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列三种拗救情况相对也比较常见:1 F5 m" |5 [7 ~+ S) W" V* d2 a
(a)本句自救:在仄平脚句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没用平声,那么就会犯孤平。孤平可是近体诗大忌,要不得的。但为了不影响意境和诗的整体形象,或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平声字替代,那个地方非得用个仄声字,怎么办呢?若遇这种情况,可以在句子的倒数第三字,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来救。具体来说就是: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则在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如此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种情况也叫“孤平自救”。
! W0 ^1 E) A7 N关于“孤平自救”,目前流行一种说法,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若用了仄声,而第一字用了平声,就不算是孤平,或者说是用第一字的平声救了。我个人不太赞成这种说法,原因有:1 S" z9 }" I6 r7 ^) S
1)音律是前轻后重、前松后严的,即后面的音节比前面的音节重要。从声律上,前面的救不起后面的拗。拗救只能是后救前。
1 E0 \! D' I& C5 Z2 F) i: f2)七言的第一字原本就是可平可仄、平仄任意的,只所以“任意”,就是因为这个字在声律上作用最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其平仄对于声律构成几乎没什么影响。3 Z. P$ x8 c ~
3)虽然首字用了平声字,避免了除韵脚外只一个平声的情况,但第四字依旧为“夹平”拗,声律依旧不够谐和。7 L( d/ q. n1 r
前面提到的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实际上也属于本句自救的一种,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了仄声,分别在第四字和第六字换用平声字作为补偿,即“救”。5 T% H2 I8 ^! S+ l* t2 L/ l
(b)对句相救:本句没办法救,那就在对句救。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倒数第二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倒数第二、三字)都用了仄声,则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这样本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或“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或“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种情况下,五言对句第一字、七言对句第三字,允许为仄声字。
4 \6 X# p, H8 l, ?- x(c)半拗可救可不救: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倒数第二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倒数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在该用“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五字(倒数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第六字(倒数第二字)依旧保持平声。这种情况可救可不救,与(a)(b)两种情况的严格性稍有不同。若救,救法跟(b)相同,也是分别在对句的“倒数第三字”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换用一个平声字。2 _: J; s/ X+ z. k
一种经常出现的情形是:诗人们在运用(a)种拗救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这样就既构成了本句自救,同时又构成对句相救。
" J f# g# h/ q& E1 w举出几个拗救的例子:
0 _; \" O, L) u( a1 V, ?( G/ Y; l( J本句自救(孤平自救):
" r) L" v& ]# S, R; l2 C9 m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 u; S/ J+ C7 c; z# ?) |
(对句为避免孤平本句自救,首字“恐”拗,在第三字换一个平声字“天”救)
. ^, ?! q: O0 ^" Z/ S本句自救(特定格式句):
" R1 J1 X2 S$ d$ ~4 M H; B [( d! |$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8 f g3 l+ g
(出句是特定格式句,即出句的“在”拗,“歧”救)1 E' n0 J& R f
对句相救(出句倒数第二字拗):0 c. l' h" p: Q) e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8 L; j0 p" ?# f* _2 U(出句“不”字拗,对句“吹”字救)& E6 @4 k/ K( ~
对句相救(出句倒数第二、三字都拗):7 c- U" A: y3 a5 R+ e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登乐游塬》
- P; g' A6 ^2 x0 p' g0 T3 _, O(出句“意”和“不”都拗,对句“登”字救)
5 S3 t! G% }/ ^5 S% g半拗未救的(出句倒数第三字拗):$ F/ X0 z0 f6 w/ l8 w: l9 Q: T: }# D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S( H: Y$ N# P( \
(出句“一”字拗,对句未救)
6 ^0 k" U* @# }半拗救了的(出句倒数第三字拗):
6 F* b( o, I7 H9 P8 C& s" p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李白《送友人》
( P: Q* x) w& j& ~0 k(出句“自”拗,对句“斑”救)) T! k, f( S4 i+ ]
既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 ]- f3 a3 Z: H# p2 ?. X( F0 ?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7 N& N( Z2 D% o2 K; F(对句的“无”字既救了本句的“寂”字,同时也救了出句的“五”字)& v+ J# x1 x2 l+ v1 x/ D3 @
流水如有意,莫禽相与还。——王维《归嵩山作》% |+ ~5 y( T7 g, ?
(对句的“相”字既救了本句的“莫”字,同时也救了出句的“有”字)' u B9 T7 P( ~+ w$ g1 x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李白《自遣》
a7 p2 g4 P9 t% u/ o* i- A7 K9 Y(对句的“盈”字既救了本句的“落”字,同时也救了出句的“不觉”二字)
. [3 o7 C1 E8 @- u; @/ W" w. O8 B第六天 会“对仗”* p7 }4 B: u p- W! U
“对仗”的“对”也是对立的意思,但与“对粘”的对有所区别的是:这里所说的“对”不仅包括声律,也包括字面。9 k5 j' q+ ]8 v$ H0 }
对仗,就是修辞学上所说的对偶,说白了,也就是做对联,俗话叫做对子。诗人们习惯把诗词中的对偶叫作对仗。所谓对仗,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 [) t ]; l E1 Q
诗词中的对偶,一般是指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比如:
3 s9 w: I" l% x! ]" N5 J4 v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6 R- G5 G* }% }4 m0 o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6 ?& {1 ^0 o3 ], y5 W3 d1句与2句、3句与4句就各自形成对偶,即对仗。它们不仅声律相对,而且字面也是相对的。比如“黄河”对“白日”就是名词对名词,其中“黄”“白”还构成颜色相对。
2 e' _+ `/ f. K; Z对仗是律诗(包括排律)中所必须的,绝句、古风、词曲中有时也用对仗。但在古风、词曲中的对仗,平仄不一定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有可能是一致的。3 V! p: p; U( A. e& f/ I
在诗词中使用对偶可以形成一种整齐的美。那么对仗怎么对,有何讲究,原则要求与避忌是什么,种类又是怎样的?6 K: P$ b* `9 m, V
关于对仗的原则与避忌,简单说来,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1 \! Q# Y" t8 p9 B
1)近体诗中的对仗要求最为严格,声律、字面都应是相对的。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对仗,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若颔联不对而是首、颈两联对的,是谓“偷春格”;绝句两联均可对可不对;排律除首尾两联外都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古体诗中用不用对仗没有具体规定,用对仗时也只要求字面相对即可,半对半不对也可,不必考虑声律相对。词曲中对对仗基本上没有严格规定,但有些词牌、曲牌的某些句子,词人们习惯使用对仗,并以形成惯例,如《鹧鸪天》上片的后两句和下片的两个三字句,《浣溪沙》下片开头两句,《西江月》上下片的头两个六字句、《满江红》上下片的各两个七字句等等。词曲的对仗其声律根据词谱和曲谱规定,不一定平仄相对,字面要求相对也比近体诗的对仗宽松。% u6 j8 t$ k( H0 n8 G) W
2)同类词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连词对连词,数目词对数目词,颜色词对颜色词、时令对时令、人事对人事等。此外,专用名词只能对专用名词,连绵词只能跟连绵词对,方位词只能跟方位词对,双声可以跟叠韵相对。
0 c* ~/ K2 n+ J" n) [ _3)句法与结构应相对:如单字对单字,双字对双字,词组对词组等。在结构上,只取表面结构形式相对即可,不必追求内在结构。
) J; |: Z7 S! q4 w9 r" y! \4)近体诗的对仗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近体诗对于在一首诗中字重出都是避忌的,对仗中两句间字重出自然就更应该避忌了,可以说近体诗对仗中同字重出是不允许的(句中自对除外)。古体诗和词、曲的对仗,不仅可以平仄不用对,字重出也是允许的。; ]. |+ z, z. y" w$ f' O
5)避忌“合掌”:合掌是诗家大忌,应着力避免。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大忌。有时上下两句的某个实词意义太过接近,也看作是小合掌,也应该避免。
. R5 S, ?# ?! x8 L9 @$ ^6)上下两联对仗结构完全相同:即紧挨的两联对仗,上一联与下一联对仗方式完全一致。这种情况容易使律诗显得呆板,应尽力避免。
! T- E/ e* V9 Z, J/ Z: b4 h' g l3 A4 f近体诗对仗的种类有很多,历来也众说纷纭,无一定之标准。只《文镜秘府论》就列出了二十九种之多。但归结起来,比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 i# h- B6 Q
1)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相对算工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也是工对。一联之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应该看作是工对。邻对虽然比纯工对略逊一筹,但也可以看作是比较工整的对仗了。工对与邻对又包含很多的门类,如天文门、时令门、器物门、人事门、方位对、数目对、连绵对、天文与时令、文具与文学等。& A7 b8 U) | {+ [4 Z
2)宽对:宽对是相对于工对而言,是一种不完全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
+ P7 ~' Y5 Q! r( ?3)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或多个意义,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就是借古代“寻常”为尺度单位与数目字“七十”相对。借对,不仅可以借义,也可以借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皇”为“黄”、“沧”为“苍”、“清”为“青”、“珠”为“朱”等。
- R, X. h- P- l! t: ~4)流水对: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其实上下两句是一个整体,单独拿出出句没什幺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种对仗叫流水对。如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是。1 G- S9 k8 U# y* Q$ l- P+ N/ R8 \+ J
5)当句对:也称句中自对,即句中有字或词形成本句内对。如白居易“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中的“东涧水”与“西涧水”、“南山云”与“北山云”分别形成句中自对。句中自对是允许重字的。9 s+ j- f, ^( @& h; W! t$ [/ m
6)扇面对:又叫隔句对,即上下两联互为对仗,联内不再自对。如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1 x0 U/ l- w5 a; V% w4 M
7)错综对:又称蹉对、交股对,即对应词位置不同,参差为对。如李群玉“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y) w( G, G5 S$ y `: N; D$ R" J
8)交互对:即将一组重字于两句中交互使用,互易其位形成对仗。如“青衫憔悴卿怜我,红粉飘零我忆卿。”
- Z5 m5 s4 E4 P% _9 K/ p其它还有很多,若“双声对”、“叠韵对”、“虚实对”、“逆挽对”、“连珠对”、“联绵对”、“截句对”等不复赘述。- M4 X# O, m, }6 o% p, A
第七天 明“词体”, 知“词律”$ Y- N- }, E4 R K4 X
诗过于整齐,句式变化少,用字也庄重,显得不够灵活,有些人不喜欢,而更愿意学习句式变化多、篇幅有长有短,谴词用字也相对更接近口语,更适合表达缠绵委婉感情的词。那好,最后这一天再专门说说词律。关于词律,其实前几日已经穿插介绍了一些,但为了有一个整体感,也方便专好填词者学习,有些东西这里就又罗嗦了一遍,所以篇幅可能比前几天的要长些。3 L6 ?( A% i& a
(一)词的体制1 R4 h5 H( W8 E2 y6 Y2 V2 c
第一天就作过介绍,词最早是一种合乐文学,又有曲子词、曲子、诗余、长短句、乐府(注意与汉乐府的区别)、雅词等多种称谓。由于它原来要求密切配合音乐,因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格律。
0 M' r6 P* ?) m7 A从体制上来说,与诗比较,词的句子是长短不齐的,由参差不一的“长短句”构成,句法上也比诗灵活多样。大多数的词是分段的,而且每首词都至少有一个固定的名称(词牌)。字声配合严密,组织变化也比诗多,有些词调不仅要区分平仄,而且还须分辨四声阴阳。词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其一定的固定格式,韵位依据曲度。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