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族音乐和外国古典音乐介绍
R2 j, a! u* x4 d2 m- \% a' Y5 ]+ D6 { w
民族音乐
|3 V2 s, h* m9 b7 T( U
! i: k4 c/ {9 a- h& j广东音乐流行于广东地区的丝竹音乐。是从广东戏曲中的"过场"和 民间"小调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早期的乐队由二弦、提琴、横萧(即笛子)、月琴和三弦组成,称为"五架头", 又称"硬弓"。约在1920年后,因受江南丝竹的影响,改用高胡为主奏乐器, 辅以扬琴和秦琴,称"三件头",又称 "软弓"。此后,乐队组合又有了种种发展。广东音乐的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明快。《雨打芭蕉》《旱天雷》《双声恨》、《赛龙夺锦》《鸟投林》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高品质传统乐曲。
, U( q G/ c( H. E& \# t2 n' j: f) S- k# `' O7 q6 t
江南丝竹流行于苏南、浙江一带的丝竹音乐,以上海地区较具特点,影响最广。资历深厚的传统乐曲有《欢 乐歌》《云庆》《行街》《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慢六板》和《四合如 意》八大曲。音乐格调清新、秀丽,曲调流畅、委婉,富有情韵。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 演奏效果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江南丝竹丰富的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得到音乐工作者的普遍注重。
8 \( h$ r. t" n: K' }; r$ X* I6 F2 |. L
福建南曲亦名"南音"、"南管" 或"弦管"。曲调典雅古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它包括"指"、"谱"、"曲"三大部分。"指"是有词、有 谱、有指法的套曲,如《刘智远》《王月 英》等;"谱"是无词而有指法的器乐演 奏谱,最资历深厚的有《四时景》《梅花 操》《八骏马》和《百乌归巢》"曲"即 散曲,亦称"草曲"。乐队组合形式分 "上四管"和"下四管"。上四管又分 "洞管"(洞萧、二弦、琵琶、三弦、拍板) 和以品萧(即笛子)替换洞萧的"品管" 两种。下四管又称"十音",乐器有南嗳 (小唢呐)、琵琶《三弦、二弦、响盏、狗 叫、铎、四宝、声声(铜铃)和扁鼓等。
* X6 I7 T) K; C8 L) |$ O* G& X; z% a/ H; ?( s
潮州弦诗流行于广东省潮安、 汕头的古乐"诗谱"。演奏时常以二弦 领奏,以木板击拍,不用锣鼓。乐曲通常是将一首诗谱用头板、二板、三板等 板式变化,以及"拷拍"和"催"等节奏 变化的技法,发展成为一首由慢速而逐层加快的套曲,如《昭君怨》《柳青 娘》《双狮戏球》等。弦诗乐采用"轻三六"、"轻三重六"、"重三六和"活五"等调式、调性变化的手段,使旋律 色彩丰富多变,富有特色。# m1 K5 r, }5 Z+ N) Q; l; W" U0 b# l
! T J# ^1 A2 o. X. V
二人台牌子曲 流行于内蒙、晋 北、河北张家口一带的地方戏曲"二人 台"音乐中的牌子曲部分。它经过艺 人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的加工发民 形成了由慢板、二流水和捏子板联合 乐章(一乐章)的结构。它由呈示部、 展开部、再现部组成。呈示部之前往往 有一慢速引子,再现部之后有结尾。呈示部由一主题(主调)、经过句、 第二主题(多为属调)与结尾等部分组 成,两个主题往往有对比;展开部运用呈示部的材料作为主要素材,通过各 种手法(如转调等)展开,形成高潮;再现部类似呈示部,但一般两个主题均为主调,以求得调性统一。浪漫派以后的作曲家已不严格遵守上述程式和原则,多为自由的奏呜曲式了。
0 d5 V; t/ H# \4 f/ p
# [+ `$ O h' }# `4 @! m外国古典音乐
8 |1 K; t1 o& m5 n" B4 J V. u) T8 T' G. n
变奏曲式先奏出一自成段落的 主题,然后以一系列的主题变形(即变奏),使主题通过多次不同的变奏而得到多方面的发挥。其图式为:主题-- 变奏1---变奏3--变奏8……少则 三五次,多则数十次。变奏之主题,大 都较优美动人。常有用变奏曲式写成的独立乐曲,也有用于奏鸣曲等大型乐曲中(通常用于慢乐章)的,如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8 n. J( Y2 K* d X% _
/ m1 A7 A0 M4 A& U
回旋曲式起源于欧洲民间的轮 舞曲,十八世纪初叶法国古钢琴曲多 用之。以一再反复的基本主题与若干各不相同的"插段"交替出现为原则。 其图式为:A《基本主题)+B(一插 段)+A+C(第二插段)+A…。这种 曲式适宜于表现活跃欢腾的情景,奏 鸣曲、交响曲等大型乐曲的末乐章常 用之,以热烈的气氛结束音乐。在歌 曲中也有回旋曲式性质的作品,如洗星海的《到敌人后方去》等。4 \* G/ G5 X3 h! h3 c) m8 V
' g: i" N( [9 ]; g7 R, p G分节歌用同一曲调的反复配多 段歌词的歌曲形式。其中各段歌词在 字数、韵律等方面均大体相同,在民歌 中尤为常见,如《四季歌》、《蓝花花》 等。群众歌曲创作也常以分节歌形式出现,如生茂的《学习雷锋好榜样》等。& C9 l; }1 b, h$ v
1 A& R; N6 G9 L/ s6 j( L副歌在某些分节歌中,往往有一个部分歌词每遍所唱都不同,而另 一部分则每遍相同,这歌词相同的部 分即为副歌,通常为二段式歌曲中的第二段,与一段常成节奏、拍子、速 度、调性上的对比,并集中概括全曲中心思想,也有一段为副歌的。如王宰的《歌唱祖国》中自'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起的部分。
: r7 S' [# L( E4 Z7 D/ n) h2 V2 ?9 c( K
引子乐曲主题呈示前的乐句或乐段,借以导引出主题或呈示部分的出现,且有酝酿某种情绪、渲染某一特 定场景等作用。
2 S8 w+ d% N/ h0 ~5 M/ x6 K- ~" r2 o
尾声指乐曲的结束部分,用以引伸朱尽之意并加强结束感;在大型乐曲中快板乐章的尾声,常带有发展,形成曲终的高潮。
* j9 ]! V9 R# E" c, K5 ~2 H
+ Q( N: ^: O: O" G; W, i华彩段原指意大利正歌剧中咏叹调末尾处由独唱者即兴发挥的段 落。后来在协奏曲乐章的末尾处也常 插用此种段落,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术。这部分的演奏较自由,难度也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华彩段最初由独奏者即兴创作,后来,作曲者也开始写作,成为作品中的有机部分和独县特点的段落。
, b2 F- g4 s1 h. r/ E' Z+ ~5 R( }* P. Y# @! e |, g w2 _# m. b
宣叙调歌剧、清唱剧中的一种独唱曲体裁,也称"朗诵调"。旋律近于说白,节奏比较自由。( p2 v: B* N l: ^3 v
" ?5 U3 r& g8 q2 \- g: K: Y咏叹调 又叫"咏唱"。原怠是抒情独唱曲。最初是意大利的歌剧、清唱剧中常以歌谣体裁出现的独唱曲,通 常篇幅较大,且富于戏剧性,集中体现剧中某一人物形象或心理上的刻划。 常力复三段曲式或变奏曲式、回旋曲式。由于其旋律性强,表现力丰富,可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唱。/ I7 H* T, O* w, p7 H5 L( [
P. M/ x C0 a% X4 X' f; B( S9 [
清唱剧又译作"神剧"、"圣剧"。大型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及合 唱,有的也用管弦乐队伴奏。内容富于戏剧性和史诗性。十六世纪末起源于罗马,最初以《圣经》故事为题材,表演形式与歌剧相似。十七世纪中期始发展成为在音乐会上演出的声乐作品,并以合唱为主。如海顿的《创世纪》等。现代作曲家常用以表现重大历史或现实题材。6 n. o8 h4 B9 W" H' a, ^; b
3 y \& c- [, @! ~$ {7 J康塔塔大型声乐套曲。最初是一种独唱的世俗叙事套曲,以咏叹调 和宣叙调交替组戌。十七世纪初产步 于意大利,中叶传入德国,遂发展成为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以世俗或《圣经》故事为题材。这 "种康塔塔与清唱剧相似,内容往在偏重抒情,故事内容较简单,并与中国的大合唱相近。" `: `% L) X& I6 Q; e& T6 b
$ R$ U0 w$ m2 J. d& Y/ v
大台唱大型多乐章的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 (有时穿插朗诵)等,常用管弦乐队或 钢琴伴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