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舞台上建筑一座活动的赫哲族文化艺术博物馆”
2 X N9 I# p6 c2 j/ U4 z: [
: F1 G3 j1 n) _4 z8 W “从《拉哈苏苏》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和所有演员的表演中,我们发现并了解了什么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什么是艺术的积淀与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不是把这种文化束之高阁,而是以经典性、创新性和实验性的原则,在舞台上建筑一座活动的赫哲族文化艺术博物馆。”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拉哈苏苏》民俗顾问陈恕说,这部剧围绕萨满神衣、神帽的归宿,正义和邪恶、爱情和生死等,在赫哲部落大团结、大融合的大趋势和期盼下,正义战胜邪恶,获得圆满结局。古老神秘的萨满图腾、热情奔放的民族民间歌舞、精湛的鱼皮制作技艺、炫目多彩的装饰图案,汇聚成一场追溯赫哲文化的视听盛宴,让观众的目光沿着辽阔黑土、苍远历史,看到赫哲族的精神魂魄。其中对自然的敬畏、纯真爱情的坚守、伟大而坚定的信仰的执着、生命的张扬和归宿,又给人以心灵的触动和思考。
* a- B. c, W- Y0 b. W" A
( V& H, A* Z2 z( e# ]( w0 v “《拉哈苏苏》所有的元素都是由赫哲族民族民间文化构成的,舞蹈、歌曲、道具、服饰甚至演员本身都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这些赫哲族原生态的生产和生活文化元素,使《拉哈苏苏》具有生机勃勃的自然活力,形成了一道与流行文化、时尚文化风情迥异的文化奇观。”研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30多年的陈恕,亲眼见证了伊玛堪渐渐复苏的过程。伊玛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我国在赫哲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6个伊玛堪传习所,使伊玛堪得到了有效抢救和保护。但在今天,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让古老的伊玛堪说唱艺术被现代观众所喜爱,如何进一步促进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如何使赫哲文化的基因永不断裂,却是一个难题。
9 f- P$ C! A& X* o4 l# ]0 Y6 [$ e. P# b$ F$ z* ]7 S3 _% x7 S7 X
“所谓的活态传承已经没有土壤了,我们可不可以利用今天众多的文化艺术形式,来让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呢?”在陈恕看来,《拉哈苏苏》是赫哲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是唤醒赫哲传统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教科书,更是全景式呈现赫哲文化发展的里程碑式艺术作品,对保护、传承和发展赫哲文化具有特殊意义。; |3 k9 M6 Y5 A8 z- J
# X$ p9 B9 D4 [- W8 Z, U9 h" P
“当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赫哲族只有5个人能够说唱伊玛堪片段。现在,一度失传的伊玛堪大唱已经可以完整地呈现了,这就是我们保护的成果。”陈恕说。+ W9 m8 x% a% F+ `+ ~
/ X. h2 {- |+ _* t H
对赫哲族传统文化进行经典还原和现代解读
d: U% \# b; o9 E; D. o0 f v
9 W9 ?; Z# c- W$ b% a5 B0 @ 《拉哈苏苏》剧中原生态舞蹈种类繁多,从内容上看有萨满舞、天鹅舞、神杖舞等,从动作上看赫哲族舞蹈大多源于生活,与渔猎、宗教、祭祀等有关的一些肢体动作无不渗透着浓郁的民族风格,配以韵味十足的音乐,既神秘又唯美,别具风采。
9 n3 ]3 O4 a9 I: f1 S, t) {- L+ `- d* |$ @; Q2 c
《拉哈苏苏》的作曲程矛,既没有像大多数作曲家那样把赫哲族的民歌——嫁令阔小调直接拿来,也没有抛开赫哲族音乐本体另起炉灶,而是将传统民歌小调、伊玛堪元素和现代音乐相融合,使整部歌舞剧的音乐不是赫哲族音乐旋律的简单重现,而是充满了赫哲族音乐元素,清新唯美,荡气回肠。
& B( w6 k( s, b1 m% L. e9 ]# v; N; f
曾担任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印象-海南岛》等作曲的程矛,研究、汲取了大量的赫哲族音乐素材,谱写了《保佑》《三江口是个好地方》《分别》等16首歌曲和6段舞蹈音乐,主题歌《拉哈苏苏》在旋律上可以说是对《乌苏里船歌》的继承与升华。
. j. ]( J6 B, s1 B( [5 h( T3 v/ A* p! R0 D
赫哲族服饰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符号性。曾担任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服装设计的张伯元将传统的赫哲族鱼皮、兽皮服饰和现代服饰相融合,创作出既保留原有民族特色,又是全新的、具有舞台表现力的服饰,增强了演出色彩。
* A4 L0 i- |- z# o3 {' G
* L/ D# `' o! M l$ I) e, ` “只有从源头上了解传统文化艺术,才能领会中国艺术的审美元素。”执导《拉哈苏苏》的过程,对话剧表演艺术家、《拉哈苏苏》导演徐丽霞来说,也是一次深入了解赫哲族文化和历史的过程。
( v6 z& o2 Q# p2 u- K3 F
, \% n$ ~& c8 H 徐丽霞特别强调《拉哈苏苏》的历史感和时代感,既包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充满现代气息,在艺术呈现上丰富多彩、清新隽永,引发观众审美和情感的共鸣。展现赫哲族图腾崇拜的五道巨型侧幕,点化了该剧的意境。通过灯光语言来表达人物情感,渲染舞台气氛,简洁明快地推进剧情发展。) [1 d2 g+ K! L9 P
3 q- V( M% c6 |% | 舞台上80多名演员很多都是赫哲族。除少数本地专业演员,大部分是渔民、学生和来自群众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由于缺乏专业训练,演员们表演能力的不足显而易见,但他们将自己对赫哲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全部倾注在这部剧中,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特有表现风格。3 j( q3 t7 h. u# b: H) r' O
9 e6 s6 C% J1 v 欣赏赫哲族伊玛堪歌舞剧《拉哈苏苏》,仿佛就是在读一部赫哲族传统文化艺术和历史的百科全书,就像剧终时老人和孩子所说唱的:“古老的伊玛堪,伴随赫哲族的命运和变迁。如果你听懂了伊玛堪,就听懂了赫哲人的离合悲欢;如果你听懂了伊玛堪,就听懂了赫哲族的过去,理解我们的现在,祝福我们的明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