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乐器是上好石材 需要作曲家用巧手雕琢- j: R# c% {: {; l, j1 q6 Z
$ [* w1 y# y" a+ W: g3 i# W0 b- t ———大提琴家王健谈大提琴与笙双协奏曲《度》及音乐教育0 M; k3 t, `) m
6 m0 K. m$ Y" m; A* j2 D" `- V
“大提琴表现了玄奘的人性,笙则饱含禅意与自然的永恒。”大提琴家王健如此阐述他对大提琴与笙双协奏曲《度》的理解。上周,王健携手笙演奏家贾磊,与张洁敏执棒的上海交响乐团来到上交音乐厅,共同演绎这首作曲家赵麟以《大唐西域记》为灵感而作的《度》。( I9 u, C4 X; r3 M( L# p
: g- j; ?" M) K. |( y6 F 《度》由上海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联合委约。演出前王健告诉记者,诸如笙等中国民族乐器惊艳了不少海外音乐家与观众。“有西方友人把笙翻译为‘手握的管风琴’,称赞它的发声原理与制作精巧的管风琴类似,但哨片又使用原始材料制作,演奏时那尖锐明亮、纯洁淳朴的声音,具有西方乐器绝对没有的色彩。”. ~" x! a |) H) w6 x5 |: y
/ }' a, k, L: F$ Q: K9 p “民族乐器如同上好的石材,需要作曲家用巧手雕琢,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欣赏到它们的美。”王健不无担忧地表示,眼下包含民乐元素的作品,从最初创作到后续舞台呈现存在诸多问题,“如果写出的曲子无法真正打动人心,缺乏完整的演出体系和有品质的营销,这样就很难吸引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再好的原材料,也需要得到发掘与呵护,并运用漂亮的方式使其为世人瞩目。”! b2 s- Z4 E1 y1 J4 U8 ]
; X( D# J4 a- e+ v" E" x8 x- s
中国民族乐器完全可以发出更深沉的声音, K0 c; I1 \% k8 F! _9 A
/ p8 X' G; a1 O7 |% P3 E2 Q# A, o5 \ 大提琴与笙双协奏曲《度》,由“相”“喜”“悟”三个乐章构成,通过音乐重塑古人西行万里寻找真理的心路。演奏过程中,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件乐器将展开一场心灵对话。“笙是一种定力很强的乐器,它给人以坦然、永恒的感觉;而大提琴在揉弦时声音会激荡人心,两者何时应并行而去,何时应截然相反,需要演奏者的悟性。”在他看来,《度》中极具西域风情的音乐,既描绘了玄奘西行时的见闻,也展现了人性的波动。; U. I4 T1 ?8 Q
, A9 t/ ^9 f' p! n4 _ 王健欣喜地发现,更多充满中国传统古典美感的作品正在涌现,例如作曲家赵季平历经十年打磨而成的大提琴协奏曲《庄周梦》。“我曾多次演奏《庄周梦》,作品中难得的是,西洋乐器和中国民族乐器运用得当,能以深刻内涵和深切情感而动人。”+ u* o) ^( @- F2 V" v9 _, l8 Y, @, y
. c3 j W! l( B9 u v
在这位大提琴家看来,任何乐器都有自己的属性,“演奏大提琴时一旦欢快起来,就像大象站在桌子上跳舞,不是不可以但终究有些勉强。”而属性虽然是乐器固有的,创造出的音乐是否具有内涵,则是作曲家应该思考的事。“中国有众多伟大的民族乐器,不少为它们而作的曲目只停留在高亢的表现方式上,很可惜。”王健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