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 a# }# {/ S 掉头去看使用“传统”作曲法写作的作品,可以说作曲技术在总体上并不能令人满意,甚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脸谱化”表达方式仍然深植于音乐思维中。老的作曲水平有待根本提高之时,忽然横遭新的“先锋”技术以观念解放为名却实陷形式主义之泥淖———为什么当下中国歌剧少见令人感动的作品?我想这是在作曲技术方面的重要原因。如何剥离源于西方内容的形式,跟中国的民族内容有机地深度融合,而不是简单贴上一符民族标签(如昆曲或京剧吟唱,如古琴、古筝、锣鼓等)来讨巧,是歌剧创作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l& r6 i: z6 m. P/ h& i) y' O
9 g" N; \& }/ l. K; K w H+ [- X' \ 有一种分类将中国歌剧称为“中文歌剧”。这个名称的优点是高度重视中国歌剧的语言特性,可惜美中不足是忽略了对中国歌剧的音乐形态本性的规定。之所以在上文首先提出形式对内容的关联性,就是出于这一考虑:即使是采用中文谱曲,仍然不能保证作品的音乐形态是中国的。这里谨引用金曼对“中国歌剧”的一个描述,即“中国歌剧”是“能以其独特的品格和气质,准确演绎中国人的生活和情感,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具有中国音乐灵魂的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