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j0 `1 ]% J8 N$ ^3 C 2017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将迎来建院10周年。响亮辉煌已10年,曾经有多少国家领导人和艺术家为它奔走呼吁并付出心血!国家大剧院的建成,是我国文化硬件建设的一个标志性进展,但如何在当代中国管理与运营好这个建筑上达到高端水准的剧院,之前我们尚无经验,对此曾经出现过畏难与悲观的论调。十载春秋,国家大剧院通过不懈努力,不负国家与人民的期待,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与喜爱,赢得世界的认同与尊敬,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 K- a% Y Q# x4 W+ z4 t( y" S$ G; J3 ^+ n8 ^
剧院,首先要吸引艺术家、吸引观众,这两个方面国家大剧院都做到了。它不仅是中国优秀民族艺术展示的平台,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表演艺术的聚集地。当年国家大剧院未建成时,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北京演出,他在故宫听到用编钟敲出的《我的太阳》时非常感动,他说想不到两三千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乐器,现在还能演出。当时北京只有几个剧场,可是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有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国家大剧院。8 ~; |' x/ Y. K$ Z: _. z9 r# n: P
5 {3 C# G6 i+ e1 K4 m 国家大剧院把诸多国外一流演出请到了中国舞台上,很多旅居北京的外国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也很难看到这些一流剧目、一流指挥和一流演员。更重要的是,很多世界一流艺术家都以能来中国国家大剧院演出为荣。曾有人说高雅艺术不行了,没有市场了,可是国家大剧院的出现,却使高雅艺术红红火火,真是风景这边独好! 2 F* q, ~- t7 ]8 y0 M2 f( d7 q `& i- r5 a2 F1 _0 C
国家大剧院致力于优秀舞台艺术的弘扬、创作与发展。难忘它在开幕时演出的《江姐》,新疆各地不同风格的《十二木卡姆》与交响化的木卡姆演出,歌剧《山村女教师》的上演,纪念长征的歌剧《长征》的演出……短短10年时间,国家大剧院竟推出了70余部自制中外剧目,有些还相当优秀。再加上各种中国戏曲、话剧、外国经典名剧的演出,大剧院的剧目可谓数不胜数,实在难能可贵。 $ \- ?4 ~' s8 C: ~ ]) A4 M0 y) ~ 5 }- b1 J( I9 v 全球化与现代化,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得到多方启发,文化思潮日益开阔丰富,出现了多样化的文化生态,也对我们的生活方式、语言方式、民族艺术形成一定冲击。比如一些批量生产的消费文化,冲击着主流文化、高端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现在,国家政策鼓励推出更多高品质的作品,推出叫好又叫座、对社会起积极作用的作品。但创作出真正让人享受的作品,很难,国家大剧院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国家大剧院尊重艺术、尊重艺术家,搭建了一个艺术创造的平台,培养了自己的剧院文化。/ Q7 e6 m$ p `3 R
7 u, i! g( |: S! U$ `4 r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是顾影自怜,也不是文化自傲。我们在文化上要有一个开放的态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要以国际最高水平的艺术演出,用全世界最巅峰的艺术成就来营养我们自己,然后长知识、长见识,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我们从外国请的节目数量,多和少不应该有固定标准,只要是经典的、精彩的、大众喜闻乐见的,体现核心价值观、提升审美水平的,都可以邀请来,来了就为我们所用,这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国家大剧院邀请各国艺术家来,也是在扩大中国的影响,帮助中国讲故事,让世界各国都了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 |/ Z2 B* d7 A v% \9 h W8 E! J- s; C
国家大剧院全方位地亲近市民,凝聚人气,普及高雅艺术,对推动文化发展居功至伟。国家大剧院每年举办1000多场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和活动,现在已有“大剧院之友”20余万人,这体现了大剧院在文化普及和为人民服务上的强烈使命感。现在,越来越多的观众愿意买票来剧院欣赏高雅艺术,欣赏艺术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有些人是真“识货”,遇到精彩的演出舍不得走,全场起立鼓掌,这说明我们的国民素质在提升,艺术已然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人民对美好的文化生活的向往,不是在逐渐实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