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改进型普通CD# p8 @- k6 z& H% Z6 n0 l/ D
6 _: {! }$ k5 o) @1994年,美国泰拉克唱片公司推出了采用20比特录制的CD唱片。在母带的录制、编辑过程中,动态范围达到了112DB。然后转换成16比特进行数字压片。
4 ~( F7 [3 l6 I+ y, N5 H- O2 m. b1 s
( s5 {* `6 v/ i# v1995年,美国泰拉克TELARC唱片公司推出了双声道环绕声录音方式的CD唱片。这在录音史上具有阶段性的意义。因为通过双声道环绕声方式,在普通的立体声音响系统中,你可以听到更深、更宽的音场,能够体会到一定程度的包围感了。其实泰拉克唱片公司早在1986年就推出了采用双声道环绕声技术录制、出版了CD唱片。只不过那时的双声道环绕声录音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唱片投放市场后,效果良好。在经过了十年的改进与完善之后,正式推出了双声环绕声系列CD唱片。8 ~/ S- s( m, t% X* h
$ U0 A: Y* N( _# {1 r/ W. Y! @1996年,飞利浦唱片公司推出了采用24比特录制和模拟母带24比特重新制作的系列CD唱片,并且采取限量发行的方式。这批唱片的采样频率仍是44.1kHz,24比特量化。主观听感的改进很大。音色甜美、细致,具有丰富的细节。歌唱性不错,可听性很强。
! H: ~- @! C" M) n- l! {$ h$ }* f
" G4 `& [! a, x$ ~以上的CD、20比特CD、双声道环绕声CD、24比特CD都属于普通CD的范畴。HDCD虽然采用了专用的编解码技术,但最终还是落在了普通CD的技术范畴之中。在播放中,均与普通CD机良好地兼容。
1 X7 j* D3 Z4 j7 ?, r
: t2 U' E9 O. l0 _从以上的CD技术发展来看,不论是提高录音时的采样频率还是提高量化的比特数,都能够获得比较丰富的信息。最后落实到16比特普通CD唱片上,在重播的音质、动态、歌唱性等方面都会有一些改进。: j3 `4 w5 H" L3 ~$ B6 f6 w5 d
+ \ p& }% j: s; Y# n* q# Q5 _
2000年,是数字录音技术取得实质性进步的一年。这一年,推出了DVD Audio和SACD两种高格式的CD唱片。
0 \5 M3 ~( g% v1 I) o* t5 Y$ l# k
( k* e" [3 y% n/ T! C f3 y0 h
! Z! N0 O- t* ~* @0 Y+ D7 {9 t/ Q4 E- R) _8 V5 A- U5 t4 Z
8 ^, I( G4 i, A- y! I5.DVD-Audio: x% x; p& F) [
" g# Q1 Q/ X# n. J* C2 | O- TDVD-Audio具有两种格式。一种是采用96Hz采样频率、24比特量化的多声道格式和采用192kHz采样频率、24比特量化的双声道格式。: P9 y) z1 c: w
1 U8 [( j# r0 @采用96/24方式的多声道DVD-Audio的频响可以达到5Hz-44kHz,动态范围达到了136DB。记录信息量达到了普通CD唱片的3.3倍。因此在主观听感上,在声音的细节与自然程度上与普通CD有了本质的不同。
' K0 a4 ?! I& R5 y8 a1 j
# B' o. _- V/ i4 T1 i) D+ Z采用192/24方式的双声道DVD-Audio的频响达到了5Hz-88kHz,动态范围136DB。记录信息量是普通CD唱片的6.6倍。! a' m3 K/ I8 i$ A
# \: t! ~" ]; }& \7 U0 t虽然DVD-Audio和普通CD机不兼容,但很多新型DVD视频播放机兼容DVD-Audio,因此在使用上很方便。但如果你的DVD播放机质量太过一般,在播放的效果上将会打折扣。 Y% R9 x4 f, b* @
5 U) t: D: s/ e6 u) I2 J- s" I# C Z) y, R, t7 e& y0 U
! u( ]6 a9 ]9 X+ a; |+ \8 i) g
7 \% T( ?) O: T% s6.SACD
& y. ?: b- F+ g, `7 I" Y+ a- s
5 m/ ^( \) A$ |5 NSACD是由飞利浦和索尼共同研制的第二代高密度光碟。SACD的采样频率是2.8224MHz,是普通CD采样频率的整整64倍,SACD采用的是DSD(Direct Stream Digital)数字音频技术,从头到尾都是1Bit形态,不需任何转换。SACD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纯粹的SACD。除了使用专用的播放器材之外,和任何一种播放器材都不兼容。SACD还有一种复合盘的制作方式。在唱片的下层是SACD,在唱片的上层是普通CD。属于典型的单面双层式结构。复合盘的SACD与普通CD机良好地兼容。
1 Y8 S/ W/ ]5 r
" i% o5 k4 K6 x: Y4 eSACD的记录格式有两种:一种是双声道格式,另一种是多声道(6声道)格式。2 M8 [* @$ `$ m% @5 Z$ Y3 ]
% @; a% B. J* r1 _8 } Q" E
SACD的音乐播放效果非常理想:就连复合后的普通CD,其播放效果也相当好。
! v! T5 v. A7 J* W
, N Z) m! j" q/ h/ G! W) s* b目前DVD-Audio和SACD唱片的价格很高,专用的播放器材也很贵;对高格式CD的普及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 K% n& D: R. B
! D; ^7 I' n C7 u8 o' R- p7 w/ ^$ L
& K/ x) W# N) M' G0 f
8 e' \; j. s8 c: s; @ U7.XRCD& o: Q c% z+ U4 I" y: \& E
i* x* V1 m5 [- d% n
在DVD-Audio和SACD来临前,XRCD可以说是\'后CD时代\'的\'未代皇帝\'。日本JVC开发的K2数码界面系统,包括了Mastering设备、压片制造工序、硬件与理论等多方面成果,使XRCD可以得到完美的16bit音频,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在任何一部唱机上都能表现出CD的最高竟响效果来。
1 V V" P+ }, [8 s
" t- Z! O4 P( ]- |有关K2数码界面的具体技术原理,JVC一直未能完全公布,JVC只是说,过去唱片制作人拿到Sony的UMATIC1630母带(由3/4寸专业录像带改良而来),或者较新的PMCD、DDP数字母带时,都会担忧制成CD以后,到底损失掉多少音乐讯号。但利用K2技术后,制作人便可以放心地睡大觉了,因为最后CD成品的声音与母带的声音几乎难以分辨。K2界面仍然利用20bit的A/D转换器(并非JVC买不起24bit设备,但他们认为从24bit降频到CD标准的16bit,中间的损失可能更多些),K2所用的20bit/128倍超取样A/D转换,动态范围可达108dB,总谐波失真-96dB,有效频宽范围内频率误差小于0.05dB。从JVC提供的XRCD的制作工序图例上,可以得知,数字讯号经过K2数码界面,最大的作用是降低时基误差。JVC认为唯有真正降低时基误差,才能得到正确无误的数字讯号,这也是K2界面对声音有正面改善的最大功效。在数字化过程中,JVC把数码讯号,这也是K2界面对声音有正面改善的最大功效。在数字化过程中,JVC把数码讯号储存在Sony的PCM-9000MO光盘上,最后一连串的K2编码,以及K2刻盘、压片,全在JVC位于横滨的工厂内进行,中间绝不假手他人。透过SDIF-2传输(这是Sony开发的数字传输技术,JVC认为它要比工业标准的AES/EBU传输品质更高),以及尔后的每个环节,JVC有时钟校准与电源净化上都下了很多功夫,以确保数字讯号不受任何干扰。这使得K2技术在复制早期优秀录音(尤其是模拟录音)方面,有非常卓著的效果。XRCD所提供的声音几乎完全可以和原始母带相媲美。
# C8 ?) u+ z \4 r- m9 e0 E4 T
" n# r# u& ]# N0 R: A由于XRCD必须运用JVC独家的技术,日本压片成本又高,所以不论是JVC自己出牌的XRCD,或是其他少数公司的重刻XRCD发烧盘,价格都很昂贵,普通发烧友无法张张都买,只能择其精品下手。事实上,也正是由于昂贵的因素,大多数唱片公司都难以支持XRCD,故市面上可以见到的XRCD品种实在寥寥无几。JVC自己出版的XRCD大多以爵士乐为主,东西虽然非常经典,但音乐未见得全部能符合这里大多数听众的欣赏趣味;FIM也曾经出过不少精彩的XRCD,不过近期他家又开始力捧SACD,相信同样的内容定会有SACD版面世,以同样的高售价而言,发烧友理应直接选择制式更优异的SACD;\'环球\'近期也利用第2代XRCD技术复刻了一批当年最热卖的唱片提供发烧市场,但说实话也只有少数珍品值得花\'大出血\'的代价收藏。2 l# H. R( y0 _2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