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的用韵比诗更为宽松,不仅平水韵中的邻韵可以通押,上去声也可以通押,而且古人的作品中还有不少是以方音押韵的,这主要是唐宋人填词多倚口语押韵的缘故。清代时戈氏根据唐宋人词作品的大多数情况,在平水韵基础上编纂了一部《词林正韵》。由于这部韵书是以“平水韵”作为基础的,只是把其中一些读音比较邻近的韵部进行了归并、拆解或重新组合,符合诗人们的用韵习惯,所以逐渐为词人们所接受,词人们填词也就渐渐依据这部韵书押韵。《词林正韵》共分十九个韵部,除了十五到十九五个入声韵部单列外,其他十四个韵部都平仄另列。) |8 n/ g& U" i' A* q8 P; _& H
词的用韵比较复杂,不同的词调对韵有不同的规定,有押平韵的,也有押仄韵的,还有平仄互押的;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总之,词是倚照词谱来填,哪里需要押韵,哪里不需要,是用仄韵还是用平韵,是一韵到底还是中间换韵,词谱中都有规定,只需依照词谱安排押韵就可以了。
+ Y9 u4 p* I( \) w6 q: }2 g诗有韵,就如同屋有柱子;柱不稳,则屋必倾。韵不稳,则诗必劣。所以押韵方面有些情况当有所戒,尤其对初学者来说不可不知:
9 h$ [1 W$ ^& S3 a% `1)凑韵:俗称也叫挂韵,就是说所押韵字,与全句意思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上一个韵字。/ P" i% N( c* o& e4 l
2)落韵:也就是俗称的出韵。
; p1 G) i; X& z' W0 J9 E$ A3)重韵: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中重复出现,哪怕是一字两义而并押之,也算重韵。重韵在近体诗中是不允许的,但在古体诗中允许重韵。5 l3 ^, E d5 [; l" \1 Y1 j3 z
4)倒韵:也就是说将二字颠倒以就合韵脚而押韵。这种情况在某些词语颠倒后对于词的理解无多大影响情况下也可以。
9 s, |2 h$ g( u4 d( D5)哑韵:作诗当选择声音响亮的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诗句不挺,也会使全诗因之萎弱。
" P2 q5 ~3 h8 d; c+ }5 w/ {6)僻韵:又名险韵,指那些僻字或单字只义的字。 f; p }! a, y" H
7)同义韵:用同义字重复押韵,如花葩、芳香、忧愁等,分别意义相同,一诗并押未免重复可厌。! U5 \- B4 Z) a* ~" l
8)同字义异韵:同一个字,往往有多义,不可勉强借义凑押。如属于“四支韵”的思字,不可作情思之思押,这方面初学最宜审慎。* i% Q2 Z. O1 d4 E. k- I
无论是写诗还是填词,“唱和”是经常遇到的情况。唱和不一定要和韵,但有人喜欢显示自己的才能,唱和时不仅和意,而且还“和韵”。和韵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 G) k5 h5 {9 ~( ~; R1)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3 g0 b" D$ V2 e9 I$ X! Q3 x _2)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原来的次序。. f# M* ]9 h1 w
3)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D4 E1 A: g& L8 F& r% I; V; c
第三天 辨“四声”,调“平仄”" q+ w) c% M/ o/ X1 O& @
汉语语音通常都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构成,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其中以高低、升降为主要的因素。汉语有声调,是其一大显著特点。比如同一个音qing,按现代普通话,就可以读出“清、晴、请、箐”四个声调来。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与现代汉语的四个声调有所不同。格律诗词正是利用了汉语的这个四声特点,让不同声调的文字搭配,从而构筑生出一种音乐般的美感。7 f, S% q R, _/ J1 D" K0 Q0 Q3 k$ L
四声,就是汉语的四个声调。但需要指出的是,古典诗词中的四声,并不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的四声,而是指古代汉语的四声(关于按即现代普通话写格律诗词是否恰当,仍处争论中,这里不想多谈)。1 j2 s: u% d# n& f
汉语在其历史发展与沿革过程中,音、声都是不断变化着的。音韵学家们把汉语的读音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涵盖范围为周秦及两汉)、中古音(自魏晋南北朝,以迄于唐宋)、近古音(元明至清末甚至包括民国初)、现代音(民国至现在)。- y2 B m. z- q! [
我们现在所说的依据古代汉语区分四声,主要指的是中古音系统的四声(北曲除外,北曲按近古音)。
5 i4 P+ F# S! i& m: o中古音系统以《切韵》为代表,我们现在使用的“平水韵”就属于《切韵》体系的。这方面在第二天谈韵时已经做了一些说明。《切韵》系统的中古音,把汉语的声调分为四个,即:( h1 U" i7 M+ w% k0 T$ a7 p, t
(1)平声:到后代逐渐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 z# n9 ~0 H. P, a
(2)上声: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了去声。. m9 w0 a: f Q# h5 d/ C4 d6 C7 b
(3)去声:到后代仍作去声。$ K6 Q1 N) m% j# R+ m
(4)入声:这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在现代汉语中已派入了平、上、去三个声调中。
2 w; W5 h+ D2 ~ _: Q& g入声在目前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派入了其它几个声调之中。在有些地方,比如在广东、四川、江浙等地的方音中,部分入声读音依旧存在。
/ ^- C) H1 u& S7 E6 ?关于古代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到底是怎样的,现在已不能详细知道了。依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关于四声,古人有一首歌诀,可以大致说明其高低升降的状况。这个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 o/ n8 O! K8 Z2 j“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3 n& A" X" [- y9 t' \* \! Y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也是学习诗词格律的难点。不能很好的辨别四声,对于写出符合格律的诗词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现在许多人学诗词格律觉得困难,原因之一就是与入声的掌握上比较困难有关。呵呵,那既然要学习,还是多下点工夫吧(关于入声有一些规律可循,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W$ G; o4 L8 F2 A; T% Z8 D4 v
知道了四声,平仄就很容易懂了。平仄只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 ~& Y, |7 o5 t: P. z至于为何这样划分,古人就是这么定的,我们现在写诗填词可以不去管它,知道哪是平声、哪是仄声,知道平仄如何搭配使用就足够了。如果非要知道为什么,按王力《诗词格律》里讲,是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如此便形成了两大类型。
! c5 I$ j- b7 h! R在诗词中,不同平仄声调(有些词还要区分四声)的文字交错配置,那就能使句子的声调丰富起来和多样化,不至显得单调,构成一种错落的节奏与平仄谐和,形成一种音乐般的美质。2 X# D' q4 Y+ U5 I: H4 z9 f3 d: q
平仄在诗词中交错搭配,可以概括为如下两句话:
0 N7 Z" j/ h1 m# d- a1 a0 I. r(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O* p0 Y0 n. v% d7 r% V' U' I) z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L5 {! U/ V8 Y& X5 H& @+ g
这种平仄错落规则在格律诗中表现尤为明显。比如杨万里《霰》中的两句:, {8 ]( O' h% u; h- Y+ R( m2 R+ j
寒声带雨山难白,
6 H8 p- u) G! y% H1 |/ s冷气侵人火失红。! F [# j+ N' y5 T! c/ a. y
其平仄错落搭配是:9 n, f$ x; S) X p4 F3 x
平平│仄仄│平平│仄,
* N6 O, L5 G/ O仄仄│平平│仄仄│平。
/ |: g& Q5 S8 f" S+ `1 L3 B本句中双音平仄交错,对句中平仄对立。4 X( t4 E: P7 `& x! k( @5 v
最后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对于诗:平、上、去、入是互不通押的;对于词:上去声可以通押,但与入声一般情况下(某些特殊规定的词谱除外)是不能混押的。有些词规定必须押入声韵,还有些词对于某些地方的用字不仅要区分平仄而且要区分上、去声,因此学习古典旧体诗词不仅仅是能够辨别平仄就可以的,对于四声的辨别也应该明晰。
) r% E$ |) a& q" ~( }第四天 能“粘对”
! K: J! t$ q" z四声、平仄都学过了,韵也学了,现在就可以开始学习如何安排近体诗的声韵了。“粘对”,是近体诗格律的一项基本原则,古体诗是不讲粘对的,甚至有些诗人还故意安排避免出现粘对。另外,古体诗对于平仄的安排,除了韵脚要一致外,并无其他必须遵守的规定,是相对自由的。即使有某些说法,比如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什么的,也只是供安排声韵作参考,不是必须遵守的。所以下面谈的格律格式,主要是针对近体诗的。0 }$ u: r3 G) K1 N. G
也许有人会说:一首诗,这里平平仄仄,那里仄仄平平的,格式太过复杂,看得脑袋都大了也没弄明白,好难懂,真难学。其实,这是因为没掌握其中的诀窍,没能避繁就简。知道了什么是平仄和该怎样押韵后,其实学近体诗格律格式,学平仄搭配,只要弄懂两个字——粘、对,和一个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
3 }6 N6 r X6 U) o5 k1 @; b# o+ l什么?不相信?不信咱们就试试!
/ M- |% g1 E, K5 i2 L! F1 e在试试之前,先介绍两个概念——对和粘。
0 p; @4 A- M& G. e8 z8 O4 I先说““对”。所谓对,就是对立。诗词格式中所说的“对”,就是使一联(格律诗每两句构成一联)的上下句平仄相互对立。对,实际上也是平仄交错的原则(平仄交错主要是体现在一个句子内的平仄隔双交错对立搭配)。4 `7 }0 \' \$ T) g. Z. |
再说“粘”。粘,也就是贴上去。诗词中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跟上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再细点说,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类推。, [5 h5 Z9 |0 j. }+ I- r) t1 @: |! R
明白了什么是对粘,再记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句式,那么近体诗的格律格式就可以推导出来了。& g* y6 G& w* D/ D* x
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我们把这个句式不妨给它个代号叫做①句式。根据“对”原则,那么下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②句式。第三句呢?粘!即粘住第二句,它仄开头,我也仄开头,但又不能违反遇单句尾仄,所以把粘仄的倒数第三字与粘平的尾字调换位置,由此构成: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第四句再“对”,成: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如此,平起(以第二字论)仄收(以尾字论)不入韵的七绝标准格式就有了:
2 i' h& N* `% x' h平起仄收式七绝格式:5 w7 s. T. z; _8 K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①句式)+ ~) M- Z' G. x* r9 N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②句式)
% I0 E( F t5 a' c' Y% |5 i仄仄平平平仄仄 (③句式) x/ p1 E3 d9 f# w, I2 O% _
平平仄仄仄平平 (④句式)3 u$ g3 y9 L9 y, O
七绝有了,七律和七排只要照方拈药,粘对下去就可以了。( h0 ` C% C) j
以上只是介绍了“平起仄收”这一种格式,那么其他格式呢?好办,只要取上面推导出来的四个句式中任何一个作为首句,然后按“对粘”原则对粘下去就都有了。不过,在粘对时,还应把握住如下两点:
/ l- C2 j) U# t F7 q' K: y1)若非在首句,奇数句尾字必仄。粘对中遇到奇数句尾字平时,将尾字与倒数第三字平仄调换。( _3 w7 }* J, {% a5 J& E2 E
2)因为需要押韵,所以逢偶句尾字必平。粘对过程中遇到偶句仄时,将尾字与倒数第三字平仄调换。也正因为如此,故取②、④两种句式作首句时,对句的尾字要与倒数第三字调换,对句分别应为:④句式和②句式。
+ l) r# T; ~$ g( [3 v/ d A3 N' q如此,七绝和七律的标准格式便为:) K3 @& b# A$ l" y; d" ], C' x
七绝:
6 }% `4 @' g2 F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①②③④
5 C ?" k# d5 T% n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V+ g6 e& a2 i6 W. i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7 V; E' G: t: n$ t# ~, [. q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韵: ④②③④ (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④句式)- n$ K* u! O; R4 W8 `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0 e/ h! W& }# K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I% X! i# g+ X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③④①② (相当于把a格式的前两句与后两句调换位置)( A# L. ~) e* \' o0 `9 v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g6 L5 ~$ L* b! g) A$ Z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8 B2 p+ h6 M& id)仄起平收,首句入韵: ②④①② (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②句式)
- S* e, l# I; u9 d: t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2 |! E! ]5 T6 @/ N0 L3 W!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7 @* }" w: `3 ~; |2 v$ W% K七律:
T4 Y, E' G, A' e1 S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相当于两首a格式七绝的叠加)' U. o4 A# F+ n1 L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韵: ④②③④①②③④ (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④句式)
$ B" z2 b0 `1 M5 s' X( E U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③④①②③④①② (相当于两首c格式七绝的叠加)
% B3 U8 @" H1 c: ?) V7 g( rd)仄起平收,首句入韵: ②④①②③④①② (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②句式)9 X: l& ]3 `. b0 p, M
七言格律诗的格式有了,要知道五言格律诗的格式就很简单了,只须把七言格律诗各个格式中每个句子的首二字去掉,就是五绝、五律和五排的格式了。五言格律诗的格式,就不在此罗列了。& V( Q+ F% r# O. h u1 w8 _
除了上面介绍的四种句式以外,还有一种特殊句式:五言为“平平仄平仄”,七言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式实际上是一种后面要说的拗句,但诗人们用的比较多,也就成为固定的一种形式了。这个句式主要是偶尔作为③句式的替代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