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Q0 B) U$ C' t- t 有艺术家指出,简单地向瓦格纳或者威尔第看齐,正越来越成为当下一些歌剧作曲家的追求。著名歌唱家魏松演唱歌剧多年,深切体会到不少中国歌剧写得过于“西化”。著名歌唱家任桂珍同样对此深有感触:“在中国歌剧界,很多人都有‘西洋歌剧第一、中国歌剧第二’的看法。” ) j8 f# q/ _ ~" _/ |% r( ~# G! p4 v; Q0 K3 ~0 r( O8 L
而事实是,在创作中一味照搬西方,并不适应中国观众的审美偏好。王志达是华东师范大学歌剧方向的音乐教育学博士,也是眼下颇有人气的上海本土美声流行组合“力量之声”的成员之一。他认为,起源于西方的歌剧作为一种音乐和戏剧相结合的产物,天然依托于西方古典音乐,以和声和织体为强项,但这并不是中国音乐的强项。魏松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西方观众喜欢听和声、配器之类复杂的部分,而中国人更偏爱旋律。$ i* E; ?- s1 Z6 k" B
+ d' x6 j& i# O! C7 e) l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教授蒋一民则从语言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中国语言是以‘四声’和单音节为代表的形态,这样的形态很难直接套用西方歌剧的音乐语言”。也就是说,正如意大利歌剧的音乐特点对应的是意大利语的发音,中国歌剧也需要找到适合汉语发音特点的创作路径。以前人们往往认为,如何在行腔中保持汉语的韵味是演员应该面对的问题,但换个角度看,创作环节也应该积极创新。$ D- [" G o: G+ \1 w#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