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925|回复: 2

[歌词创作] 填词的部分技巧和规律

[复制链接]

4944

积分

12

听众

2307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4944
玫瑰云玫瑰 发表于 2018-2-8 23: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风填词兴起也有几年时间了,虽然期间大家都遇到过有很大相似性的问题,但好像没有去解决它们的入手点。
" f5 X2 e2 C5 ^       就我自身经验来说,到了某个地步就会陷入俗称“瓶颈”的境地。原本只是写词没有灵感了,到后来写一首撕一首,却不知如何修改,再加上学习生活的压力就把它暂且放一边了。最近除了遇到某位有爱的教授让我茅塞顿开之外,自己也觉得是时候静下心弥补一下郁闷了一年多的遗憾了,于是就有了这么一篇东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6 X2 x! a& C. W4 P
       首先提出两个填词圈比较常见的并且是很直接的问题:
7 o' d5 ?0 A7 ~+ ^6 r. P4 E# y: C       1、用词与曲律不合,不看歌词难以听懂
2 y" `' \- |$ E) c       2、难唱4 m2 F! ~; [' q. h& P' o6 ^; @
       那么到底要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呢?在这里先请各位了解一下我国古代词曲的溯源,方便问题的解决。(不要抽我……吊人胃口惯了……ORZ……但这个确实很重要!). l" n) i9 N+ ~% N& p  `; h
( O$ R0 W3 \/ n
       【(古代)词:】按照词律规定的字数、声韵,填写文辞。在有声腔可循时,依乐调以填词,声腔失传后依词牌声律以填词。
) s( v6 }  r: X+ W& N! U       【正宗的词典解释-律-】中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声音分为六律(阳律)和六品(阴律)。合称“十二律”。律吕(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后来“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背景资料,无需掌握……囧RZ】8 f, M' f' A  X, x
      
; q! `( K3 ^9 m  e       古代和今天一样,都用两种基本方法填词:“由乐以定词——以腔传字”和“选词以定乐——以字行腔”
/ Z2 r, y% ?8 }% k: E1 X) S! P$ h       其中前一种方法是我们常用的。这也就是第二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后一种当然是写曲的人考虑的,不在讨论范围内……)
7 R! E& T3 V& Z       古代的词最初就和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谁都会唱。除了它的曲调都是流传已久脍炙人口的乡间小调,加上说书人大众化的“吟唱”之外,还有个很大的特点——古音。
0 Q/ i& I7 x+ h$ z) r6 \       我们今天的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基础之上的,声调只剩下四个,阴平阳平上(shǎng)声去声,用拼音表示,ā á ǎ à   但是古语中的声调比这个多很多。保留古语较多的吴方言区有7、8个声调,粤方言则有9个以上声调,甚至有的地区有十个以上声调。
9 Q1 P0 u) g) {* \; A0 A       声调问题也就是“平仄”问题,而词律都是依音乐根据声调来的,所以粤语歌曲比国语更容易写词,并且不会像国语那么容易听错,因而粤语填词更适宜使用文辞繁复的字句。
, K6 r# l. I1 t) A) W0 X. v       说到“平仄”和格律,虽然让人痛苦,但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上有很大作用,所以没办法——还要继续。
/ f: o1 s9 V2 P6 b       李清照的《词论》中说:“诗文分平侧(仄),歌词分五音(此处五音指喉音,唇音,齿音,舌音和鼻音)又分五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只有四声)又分六律(即上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清浊是按照发音时的辅音的区别来分,包括三方面内容:气流成阻和除阻的方式,声带振动与否和呼出气流的强弱。轻重即音强,声音的强弱。”% n- S+ e# b' h, i) D# M' k
       嗯嗯……我知道这个解释很难懂,以下举些例子先……擦汗……
- u  N# m3 h4 E& P$ j       【举例】
. {: }; O6 ]. o$ P; F  Z       比如书上拎出来的一个句子,“故国观光君未归”,这里“故”“国”“观”“光”“归”都是喉音,大家感受一下,念这几个字的时候是不是在喉头发音的?这就是喉音。以此类推,发音时用到牙齿去阻碍气流的就是“齿音”,嘴唇阻碍就是“唇音”等等。
4 ^- [- G! b7 m& i4 M; Z( v- t/ Z       这一句“故国观光君未归”念起来很拗口吧,因为它多用喉音会造成气流经常堵塞,说起这个句子就好像快窒息一样。
/ b# _+ j' T+ l& L+ e% D' O6 ]$ U       再举个正面的例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个字全部用齿音(以古音为准),却能表现出一种低吟倾诉的口吻,气氛瞬间委婉哀怨起来,就算你不懂中文,听到这样一句话,也能明白表达的是哀伤之情吧!
, _# z  ]9 j# a/ m4 f1 p       所以“五音”的运用以念起来是否舒服、是否从容为准。
5 `9 \7 \/ L( G: p      9 @/ Y+ E6 W. Y) w- v4 }: d# S
       “五声”的使用即是平仄的运用,清代学者万树的《词律》有:“上声舒徐和软,其腔低,去声激厉劲远,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扬有致。大抵两上两去在所当避。”
# [% k% p' c5 z" o8 A4 R' s       这里例子很多,最有名的如《满江红》 岳飞用去声押韵,则壮,姜夔用平声韵,则柔。
: R# Q8 k/ Y. L( x, f+ h       于是“五声”平仄有规律可循,这里变化太多,一时难以厘清,再加上现代音韵与古代不同,后面细说。
9 w5 j3 \% Y, T/ q       (六律和清浊这个也一时难讲清,现在也不是太用得到……有兴趣的同学可参考《现代汉语通论》= =|||)( j' Q0 T# G9 q5 B+ N
      
: O8 ^- m5 T! I2 T: R! A- S& t      4 I2 j% O' C1 k3 ^5 K1 [
       通过以上一大通枯燥要命的理论的准备,下面要转入现代例子了。
( \; e7 A4 x( e2 ^# o7 J2 C' w       由于和古代不同,我们填词的主要目的是演唱出来,不可能和古代文人一样为了追求词的艺术性而“宁拗折天下人的嗓子”,所以格律虽然是很好用,却不可拘泥。但是如果不拘格律一昧随性,是难以演唱的。因此为了古风填词能在现代语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也为了中国自己的传统民族乐能够更适应今天的世界,就希望想要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一点的朋友们努力探索了。(所以说填好词还是很不容易的哇唬……)# F  M. i1 @0 e! j0 R
       摆在面前最大的难题是——现在一首关于某曲的词,字数、声调、押韵,都是我们自己决定,而且没有前例可循,也没有经验可借鉴,出现演唱上的缺陷是必然的,到底这个调子的哪里不适合用声调,或者哪里是演唱者无法唱出来的,这些没有头绪。这个摸索的过程是艰辛的。现在很多人填词只讲究辞藻,顶多顾及押韵,虽然无奈于以上问题,却也找不到入手方向。所以我今天就给大家提供一个入口,也只是起抛砖引玉之效,而无法万能的解决所有问题,期望大家之后能有所启发。
8 H+ F5 l9 i4 R# r/ r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44

积分

12

听众

2307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4944
 楼主| 玫瑰云玫瑰 发表于 2018-2-8 23: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反例】( l+ V' m0 |- @& K
       以EDIQ的词作来做解释大家应该比较容易接受/ k$ S( C" Z$ v4 ]/ V5 v
       《画眉》这首曲子是EDIQ自己所作,其声律应该与词更加贴合,可是如果不看词,很多地方真的会听错。
# K; m# W; w3 k) g' t) N       比如: 8 t8 x, B" D4 v+ E
      % s- Q9 S9 x, c9 G& x
       秦淮河水凉,石桥墨竹晃,画眉雨中飞,静落他窗框。
/ F2 E' I& l; ]" Q! L' y0 H; Y9 j      & K/ B& U% U" V8 E" G
       “秦”“淮”“河”都是阳平,“淮”这里的音乐明显低了一下,把阳平音带入了去声,而后面的“河”这里音乐又高回来,所以去声又被阳平一带,变成了上声。这样一来,“淮”字就容易听成“huǎi”音,由于“秦淮河”是一个名词,理解错的就会很少,所以关系不大。举这个例子是希望大家不要拘泥。5 }, w5 _  ]. X4 f( q) N; q+ a
       “石桥墨竹晃” 这一句如果不看歌词,真的很难猜到唱的是啥,主要因为“石”是阳平,音乐在这里却转了一下,因此“石”容易听成“史”,再加上后面的“桥”字是轻声,就更加难以听清“石桥”这个词,而后面的“墨”是去声,音乐却是上扬的,于是会听成“磨”音,“竹”虽然合音,但是也发了轻音,难以听清。最后“晃”是去声,音乐依旧上扬,常常容易听成“黄”音,所以,这句话配上音乐后可能会听成“史桥磨竹黄”。6 ~) y* Q& M& p
5 }4 p7 L+ o) [0 k3 F
【正例】
2 @; {# p2 I7 f4 x4 r* r
0 j1 J" V4 V0 W2 A《盛唐夜唱》:烟花随流水,入夜寒,寒者醉,今朝花灯会,提画灯迷猜一对
! Z- a/ L6 t+ R9 N  H' w4 m- F. }  W9 l0 \3 u( d) M
这几句词本身很古典,但是其中词律很合,不大容易听错。$ y9 M! K) {" V) J, R9 m
“烟”“花”都是阴平,“随”“流”“水”都是阳平,但是这里的乐调全部上扬,“烟花”虽然容易听成“言华”却因为“烟花”这个词本身的特殊性(在很多歌曲里都有变音),以及在在整首词里的含义很明显,不会让人理解错。
& m- }" g; ~0 e“入夜寒”极合律,前两字去声,和音调向下,后一字阳平,和音调上扬。
6 @. O0 e* q& B! K“寒者醉”同上,“寒”阳平“者”上声“醉”去声,前两字完全随着乐调而走,“醉”字跟随音调变成一个“花腔”,即变音,却因为乐调先下后扬,让听众听到它的本音是去声,已经可以理解是“醉”字,之后提上去的上声变音就完全不会理解错了。因此这一句朗朗上口,绝对不会听错。1 O+ i% Y/ y& t4 Z6 T

: J* H3 R7 [; }* F* w5 p& p       通过以上例子,大家对四声应该能够理解了。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请别人听一下DEMO,找出容易错的字词,按音乐改作更加适合的音调。
5 n  D% m4 H1 N+ A      
. u7 c- P6 w: f% V3 V. A* Z6 z6 E       【韵与平仄】! Q" K/ }/ \: W+ x) L+ S5 y" X
       关于押韵和平仄问题,从古以来就有很多专著韵书,但是古音和今音不同,所以对我们现在按乐填词没有太大用处。但是其中规律性的总结是十分值得借鉴的。  \' Z& V$ L* O
       古代诗歌在格律方面讲求“和谐”与“音乐美”,如近体诗的平仄安排,是两平两仄相间,而以用双字为准,分很多范式。
: W! |% x1 a! m4 x       引举其一:
( p9 @6 W* s# b       五绝仄起: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D9 k/ m3 }+ {. [. ~$ m2 {3 d2 N
       大家可以看出,每两句平仄相对,平仄各占半数,平声柔,仄声刚,所以不管填什么进去,只要按这个格律,都能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m# O* F. Z6 {" `5 W5 Q
       近体格律诗一无调和,二缺变化,美则美矣,若看多了就会审美疲劳,即使这样,其中“用双字”和“协刚柔”的准则,用起来也是很好的。
  j  M% a& ~! E" l3 z9 b8 ~0 E3 H      2 o; T1 H. t3 r5 Z8 q( u
       【举例】9 Q; c) @3 x3 M2 c0 m/ {0 x
       月吟诗所作《临安初雨》:0 x4 R7 _1 W1 w% a2 t3 e! d
       临安初雨 一夜落红       平平平仄,平仄仄平8 c! B2 o9 S7 z+ a7 i
       春水凝碧 断雁越澄空        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 o% h& p/ w! f' p3 u       挥袖抚琴 七弦玲珑       平仄仄平,平平平平
: b' `: d# {2 `/ z6 v       芦苇客舟 雨朦胧          平仄仄平,仄平平" U7 O& Q6 p! Q, H! e6 \( j
      , R. ?: e. ]1 M! X: G, h& D/ V0 E
       起句末“雨”字上声,这时候的乐下压后上提,刚好合调。一二两句韵脚“红”“空”,一阳平一阴平,与曲调相合,显出从容而大气之感。( d& b7 E; C  I0 B0 w
       奇数句,“雨”“碧”都是仄声,一上一去,刚好和韵脚相应,且这两句平仄和谐,错落有致,音韵和谐,再加上色彩鲜明,文辞出众,堪称佳句。
; P3 K3 z; w. Q' Q, m6 ?7 ]7 @3 ?. V7 F       但是,后两句,平仄不是很搭,韵脚“珑”“胧”都为阳平,且“雨朦胧”处乐调下压,“胧”字就很难唱上去,尤其“胧”字是喉音,(应该说这个韵脚用的是喉音)前面铺排的大气到这了就觉得暗了下去,若是押上去声字,感觉就会完全不同。所以因为这首曲子由于在调末处明显下压,若要唱的响,不应该用喉音的韵。3 ]# U/ o+ k2 S$ W4 @( W
      5 v' C( \2 m$ N8 p# \) q
       [关于押韵的几条规律]3 ]/ h4 @% x- B4 _* m- S3 _7 j
       一、韵脚平仄相对,可形成跌宕起伏的美感。例子参照以上。
- q, k* S9 u0 X* X& {( g9 \       二、若韵脚密集,其句中平仄和谐的要求就更高。一般押韵密集就会有一种情感强烈急切的氛围,此时押平声韵,就有凄切之情,押上声就有悲壮之意,押去声韵则激越之感。可以参照着与乐调相配合。9 D- ^0 W3 J+ b( ]8 w: P$ u/ O1 A

. q$ j- B' M- J! ?( R       三、如果在比较豪放的乐中,可在句首适当使用仄声去声字,可有“振起”全句的效果。
: R4 I5 ~. \* @1 U【举例】5 [4 r* o1 r, x; n
焰31作《长安李白》
! M, p1 B/ ]. @7 V+ ]4 H5 a谁能只手书了唐半世风烟$ s' B' W/ @2 K) l0 R
看流云任时间,唱不完这清弦- O5 X$ A% T$ l1 y6 T9 H- ^
6 H0 B7 v; y. W( B# w
第一句“谁”字阳平,随音乐上扬,至句末音乐下压,第二句起首“看”字去声,“唱”字去声,起全句,发聩激昂。) K3 B- h/ c+ Z. c+ V1 S) b% D) s1 e
' ^- }8 }; i( G2 R' E7 R; h
       四、若要表达和柔哀婉之声,最好平仄相对,且以平韵收尾,避开在字数为奇数的句子里连用两平或两仄。
, _6 P  Z% l% W+ ~" W+ j【举例·二、三同此例】* E5 g8 Q8 N. G  ^
[作者未知,若有谁知道,告诉一下,俺去要个授权]作《纵横天下》:# @, |7 y. o- K/ l# X  U2 J  n6 Y  d
叹一身飘零,笑一世痴狂,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
; t9 K0 i4 N) Y& t( ~冷眼对沧桑。             仄仄仄平平
# u4 V) Y4 @, a. k许一个承诺,记一段过往, 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 ]2 K! ~- `8 p9 l
最难忘那年月色如霜。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8 [, P) Z* k' m写一首醉词,谱一曲断肠, 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
+ l; i( ?+ x% b8 P7 Q# \7 M# L没提防无情却被多情伤。     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n; k& Y0 R( q; \2 Z1 J
游子回故乡,就算是好梦一场, 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 y3 l6 f4 U2 M, u+ R# Z
梦醒后何处话凄凉。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8 _/ E& {( `3 }  j$ d5 b/ j5 O
因为倔强轻蔑了泪光,    平仄仄仄平仄(轻)仄平
( ?! L; R- Y4 R! F) p+ y% \6 @我惟有握紧这寒枪。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I) l. w$ h5 i7 D  |1 i0 \2 r
: i# o% W8 C- L7 {
这里既押紧韵又连押平韵,但其间有仄韵,能够恰当地配合音乐表现沉缓的哀伤之情,而不会显得太过平淡。
# j3 ~0 H. R9 v  u" g0 D8 \“就算是好梦一场”处全是仄声字,所以连起来唱的时候就会有窒息感。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7-15 10:52 , Processed in 0.116123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