范畴。由作曲家李斯特始创这一体裁。形式上不 拘一格,并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 发挥,常以诗歌、戏剧绘画及历史事迹 等为题材,广泛运用主题变形的手法,塑造出表现特定标题内容的艺术形 象。另有交响音画、交响童话、交响传 奇等体裁,均相似。资历深厚的交响诗有 李斯特的《前奏曲》、《塔索》,德彪西的 《牧神午后》、《海》,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等;我国的交响诗有辛沪光的 《嘎达梅林》和施咏康的《黄鹤的故事》 等。, _1 Y: l; E0 j  T1 R
; T) e1 `6 X# j
序曲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 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 序曲分:法国、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 为复调风格,分为慢板、快板、慢板三 个乐章,中段为赋格形式,未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快慢顺序与前者相反,分为快板、慢板、快板三卜乐章。十九世纪以来,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 载写成独立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资历深厚的序曲有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韦伯的 《自由射手序曲》、贝多芬的《费德里奥序曲》、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及《罗密欧 与朱丽叶幻想序曲》等。
# `3 T9 J% B$ i; ], B8 t0 }* w
$ g1 @+ }9 z8 T$ z8 @8 ^0 d0 I托卡增又称"触技曲"。一种富 有自由即兴性的键盘乐曲。通常由几个对比性乐段构成,大多速度较快,节奏紫促,并对乐器演奏技术有所发挥。 十六至十八世纪流行意大利。十九世纪在德国进一步发展,自由奔放特点显著。十九世纪后,大多以快速节奏贯穿全曲。
9 E2 @7 g' e1 d9 D
4 P4 ]5 X9 j% R3 m8 ]2 L! n浪漫曲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清短歌或短乐曲。十八世纪后半叶在法 国民间、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广泛流 行。其歌曲的特点为:曲调表情细致,与歌词紧密结合,伴奏亦较丰富;器乐曲旋律富于歌唱性,常由小提琴及管弦乐队演奏。# i3 R3 _" D* ~3 d: w- ?7 w' E

. b; X. w4 p; W0 E( e: n$ ]小夜曲一种黄昏或夜间在室外 独唱或独奏的歌曲或器乐曲。渊原子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一种爱情歌 曲。其音乐情绪缠绵委婉,常为青年 人徘徊于恋人窗前时所用,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通常用吉他或曼 陀林伴奏,如舒柏特的歌曲《小夜曲》 等。另外还有一种供乐队台奏的小夜 曲,其曲调轻快活泼,始台于十八世纪 末,常为上流社会达宫显贵餐宴时助 兴而用,如莫扎特的〈D大调哈夫纳小夜曲》等。1 Q# Q: C7 A6 o1 G* }, A1 k
3 a7 g$ Q% T5 g2 a* Z
诙谐曲又称谐谑曲,一种三拍 子的器乐曲。其主要特点是节奏活跃,速度较快,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积分

33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0529
 楼主| good 发表于 2018-5-12 19: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 `- W3 z' k8 R6 Z7 L' W! o- {& o
0 s6 y. E8 k3 w7 V2 x% z5 d$ _8 Y2 m
常在交响曲等套曲中作为第三乐章出 现,以取代官廷风格的小步舞曲。十九世纪后,出现钢琴诙谐曲,其篇幅、结构、段落更为庞大而对比强烈,其中资历深厚的有肖邦的四首钢琴诙谐曲等。$ M+ t6 e) _. d: J# G

4 L9 K* f# H' I8 t赋格又称"遁走曲",意为追逐、遁走。是复调音乐中最复杂而又严谨的曲体形式,其结构遥常包括呈示部、 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基本特点是运用模仿对位法,使一个简短而富有特 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呈示部);然后进入以主题中的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此后主题及 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展开部);直至最后主题再度回到原调(再现部),并常以尾声结束。其种类除有严格赋格曲外,还有自由赋格曲及小赋格曲等。( g% D5 C* Z6 I9 Q- \' q: E7 t0 Q

2 |! \2 [# w8 ?3 ?, g: y创意曲一种复调结构的钢琴小 曲,根据某一音乐动机即兴发展而成, 类似小赋格曲等。由作曲家巴赫所创 用,并作有二声部与三声部《创怠曲》各十五首。8 i7 f$ V' A2 |0 i0 O
; g- M" K3 l4 z7 w
卡农同一旋律以相同或不同的 高度在备声部先后出现,后面声部按一定的间隔依次模仿前一声部进行。 用这种手法写成的乐曲称"卡农曲"。轮唱曲即卡农曲的一种,用同度卡农手法写成。
: Z$ q/ {0 p6 Q) ~2 N; s4 e0 Y4 p2 t
练声曲一种无词而用韵母、音节或唱名演唱的声乐练习曲。常包含一定的技术课题,用以巩固并发展演 唱技巧。资历深厚意大利声乐教师孔空等 所写的练声曲,流传甚广。有些曲目可在音乐会上演出,如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大的《练声曲》(作品34号)等。! ^: G! L& X5 G: }

: _# V% f2 t6 b美声唱法十七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以音色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的连接乎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丽灵活为其特点,但因忽视词意表达上的细致、深刻,故常表现 出追求声音效果,炫技和程式化的倾向。盛行于十七、十八世纪。代表歌唱家有卡法莱里、法里奈里等。这种演唱风格在此后意大利的声乐艺术中,仍获保留并有所发展,并在全世界有一定影响。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7-31 08:51 , Processed in 0.118087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