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音乐学院中心主任刘明明专访之一
h6 F: i! Y/ H. b; ~( F4 ]# k% |! w; b3 ]& b! O+ Z
高天是我国第一个赴海外学习音乐治疗并取得硕士学位的留学生,回国后,与张鸿懿教授一起在中央音乐学院创立了音乐治疗研究中心,并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刘明明就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届音乐治疗专业硕士研究生之一。而陈洛婷和林思思是刘明明早期教的本科生,毕业后赴美学习,学成归来,加入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中心的教学工作中。高天现已退休,刘明明接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中心主任。每年,该专业本科招生人数是个位数,更不用说研究生。与此形成反差的是社会上音乐治疗师、音乐治疗培训的“热闹”景象。+ l& |" N8 I1 x X* N& N
. f3 q1 n; Z L H
高天在其编著出版的《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一书前言中写道:“音乐在医学和心理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令人振奋的临床效果证明了人类的一个古老的信念:音乐具有祛病强身的作用,对于人类的生存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他同时表示,多年来,音乐治疗在中国的发展相对缓慢和滞后,“原因主要在对于音乐治疗的基本观念上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甚至至今仍有许多误区在阻碍音乐治疗学的健康发展”。0 w! t8 y* S0 b) `5 n, b5 H
e# X L6 r& c k# q% R) h
距该书第一版出版已过去了10年,今天人们对音乐治疗的认识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刘明明看来,“有些网络上关于音乐治疗的说法并不科学”,对公众误导的声音有时反而更强,关键是“健康人使用音乐的方式有很多,没有什么特别的禁忌;但从音乐治疗的角度讲,如果使用不当,会对来访者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甚至是伤害”。
. y' E1 d" r2 h/ y9 K7 ^& w4 A9 ?* g" k. x( @& b
日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对刘明明副教授进行了专访,希望通过他的介绍带领大家走出音乐治疗的误区。
" R4 l. q, L8 T) q7 V& g, B7 ?; J2 \. y
误区一:听音乐就是音乐治疗9 P* M U$ u( e+ W
, o9 o8 V' H- ]* ?; W7 c8 x/ l
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治疗教学中,学生每周都有实践课。除了去医院,他们也会走访各种专门的服务机构,帮助一些特殊的儿童群体,比如智能障碍、感官障碍,其中包括有听力障碍的儿童。) s. w. u) z/ O' k
/ o, d }+ l4 L8 G( o d z o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对有听力障碍的孩子怎么还能做音乐治疗?”, Z" K/ T( Q: ~" G" p
7 R. f5 N5 K1 Q g x( O2 c! \
刘明明解释,音乐治疗使用音乐的各种体验方式,听只是体验之一。除了好听,很多人对于音乐的喜好与其身体的感受是有很明显关系的,有人喜欢低音的乐器,比如大提琴,让人感觉很暖,“而且让你感觉到身体深部的震动”,这与小提琴带给人的那种明亮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听力障碍的孩子,多有部分残余听力,音乐治疗的重点是让他们通过各式各样的音响、乐器的振动去体验音乐。
( w k1 G& j) d8 o' T. c! D9 a7 P- }1 a& w3 Y4 h5 `; @8 W
如果仅仅是在一些公共环境里播放音乐,几点到几点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几点到几点播放一段柔和的音乐,这是背景音乐的使用,在学科定义中,这不叫“音乐治疗”,因为它不具备治疗性的要素。音乐治疗中的一个重点就是,在各种不同的音乐体验过程中,建立起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的互动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