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歌剧需从时代土壤提取文化基因# C4 D5 \" m" g4 _
3 e- r6 @$ E% y" V2 z$ t: V. X( L# s
新时代的中国歌剧,如何面向世界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
, \6 x) V/ f' p- G$ p. B- m3 _% ~% G$ ]
在日前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主办的歌剧论坛上,这一话题引发与会嘉宾的热烈讨论。记者注意到,这也是歌剧界普遍关心的话题。有专家指出,近年来,尽管新创歌剧数量庞大,真正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多,更不要说产生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江姐》《洪湖赤卫队》《党的女儿》那样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歌剧《江姐》自1960年代至今,仅上海歌剧院就已经演出了约600场。这在歌剧界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
. f- ^5 ^. G4 j8 q
( g4 I4 Q% Q* I/ D) c& n 今年,文化部正式实施“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并下发了关于开展重点民族歌剧创作扶持工作的通知。如何挖掘自己的艺术传统,使其继续滋养中国原创歌剧,从而让中国歌剧继续向世界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摆在我国歌剧艺术从业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7 e8 n& {/ P; d9 j* {
) `6 }. O5 R g9 A" G 用好本土化民族音乐元素,是歌剧自诞生以来的发展规律7 g, k W* K4 E2 g. V- n4 ]
; r" p; {' P3 C! b6 y; _( h0 l1 X 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做过一个调查———“我问普通观众:中国歌剧有哪几部?很多人的回答都是《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红珊瑚》。”
. u+ y6 l' \9 M3 ~: M/ L& x0 T/ V5 d* z1 y! w1 n2 a( m3 k
的确,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几部创作于几十年前的作品,至今都是中国歌剧的代名词。其中《白毛女》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部成功的原创歌剧作品,在其出现之前,尽管歌剧界也做了很多探索,但是都没能够把握住中国原创歌剧的现代文化身份属性。正是从这部作品开始,创作者在参照西方歌剧的模式的同时,吸收了大量中国独有的传统戏曲元素和民间音乐语言。5 ~, O. B4 V% E+ R/ S" W7 X
# r. X/ ~& g* ]) t: C, p 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张庆新介绍说,所谓西方歌剧模式,指的是作品的整体构建,比如大型交响乐队现场伴奏、乐队配器以西洋管弦乐为主、演唱类型除了独唱还有重唱与合唱等。而此前几部经典中国歌剧的成功,是在此基础上,将秦腔、梆子以及河南、河北等地方音乐通过西洋作曲技法加以改编,使之既呈现出与民歌和戏曲不一样的面貌,又有浓郁的中国味道。比如创作《江姐》时,两位作曲家专门跑到越剧院去学习了越剧唱腔;而《党的女儿》音乐主调的创作灵感,则来自蒲剧《苏三起解》。
! b: v, w3 y8 R! W& R. j9 a
% X N- x: n6 z; p: X( L 实际上,用好本土化的民族音乐元素,是歌剧自诞生以来在世界各国的发展规律。以柴可夫斯基为例,在他创作的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里,一方面有大量的欧洲音乐技法,同时又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 t* W1 f1 R9 ]# i3 J# `# |
4 T3 g% [2 c! R3 h7 D
民族元素在歌剧创作中的运用,不仅仅关乎创作技巧,音乐语言背后,是文化与情感。
: B, G( Z+ ?4 [7 P/ ^& N4 r, {
) l0 H5 K# W- E. {! y7 O O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满新颖说,时至今日,以往的民族化创作手法是否还能适应新一代观众的审美,的确需要重新考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过去的宝贵经验。所谓本土化,归根到底是要沉入生活,呼应大众情感,然后从时代的土壤中提取艺术的DNA。他以《白毛女》中《小白菜》的运用为例:那种从裂缝里出来的旋律和声音,贴合人物,贴合剧情,与观众血脉相通,因此才能感动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