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歌剧需从时代土壤提取文化基因
d$ p" _4 D4 @3 Q/ l/ r
+ X( z* f$ B# S O) s* C! i 新时代的中国歌剧,如何面向世界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 R! c' X/ |/ |! r" [0 x3 N
2 Q6 }9 s- @: H! S: Z6 K0 [) T' S; J 在日前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主办的歌剧论坛上,这一话题引发与会嘉宾的热烈讨论。记者注意到,这也是歌剧界普遍关心的话题。有专家指出,近年来,尽管新创歌剧数量庞大,真正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多,更不要说产生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江姐》《洪湖赤卫队》《党的女儿》那样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歌剧《江姐》自1960年代至今,仅上海歌剧院就已经演出了约600场。这在歌剧界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 M6 F' r, g& c7 X7 h8 S% h
$ q5 a# ?3 l8 y2 y6 t
今年,文化部正式实施“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并下发了关于开展重点民族歌剧创作扶持工作的通知。如何挖掘自己的艺术传统,使其继续滋养中国原创歌剧,从而让中国歌剧继续向世界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摆在我国歌剧艺术从业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1 u6 r6 k& |! e1 l" {4 C4 C# a( h, W+ e* v2 C: Y
用好本土化民族音乐元素,是歌剧自诞生以来的发展规律
4 X9 O0 g6 p9 F* @* _4 G$ H+ X# r* A* u! m
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做过一个调查———“我问普通观众:中国歌剧有哪几部?很多人的回答都是《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红珊瑚》。”" X C0 t& [3 s0 d! b# b4 N
+ o1 n4 \' w( y& v; X% i; u, N 的确,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几部创作于几十年前的作品,至今都是中国歌剧的代名词。其中《白毛女》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部成功的原创歌剧作品,在其出现之前,尽管歌剧界也做了很多探索,但是都没能够把握住中国原创歌剧的现代文化身份属性。正是从这部作品开始,创作者在参照西方歌剧的模式的同时,吸收了大量中国独有的传统戏曲元素和民间音乐语言。
2 |$ R4 B |) _7 y* P3 B) h$ W1 w- P9 a2 i2 R' v
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张庆新介绍说,所谓西方歌剧模式,指的是作品的整体构建,比如大型交响乐队现场伴奏、乐队配器以西洋管弦乐为主、演唱类型除了独唱还有重唱与合唱等。而此前几部经典中国歌剧的成功,是在此基础上,将秦腔、梆子以及河南、河北等地方音乐通过西洋作曲技法加以改编,使之既呈现出与民歌和戏曲不一样的面貌,又有浓郁的中国味道。比如创作《江姐》时,两位作曲家专门跑到越剧院去学习了越剧唱腔;而《党的女儿》音乐主调的创作灵感,则来自蒲剧《苏三起解》。
( `6 f) I8 L2 S% c4 _7 r, ]) C) g8 Z8 f {; v4 [: p
实际上,用好本土化的民族音乐元素,是歌剧自诞生以来在世界各国的发展规律。以柴可夫斯基为例,在他创作的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里,一方面有大量的欧洲音乐技法,同时又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 E5 }# z: r9 g% V3 }& N
2 d3 r" x' C! {1 G; u) `; f7 R, X0 z 民族元素在歌剧创作中的运用,不仅仅关乎创作技巧,音乐语言背后,是文化与情感。
( [6 V* ^8 m {8 X5 R+ \; Y' A; A
6 @" O Y- M8 @, |& E0 ?5 K% D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满新颖说,时至今日,以往的民族化创作手法是否还能适应新一代观众的审美,的确需要重新考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过去的宝贵经验。所谓本土化,归根到底是要沉入生活,呼应大众情感,然后从时代的土壤中提取艺术的DNA。他以《白毛女》中《小白菜》的运用为例:那种从裂缝里出来的旋律和声音,贴合人物,贴合剧情,与观众血脉相通,因此才能感动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