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解: ' g9 p U4 C$ B& d* g
(三) 弹拨乐器:多彩的铺饰1 {2 [& C* _# j [
弹拨乐器作出的主要贡献是对音乐的铺饰,使音乐的音色更繁富密丽。
# @: q8 K+ q, V" D+ `6 d8 ~9 X(1) 盛唐气象:都市风采
4 h+ ` r' j( a" `2 w% d 弹拨乐器的出现比敲击乐器和吹管乐器要晚得多,但在周代已经使用了。根据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弹拨乐器已经出现,但不占主体位置,尽管有伯牙的《高山流水》以及师旷等人在演奏上的卓越技巧,但仍然改变不了它的陪衬地位。到了汉代,弹拨乐器得到了发展;再后唐朝,经过贞观、开元之治的太平盛世,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刺激了享乐风气的蔓延;而艺术是时代精神、生活风貌和审美情趣的最直接表现。器乐发展的趋向则表现为追求音乐色彩的繁富和铺饰;而弹拨乐器中琵琶的那种“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演奏效果,正好能够满足此时音乐对细腻的色彩的需求,从而成为这一新的时代的乐器家族的主体。
( e4 @, h! p. n7 x+ D(2)琴:老者的苍凉" B! j4 d0 J4 Y. U5 X
琴是弹拨乐器中比较古老的一种,也是最具古典风味和文人情调的。最初称“琴”或“瑶琴”。
* u4 p/ r; Y9 L$ P9 E& ~+ F! Z! ^ 从文献上看,周代的古琴为五弦,到汉代增为七弦。但在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古琴则为十弦,而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琴又为七弦。但这两个时期的琴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均为一弦多音,一均无琴徽。但到三国时,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沿用到现在。只是体积呈由大趋下的去势。大体上说,唐以前为大琴,宋时为中琴,明清为小琴。古琴琴身为一扁长形音箱,头部比尾部稍宽、稍厚。正面为面板,背面为底板。表面呈拱形,琴首端有弦孔;琴尾为椭圆形边,在腰、项处两旁有月牙
! a9 _- z, V. f h# j2 N形凹入处,形状与面板同,但不作拱形,开有两个出音孔。弦侧面板上嵌有13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用以标记音位。
% U' g g4 m l! z$ V, e3 ^/ Y 古琴的音域宽广,共有四个八度和一个大二度。大致说可分为散音、泛音、按音三种。虽然音量较小,但表现力特别丰富,运用不同的弹奏发出极富特色、极有韵味的乐音,它那精深高妙的美学内涵和很强的艺术表现力,适合用于上层知识者的日常演奏,目的在自娱。$ y" B: ^) Y, N# E7 |
古琴的演奏风格是迟缓、从容、略带矜持;表现的是深深的感慨和叹息;如果把它比拟为人,则它应该是一位饱经沧桑、深沉稳重的蔼然老者。
9 \# i2 }7 E4 m$ z. Q(3) 瑟:壮士的深挚4 e$ v8 G+ ~0 I n$ N ~/ ~4 \
瑟在气质上是较为年轻的一种乐器,也是世俗化、平民化的乐器。瑟的产生大致和古琴差不多,至少在周代已经使用,至东周秦汉。湖南长沙柳城桥一号楚墓(约春秋末战国初)出土的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西汉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瑟,弦虽腐朽变质,柱的位置比较清晰,为今人了解瑟的形制提供了直接的物证。
( x& N9 i3 Y/ Z& f# A: \3 d- }9 t 古代瑟的形制,《清稗类钞》中有记载:瑟,前广后狭,面圆底平,中高,首尾下。通体桐木黑漆;身绘云龙,首尾绘锦,边绘云。梁用紫檀,弦孔用螺蚌为饰。但至南北朝时已经失传,唐宋以来在形制、张弦、调弦方面已有较大的不同。现在所见的瑟,通常按其长度和弦数分为大小两种。大瑟长180---190厘米,25弦;小瑟长120厘米,16弦。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珍藏的一张是清代早期制作的精致大瑟,长达209厘米。
( [1 r+ I) Q& }* N& o0 Y) c, @ 瑟在民间流行,故其平民的气息较重;特点是圆实明快、遒劲有力。瑟的发音短促干脆,饱满结实,且出音密度大,具有特殊的深度与力度。且常常用来演奏悲伤或悲愤的曲子,也常常和离别、忆念等悲怨情绪联结在一起。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即如此。" u( |+ S+ ?+ A* W1 P% F& {
瑟比较直接、显露,如把它比拟作人,那么应该是一名强健的壮士,果敢刚毅,深沉执着。
9 B; G2 c$ W& A4 [% K(4)筝:青年的爽利0 q4 q, x9 k: r9 L. I( A9 j
筝在周代主要流行于民间,较琴、瑟更平民化、世俗化,是更为年轻的一种乐器。筝最初起源于击弦乐器筑,后来的发展中却收到拨弦乐器瑟的影响。在汉魏之际,筝才由竹质的筑身衍变为木质的瑟身。到魏时,才有了用泗滨的梓木作筝。
" K3 z2 Z, m5 A8 q3 k 筝最初为5弦,经过9弦的过渡,到战国末期为12弦筝;后经八百多年的流传到隋代才增加1弦,形成13弦筝;唐代是12弦和13弦筝并存,12弦用于雅乐,13弦用于俗乐;宋时以13弦为主;元、明时出现14弦和15弦筝,到清末出现16弦的定型筝,一直延用至今。建国之后又研制了19弦、21弦、25弦和26弦的筝。
- N% a8 i' y$ L2 }( B0 Q" a! E1 I 筝的音色主要由共鸣箱与弦决定。筝常用的有大筝、小筝和钢弦筝三种。大筝体长2米左右,共鸣箱较大,使用丝弦,发音柔和、雅致;小筝体长1.3—1.5米,共鸣箱较小,使用丝弦,发音清脆明亮,中低音区的音色与大筝相似,只是稍硬;钢弦筝大小与小筝相似,只是使用钢丝弦,故发音清亮华丽。) S$ q( c& {2 v
在表现功能上,筝直接而且外露,抒情效果强烈,是青年情调的最完美的表现者。唐李峤〈筝〉诗亦云:“新曲帐中发,清音指下来。钿装模六律,柱列配三才。莫听西秦奏,筝筝有剩哀”。
% I: h! ]1 X1 w(5) 三弦:骑手的放达
. i; D' @8 g, M( Q 三弦又称“弦子”,最初形成于秦朝。三弦首先在北方使用,在四川广元罗家桥南宋墓出土伎乐石雕中有演奏三弦的图像;河南焦作西冯村金墓出土有演奏三弦的乐俑,说明三弦至少在唐时就已进入乐队参加演奏,并已相当流行了。到明初三弦向南方传布,其中江、浙、闽尤为盛行。" q0 e# U( x* k$ D. g
三弦的音色厚实、洪亮,具有皮面音箱所有的色彩。其低音区浑厚,共鸣性强,中音区响亮而且富有力度,高音区坚实、清脆。/ @. f. I- o; h% X% z& O: T# |+ h
三弦产生于建筑长城的劳工,后流行在北方的军队和役夫中,故其风格必然是崭新的,音色强劲、粗豪、有武夫的剽悍与豪气,它没有宗教的神秘、威严,也没有贵族的高傲、矜持,而是体现了一般乡民,特别是跃马弛骋在无边草原上的骑手那种自由奔放、勇武有力的性格特征。
5 b# F" E2 U2 E- V2 Q(6) 阮:文人的温厚$ C& {" |. Q! k% U1 w0 {
阮,其形似月,其声似琴,体现的是文士儒雅温厚之气,是一种质朴和深沉,柔中寓钢。
% C1 _/ z. ^& d# T4 p; | 阮最早出现于西汉。武帝时,张骞出使乌孙国(今乌孜别克族),乌孙王欲与汉通婚,武帝便将公主嫁其。出嫁前,武帝令乐工参照当时的乐器,制作了抱弹乐器以解长途旅行中的寂寞、思念之情,这就有了中虚外实、盘圆柄直、4弦、12柱的乐器,在当时称之为“秦琵琶”。到晋时,由于“竹林七贤”中的阮咸最善于弹奏这种乐器,使之流行起来;以至到唐武则天时,便直接用阮咸之名称呼这种乐器了;到宋代始简称为“ 阮”。主要用于清商乐和西凉乐。" E6 Y7 A. k2 }3 a/ h
阮的形制在历史上变化甚微,到唐时的4弦13柱已算定型。直到本世纪50年代,品种才有了小 阮、中 阮、大阮和低音阮,从而完善了阮家族由高音到低音的4个声部。
6 k' I$ |! L/ B- @1 h 阮的音响很有特色,质朴、饱满、浑厚而又遒劲,很有参透力,有点类似于鼓声,咚咚作响,直达心底。小阮是高音乐器 ,发音清脆、明亮;中阮为中音乐器,恬静、柔美、丰厚、富有诗意;大阮比中音低五度,是次中音乐器,发音坚实、雄厚而有力;低 阮是低音乐器,发音深沉而低厚。
* c2 C7 m5 U+ V9 R/ t 阮产生于妇人之手,随后又成为宫廷和文人名士所喜爱的乐器,故它是一位通达的文人,儒雅温厚,文思敏捷,才华恒溢。! M8 b3 Q/ Q" m& l6 u$ P# r
(7) 琵琶:小家碧玉的絮语. @, H o; W3 u
在弹拨乐器中,最繁富色彩的,当属于琵琶。琵琶在古代曾写作“批把”或“枇杷”,后来人们用“琴”字头才写成“琵琶”。其本义,据刘熙《释名》,“批把”是指两种演奏手法,“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故以为名。汉晋时的琵琶是指称为阮的秦琵琶或阮咸琵琶等一切抱着竖弹的拨弦乐器。东晋时西域乐人纷纷云集中原献艺,同时带来了由印度传入的波斯乐器——曲项琵琶,这种乐器到南北朝时已颇盛行。当时的曲项琵琶只有4弦4相,没有品位,并且是横抱,用拨子弹奏。到了唐代,在吸取汉代直项琵琶的一些特点后,对琵琶作了较大的革新,保留了曲项琵琶梨形曲项的形制特点和发音特点,改拨子弹奏为用手弹奏,音位在4弦4相的基础上又新设了10品,演奏的姿势也由横弹改为竖弹,使琵琶的形制基本定型。直到清代,琵琶也仍在4相10品到13品之间徘徊。到本世纪30年代,刘天华对琵琶首作大胆改革,创6相13品琵琶,接着大同乐会又研制出一张6相18品琵琶。建国以后,先后又研制了6相18品、24品、25品、28品琵琶,各品按12平均律排列。
% V( Q8 q# X" R3 C5 F 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琵琶是唐代一件螺钢枫琵琶。曲项,4弦4柱,短颈。全长97.26厘米。其边缘及背面均嵌有精美螺钿花纹。面板装有捍拨(皮制,为保护面板之用),上绘有山水画,画面近处有一大白象,上坐4人3人奏乐1人挥袖作舞。弹奏的拨子长20厘米,紫檀木制作,饰以彩绘花纹图案。整个造型纹饰,精致典雅,富有韵味。: x7 d/ ? e9 k x ?) d- G
琵琶的音色既清脆又柔和。第一弦音色最亮,透明度高,中间两弦比较柔和、饱满,第四弦则纯厚绵长。全部音域可分高中低三个音区。低音区余音较长,有抒情韵味,若使用吟揉奏法,则效果更好。中音区发音清朗、柔美,最富于琵琶的特色,是琵琶技巧最能充分发挥的一段音区,高音区发音清脆而坚实。琵琶的音色还因右手拨弦位置的不同而有变化,靠近拂手则音色较硬,远离拂手则较软;琵琶的音量幅度变化不大,但强奏与弱奏的效果则也各自成趣。弱奏时发音清晰、明净、富有弹性,具有柔美轻盈的抒情风格;强奏时虽然音量不会加得很大,但发音变得扎实、沉稳,作多弦弹奏时能给人一种威势和魄力。
% S% J* Q7 i0 n: ? 琵琶的色彩铺饰效果是那清脆明亮的音色和灵活多样的演奏技巧造成的。如果把琵琶比拟为人,它应该是一位年轻的女子,不是大家闺秀,而是小家碧玉;不是矜持文雅,而是活泼热情且健谈;着装也不是大家闺秀的素净,而是更为鲜艳多彩,仪态万千。* ]: _. k# b$ Z"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