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音乐改变一座城市的气质
" x9 m! a% z% h0 M4 m
" }. X7 K7 h; N5 ?* ]# Y ——记第二届珠海莫扎特国际青少年音乐周" d, k9 j* G1 `* t6 P2 V
9 B8 M- n& Z, S 日前,第二届珠海莫扎特国际青少年音乐周(以下简称“音乐周”)落下帷幕。两周里,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114名青少年选手以及由16位知名音乐演奏家、教育家组成的评委团齐聚广东珠海。水平高超的比赛、切中要害的大师课、精彩纷呈的音乐会、细致周到的志愿服务,让莫扎特音乐精致典雅的气质恰到好处地融入这座海滨城市。% r$ h; w, R8 ~2 u( j
* E5 C. L# | a6 a$ c
只能靠细微差异做出选择
+ a4 N, n5 a7 c6 Y
, ^" u, J$ @1 f6 I. { 音乐周的重头戏无疑是钢琴和小提琴两个项目的比赛,参赛选手年龄最小的刚过10岁,年龄最大者也不过20岁出头,他们大多来自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中国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顶级音乐学府及其附属学校。两个项目的选手按照年龄分成3个组别,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的3轮比拼,最终决出各组的三甲获得者。
5 P" X# _( t7 n }1 F
- P, Q! M) _: X' Y# g “演奏水准非常高”是评委对本届比赛选手的普遍评价。对评委来说,每一轮的取舍都非常困难。2 ], s4 `" R3 k: G
0 [3 c4 `' |1 V( ?. C 钢琴评委、钢琴演奏家安娜-玛丽科娃表示,在复赛晋级决赛的过程中,每组选手只有3个晋级名额,接近75%的淘汰率让她抉择得很艰难。“每一组选手中至少有5人具有晋级决赛的资格,他们的演奏水准在伯仲之间,但比赛就是比赛,评委最终还是通过一些细微的差异而做出了选择。”安娜-玛丽科娃说。% S; q- b! [' ]" K v6 w4 J- X }
, d7 [3 Y# l$ @; L% Q
没有音乐家能绕开莫扎特
; [- |, E$ u. g# |& O) B R8 m4 D1 ?( C) P: W
作为一项以莫扎特命名的青少年音乐赛事,音乐周移植了萨尔茨堡莫扎特国际音乐比赛的模式,在比赛的曲目上以莫扎特的作品为核心,同时也规定了其他巴洛克、浪漫主义、民族乐派作曲家的作品,从各个角度全方位考察选手的个人技巧和音乐理解能力。1 k7 ^' x, h( ]! `8 R
' f3 }& y. f" z5 k# ~ h
钢琴评委会主席、法国钢琴演奏家米歇尔-贝洛夫认为,这项赛事的曲目设计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现在的比赛中弹莫扎特作品的选手越来越少,因为比起许多浪漫派作品,莫扎特的音乐并不能充分地展现出他们的演奏技巧,在音乐内涵诠释上却又极具难度。但从演奏艺术的角度而言,没有任何一位音乐家能够绕开莫扎特的音乐,这也是莫扎特音乐比赛的意义所在。”
$ r, M) d$ ]( x7 Y
. J5 }! @1 _- [) B 在中国,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吴迎说,国内有一种潮流,即演奏要炫技,但音乐周比赛的规定曲目必弹莫扎特,参赛选手于是不得不去研究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和他精致的艺术理念。吴迎认为,这是对国内钢琴教育的一个极佳补充。- q" h! k0 R7 P; I6 Z0 M
( a0 m3 d0 [7 F3 ^ 小提琴评委会艺术总监、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的“金牌教头”保罗-罗切克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们希望这项青少年音乐赛事能成为参赛青少年学习生涯中的一个台阶,更重要的是,在准备的过程中他们会集中研究莫扎特的作品,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是不可或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