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原创歌剧还原苦难历史# [$ V! ~ ]0 v3 Q8 u9 k
7 c2 h O0 G D. v+ M6 o
12月13日,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经过创作团队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在江苏大剧院首演。借助艺术形式,就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向全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观众长时间的欢呼和掌声是对这部歌剧的最大肯定,也是对创作团队长时间艰苦工作的最好褒奖。- n! |( R; l5 I. ~3 C+ D) w
" d. k0 r; f2 ]* F6 v. B. `. Y
我国的民族化歌剧创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经产生了《白毛女》《江姐》《原野》等经典作品,《拉贝日记》的诞生无疑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s+ i" {9 [$ y8 M* x0 l. z0 z
1 k/ ?; A5 j" I ^8 S8 U+ e 作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大省,江苏为中国歌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江苏大剧院的建立则为歌剧的演出搭建了世界级平台。歌剧《拉贝日记》正是多方合作的成果,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与江苏省演艺集团联合打造,江苏大剧院负责出品,也是江苏省与作曲家唐建平继《运之河》《郑和》《鉴真东渡》三部歌剧后合作的第四部歌剧。: n- }8 K& ?4 h4 t C( K4 z
* l+ A6 |) @/ C8 _8 v
需要指出的是,用一部日记作为原型进行歌剧创作几乎是史无前例的,不仅为编剧带来了困难,更对作曲提出了挑战。让人欣慰的是,这部歌剧的创作非常成功,在很多方面体现了独到之处。 ) m; k8 Z( M9 V' r0 t' r( n / s; h) h2 Y" p4 s6 Z, x0 o 首先,这部歌剧无论在编剧还是在作曲上都具有很强的国际视野。歌剧剧本本身就带有国际性,主角拉贝是一位生于德国汉堡的商人,见证了南京大屠杀并作出了真实记录。另两位主角魏特琳和马吉是来自美国的传教士,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也是清一色的外国人。这些国际友人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救助苦难中的中国人而走到了一起。因此,在音乐语言上,歌剧不拘一格、广泛吸取东西方的音乐文化精髓,确立了象征光明、美好与黑暗、邪恶等具有鲜明性格的不同音乐主题。1 U; q5 S# P# w! S8 Q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