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经过音与辅助音
' r* [4 I+ q& F' V1 l5 ~; }1 i4 u1 X* H. |/ ^, q/ f N- ]4 c& m
两和弦音之间以级进形态(半音、全音)形成的外音称为经过音。( Z6 j) L: Z6 ?) c% d2 x& D0 i
' Z T/ a( }: f% Z5 K3 c
经过音通常发生在弱拍或弱位,其时值一般等于或小于两侧的和弦音,但不可长于它们。经过音可发生在任何声部,但常在外声部;可由自然音构成,亦可由变化音构成
0 u4 J5 e) x$ w* S
]" d3 L: q4 E! A6 K⒈ 经过音
/ i. b; J6 x% H, k0 f0 ~
" z6 _4 D2 D$ D+ [2 q" X[1] 同和弦间的经过音7 X- {) J, J% m }; `5 ?( o9 `7 s
v7 C" u3 ^) y7 i) J3 @
[2] 不同和弦间的经过音 t1 Q6 {7 g' T
1 Q' a# j( r# t. @" j% o: z" a# I! p
[3] 两个及两个以上声部构成的多重经过音
' v1 `$ G8 R5 `& M/ _9 i9 Y' P7 l
- a C1 C0 t- R0 h4 f 注意:避免经过音构成的平行五度。(平行五度 (parallelfifths)指的是乐曲的两个声部隔开纯五度作平行进行。十五世纪以来,在对位与和声上都规定应避免平行五度之出现。出现平行五度会让曲子的声部感觉降低,感觉好像变成了一个声部一样。因为五度太和谐了。但在现代和声中对平行五度的限制大大减小。而传统和声主要是古典时期和早期浪漫时期的和声进行风格。不是所有的和声中都不能有平行五度。有很多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中,就有意运用平行五度来增加中国民族色彩。)
. e5 O7 O# J7 g6 x! [ i, h+ f0 h1 }; R6 M' [4 V8 p, \
附:在一小节中,若是4/3拍的,是表示以4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3拍。在小节中出现的音,你要分清什么是主音,什么是副音,什么是经过音。如67123,其中613是主音,72是经过音。那么,你在配合弦的时候,若是C调,就可以配Am。因为C调的Am和弦音是613,若是12356,你就可以配C和弦,因为2是经过音。像你所说的在一小节中,有345,你可以把4看做经过音。可以配C或G和弦,(C大调时)。C和弦为135,Dm为246,Em为357,F和弦为461,G和弦为572,Am为613,B和弦为属7和弦,它的音为724。知道啦以上的关系,在以后你配和弦时,你就知道,该用什么和弦了。加油吧,祝你成功。
) Z$ b. w' Y4 i& d' a" p' n
, C5 n; V; f& J0 \* `! H+ e5 X' n⒉ 辅助音% s, ^" ^! ^: v
5 ~% X: g. u6 D; k, M1 N 同一个和弦音之间上方或下方二度(大、小)关系的外音称为辅助音。辅助音对和弦音起着辅助和装饰作用。辅助音发生在弱拍,其时值一般是等于或短于两侧的和弦音,而辅助音可出现在任何一个声部,亦可构成助音的变化形式或两个以上声部的助音。% X& }2 H( `" v6 L* T: W, S
6 h. r0 U& K" O7 E, u* G! q, ^! w
[1] 同声部的二重助音
0 {& m5 p7 ^8 W% [0 D# O
# H+ {* w5 A4 n' p+ Q[2] 两个声部的双重助音 l' k: w# a" F
- G0 J( M5 P0 s5 O* W7 m' N
[3] 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多重辅助音( e: u+ u3 |1 S* ~: o) D
; c" y2 H$ N: o# N* l
两个声部同度时,一个声部保持,另一个声部作助音处理,效果混杂,应尽量避免。避免助音构成的平行五、八度。
# o# a3 q; r4 R. a- R5 _5 q- I& Y6 v0 x' a/ z
三、延留音8 U( m7 [+ p2 l2 p- z- C4 L
+ d" u. i- U" e前一个和弦的音延续到下一个不同的和弦内构成的外音称为延留音。延留音有预备、延留、解决三个必经阶段。延留发生在相对的强拍上,延留音需要解决,通常下行二度解决,导音或具有导音性质的音可上行二度解决。延留音的时值一般不超过预备音的时值。延留音的解决音,常处在较留音弱的位置上。
# M. z: U7 E- }+ @7 ~% _' b5 V0 C' O% H8 M
四、倚音与先现音; n- v. s& ?; d `
4 m6 \, L6 |9 b& J* b+ |; r⒈ 倚音$ h G4 p. b( ^6 ?+ q' g
- P$ H) _7 }( l4 _0 I, U: Z 没有准备地发生在相对强拍上的和弦外音称为倚音。倚音依附在和弦音上,并级进获得解决。倚音到解决音的节奏,必须是从强到弱。 倚音的时值一般与解决音的时值相等,也可长于或短于解决音的时值。倚音可直接级进或跳进进入。倚音可以由自然音构成,也可以由变化音构成。
( t1 {8 g+ A2 F7 v0 l+ G( j2 M
, L) E- \0 t* ~- ]8 x1 q+ |2. 先现音6 J$ Z9 D6 G2 W
* t3 E, O! X) T7 P- X 后一和弦的和弦音,提前在前一个和弦的同一声部上出现,并形成的外音称为先现音。先现音处在弱位上。先现音的时值较短,一般不长于前后的和弦音。
+ t- k' N! d% W7 C6 S+ V9 ]' f U' ~! N
五、其它外音2 d5 x3 V% R1 r
& {- I6 X2 R+ \5 k0 a. ?) o其它外音可归为两类:一类是级进而来、跳进而去的外音,或跳进而来、级进而去的外音,称为邻音。另一类是跳进而来、跳进而去的外音称为自由外音。
# Y# L, L3 a }3 x2 Y1 D! U9 w
]! q- r9 b H# \- D4 V7 L 邻音 A- C9 [& Y, f; A
) J2 H4 p" d5 y8 e# D3 r* X% h
邻音的音响有意外感,具有较强的装饰作用。邻音可以由自然音构成,也可以由变化音构成。邻音发生在相对的弱拍上。" E* k0 |9 ?* ?. f1 \0 M8 l
' j E i- A7 G q
六、实践步骤
7 i% J0 G0 H- W$ ^! f. F
9 Q/ s( I; `! Y9 A; o 为旋律配和声时,可利用和弦外音来增强各声部的旋律化。1 [1 N+ w3 f& s
# V- p1 z9 Z1 k/ Q; B 技术处理. P7 c3 z) n- R7 t% ?8 T' w
+ `7 S( U B& L8 [# X, D% F4 h' K
① 和弦音间为同度时,可插入助音或自由外音;
4 e' P$ p& L$ O5 G$ [0 S6 _' K5 q6 o
( y+ I# e9 R9 L$ o; L0 T: h+ r* j* w② 和弦音间为大二度或三度时,可插入经过音或邻音;, @5 m6 u4 S3 d n4 K4 x" O6 r
7 ?3 Y! H7 y% @0 b. `' p③ 和弦音间为四度时,可插入连续经过音、邻音或自由外音;' @: F8 `" _" _/ i
5 ]# B5 R6 t2 t7 e
④ 该音同级进行时,前音在节奏上弱于后音时,可作先现音处理。
4 }: ]5 p. N/ w5 u3 g
& k7 {, e0 G3 _( }; a% } 强位上的和弦外音
. ]' u$ t! H. u$ u2 h) S" E8 t
: t" F% f9 D) z 该音下行(或上行)级进到某和弦音,有预备时,作留音处理,无预备时,作倚音处理。
5 ?) Q' {8 Z9 e5 S/ P9 p; ?2 ?6 |1 D- x: _6 z F: R
和弦外音分类。理论界对和弦外音的分类及名称颇不一致,一般可按其所处的节拍地位与它所依附的和弦音在声部进行中所构成的关系而分为6类。: Q: i/ h- b4 e( E* R) ?4 ~
3 p. ~. v$ v( y k% T& b# { (一)处于弱拍地位的和弦外音有以下4类:0 ^9 I9 i; v6 U! n8 S; k
$ Y' t2 \, X' ]1 a+ w①经过音。位于两个不同和弦音之间使之形成音阶式进行(自然音阶或半音音阶)的音。
- w$ ]+ {' o; p( T6 h/ \% \/ \- i" s& f" r, P: `6 J
②助音。介于同一和弦音之间的上方或下方二度关系的音。
( i Y' F1 I9 {/ _( t" E# q9 J! y0 Q) X8 j
③先现音。后一和弦的和弦音在前一和弦的同一声部先期出现的音。
3 Z. {4 q+ w3 Z- b
( i* \+ t8 Q7 a1 G1 ~' |, E④换音。或称跳进的助音。它是介于两个不同和弦音之间,与一方构成级进而与另一方构成跳进的音。其中级进引入跳进解决者又称规避音,跳进引入级进解决者又称骈枝音。$ s; u$ p# v" ^) C6 ~
/ W; q) [7 d6 s) c u7 D! B
(二)处于强拍地位的和弦外音有以下2类:
' z& C3 U5 r9 m
9 f4 t% I+ E& k- ]①延留音。前一和弦音在同一声部延留至后一和弦所构成的外音,留音需级进解决至和弦音。
7 b8 c0 q, q9 V- i+ I: z q) o9 j( z* D5 G6 N
②倚音。与和弦其他各音同时发声的和弦外音。倚音亦需要级进解决至和弦音。除上述6类外,持续音亦属于和弦外音之列。但不属于旋律音型范畴。一般起保持某种调性功能的作用。19世纪后期的音乐作品中,和弦外音的应用愈趋复杂与自由,包括半音化和弦外音、和弦外音与和弦外音的连接、和弦外音的外音、不加解决的和弦外音等。# w1 T7 K+ T2 D) z8 k+ U/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