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麦,二路麦”原来是浦东民谣
6 \# x1 H2 B7 [8 o- a. _- a2 B- V, |+ u' g: D. r5 W0 `: j
来到这世界上,我相信第一次听到的歌一定是童谣,而且是从母亲嘴里轻轻哼唱出来的。世界上一定有许多不会唱歌的母亲,但一定没有不会唱童谣的母亲。因为童谣,是当她抱着奶着哄着孩子时,不由自主地从她心里和记忆深处流出来的声音。
1 ?" c, x r2 D7 R1 N2 U+ P5 h4 g v7 E, z, Z
我小时候听过的童谣,大多来自于母亲。比如:阿妹阿妹不要哭,阿妈在南浜挽(割)芦粟,阿爹在松江贩猪猡,阿姐在灶下煎麦粥。汤罐里鬼叫,灶君爷爷有点好笑。' p# R+ [' u/ M5 [* [; W
& ~% o: }; e7 D/ `5 @1 ?3 h/ o; M 我问母亲,为何灶君爷爷有点好笑?母亲说锅里麦粥烧沸了,锅边汤罐里的水也开了,水开的声音像鬼叫,灶君爷爷在笑这只汤罐装神弄鬼呢!- H' g1 u5 `" l4 \* w U4 H/ O. ` \
# y- h: e; x) C, Q" d0 d
又如母亲教我唱的两首童谣,一首是:阿宝阿宝,看牛割草/扑通一跤,牛粪饼子吃饱。另一首是:黄头毛,偷万(南)瓜/偷了万瓜朝东跑/被只黄狗咬一跤/回去对阿妈话(说)/阿妈说侬个小囝是不好。
8 M; `3 L+ ?2 K9 ~5 @, c+ P
, n4 x5 l2 D! \, B1 i 后来我才明白,它们其实说的是我们村里每个男孩的生活经历。我们村里的男孩,虽然有的叫阿宝,有的不叫阿宝,有的长着黄头发,有的长着黑头发,但作为男孩都是要看牛割草的,也免不了走路不小心摔跤,甚至摔个狗吃屎和嘴啃泥。至于偷瓜摸菜被狗追咬之事也是经常有的。所以这两首童谣唱起来特别亲切和开心。
$ H7 X0 r6 `( q8 e0 X2 c
: G* j5 r; m) l4 {3 J* G 有的童谣,母亲只能说出其中的一两句,比如:月亮亮,家家亮/家家小囝出来白白相/拾着只钉,打把枪……
. B6 y7 y( r7 R$ V# B8 T/ P! H4 n1 I
下面的母亲就说不上来了,我的好奇心就一直被悬挂在那里,悬挂在那一片月光里面。
/ u1 q1 i" A k% l4 h4 K) p, ^/ ?# K, g1 x$ S
黑鱼得病在蕴草中/柳条鱼窜来窜去请郎中/昂鲶头叽里咕噜来把脉/鰟鮍鱼哭来眼睛红。 ?, a% c9 G& G6 c
4 W3 E% Q0 ~- u8 N4 N# p8 e. v 这首歌谣是村里石二娘舅唱的,他以捕鱼为生,经常划着一只小船在河上漂来漂去。他的歌大概是唱给那些鱼儿和水草听的,也许以此来消解一下他的寂寞,或是抒发一下捕得鱼儿归的好心情。4 x$ }* ^0 r6 O
3 h& R# `. V" W0 k% o+ `1 H# Y
脍炙人口的《打麦歌》,是我村里人经常唱的。在夏天的打麦场上,我一次次地看到了这首民谣的精彩演绎。
5 ?; p. N" e% Y' x) ]9 I! R5 r8 I% _* E2 i6 ^$ \4 c8 x
一路麦,二路麦/三路开始打大麦/噼噼啪,噼噼啪/大家来打麦。
& z/ J. m3 k$ f7 H
1 I, s$ I% Y; D4 s2 p 打麦开始了,首先是那些麦子,经历了秋天的播种、冬天的霜雪,听见过蜂飞蝶舞和风高鸟鸣声,听见过自己的抽穗拔节声,听见过月光下万穗低垂耳鬓厮磨的相悦相爱声。现在,它们听见了一片如雷如爆竹般的竹笳声。那抡动竹笳的男子,步步紧逼,将竹笳抡得龙飞凤舞,乾坤翻转。那女子虽然步步后退,手中竹笳却是抡得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只是脸上的嫣红随着汗水一直洇映到脖子。男男女女手中的一把把竹笳,把打麦场打得一片震天响,把麦粒和阳光、欢声和笑语打得四处飞溅,把夏天的一个个午后打得流光溢彩。一个个打麦场的竹笳声连成一片,一记记一下下都是人世间的喜庆和安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