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作为教育家的贺绿汀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近70年时间里孜孜不倦教书育人,为中国音乐人才的培养付出了巨大心血,留下大量教学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著作,在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上树立了不可逾越的丰碑。如今,他的诸多音乐理念仍属前沿,他的音乐愿景也还仍为后继者所追求。歌剧《贺绿汀》中有一处场景:参与钢琴大赛时,有人冷嘲热讽贺绿汀“中国音乐至少要一百年补课。”暗指他“不知天高地厚,穷小子哪里懂西洋的曼妙”。这种言论在当时绝非夸张。五四运动之后,西方音乐涌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人原有的音乐思维,丰富了民族的音乐语言,这是不可忽视的事实,但贺绿汀认为,贬低民族音乐、崇尚西洋音乐决不可取:“任何艺术家必须深入学习传统,没有传统你就不可能有所创造,同时你也必须从传统的既成规范中突破缺口冲出来,才有可能创造你自己的艺术。”他在勾勒我国音乐教育体制的蓝图时也朝此努力。在上海音乐学院做院长期间,贺老秉持中西兼容的教育理念,亲自聘请了许多世界一流的音乐家来学院任教,同时创建民族音乐系,邀约民间艺人整理和挖掘传统音乐,吸收民族音乐的精华。贺绿汀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院长(及荣誉院长)50年,成为该学院发展的巨大精神财富,历届上海音乐学院的师生都以老校长贺绿汀为荣。5 R0 ?; J' A) v2 _0 }0 f# f
; V& |5 S+ e. |3 n6 }+ M 原创歌剧《贺绿汀》在上海音乐学院附近的云峰剧院上演时,全场数次掌声轰鸣,年轻的观众们泪光莹莹。贺绿汀的一生,是一首既雄浑悲壮又婉转细腻的多声部命运交响曲,随着人民的喜怒、民族的兴衰、时代的跌宕,奏出了愤怒和慷慨,也奏出了深情和热爱,它穿越时空,使当代年轻人产生了深深共鸣:“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不管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可以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价值,都应该怀揣着为国为民的大爱。”编剧陆驾云如此言说贺老对自己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前人在烽火岁月艰难开拓中华音乐之路的历史场景,大师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岸精神,犹如不灭的烛火,曾经照亮彼时的黑暗,也依旧激励着当下的人心。贺绿汀曾多次强调,人们之所以热爱音乐,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热爱生活,要通过音乐来感知和享受生活的美。如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文化艺术产业蓬勃兴盛,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写进了十九大报告。贺绿汀的理念与精神,已经融入他和同道们当时努力开创的、历久弥新的音乐文化传统之中。重现贺绿汀的伟大形象,重提贺绿汀人民为价值至上的精神,既是对历史记忆的尊重,也是对当下文化界的启迪和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