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噼噼啪,噼噼啪/大家来打麦/竹笳轻,竹笳妖/竹笳头上七朵花。. \ K9 B6 ?; I4 p: q5 I |
3 X8 N. M: S5 h# K; `6 d# j 这是对麦子的礼赞,对竹笳的礼赞,更是对劳动和生活的赞美。7 o4 k# b( K' y, P6 z
- W7 w9 l9 \" U( j
我还听村里人唱过《踏车歌》:早起四更黑洞洞/踏车踏到太阳红/踏车到了夜黄昏/蚊子来咬脚底痛/斗斗清水踏上岸/三河六浜条条通。
8 p' [; W( N0 b( i) r$ t- P
- @) b! h% |* i 这首民谣说的是种田人踏车取水灌溉农田的情景。浦东农村在解放之前,人力踏车取水是普遍的事,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些农村地区存在这种情况。在一些沟渠无法修达的边远地块,通常在河边立一架水车,上有扶杆,下有踏板,人手抓扶杆,脚踩踏板,驱动水车,把水从河里“车”上来。踩踏得快,水斗盛得满,水上来也急。踏者往往脚下用劲,“行走”如飞。初学者往往会一脚踏空,水车取水中断,水返流回河。踏空者悬挂在扶杆上,狼狈的样子俗称“吊鳗鲡”。# }. N8 C" V: [ i
: @" x: l$ g. U& N 踏车的人踏得兴起,或路上有年轻女子走过,或河里有年轻女子的船摇过,就会大声唱起这《踏车歌》。这河原来是躺着的睡着的,因了这歌谣的呼唤,它站立起来,带着一身珠光宝气,走到了岸上的田野里。! w3 C! v3 r! Y7 {* t, K6 G
/ A* C/ p8 u4 a+ P, r3 _$ l" X
我们乡下以前建房造桥,每逢上正梁和打桥桩之时,必要请作头师傅(指主持工程建设的匠人)说上几句,以讨个口彩和吉利。那作头师傅是一方民间手艺人里的翘楚,却又庄敬朴净如神明,那开出口来说的是:4 O2 l- |) Z$ Q# F, O
9 d' p: }& i7 x8 b0 w+ W 抛梁馒头抛得开/好比青龙游四海/抛梁馒头抛得高/王母娘娘献蟠桃/抛梁馒头抛到南/南海观音送子来/抛梁馒头抛到北/金玉满堂全家福/抛梁馒头抛到东/寿比南山不老松/抛梁馒头抛到西/子孙状元三及第。 B. B' U& O/ |# Y& C
! v9 d) R1 o3 s- B: e
然后是抛馒头粽子花生红枣,一时天花乱坠、法雨缤纷,那红红火火的日子仿佛都来到了眼前脚下,乡下人家也就有了现世的亮丽和风光。, @# m) ]% A, ~
. ?( F% V8 Q8 t7 H, E 在浦东南部地区,还流传着风味独特的“哭嫁歌”。在那婚姻包办的封建年代,一个个女子哭出的是对爱情的无望,对娘家的依恋,对未来生活的惶恐,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愤懑,对告别少女时代的哀怨。只是这一哭,就哭成了精美绝伦的华章、口口相传的诗书。那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调和了日月阴阳、饱受了风霜雨雪、浸透了庄稼气息、吸纳了万物生气的语言,那来自生活深处和灵魂深处的语言,在“哭嫁歌”里比比皆是,闪烁着奇光异彩。
3 \* {( W4 ~! D1 V/ a6 _, ^! n; [+ M/ W- v7 h- x
形容母亲对女儿的倍加怜爱,是:含在嘴里怕烊/抱在手里怕冷/眠在外床怕鬼掐/眠在里床怕壁坍/说女儿家里的清汤寡饭/两瓣头荠菜吃到开花停/两瓣头草头吃到结籽停……
7 f# k8 I ~, V/ v9 N8 b2 j% ]" L% V# @+ b2 g& K
我相信,“哭嫁歌”里一开始是没有爱情的。如果有爱情,就不必哭嫁,即使哭嫁,也是喜泪。正因为没有爱情,就有了质疑和叛逆、不服和反抗、可怨和可艾、难舍和难离。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哭嫁歌”渐渐演变成了一种仪式和形式,是男婚女嫁的喜庆之歌和欢乐颂。“哭嫁歌”的内容和形式从此分离,意味着一个旧时代和一个新时代的分离。人们唱着的“哭嫁歌”里虽然仍然没有爱情,但爱情已经在所嫁女子的心里,她知道“哭嫁歌”是为了她和他的爱情而唱的,她洒别父母的泪水里有着内心的喜悦和甜蜜。; G/ D& @' L, h5 v9 o
$ @ q* d0 Y) r! p* Q
这次,借着编纂《浦东民谣》的机会,我读到了能搜集到的几乎所有浦东的民谣。读着这些民谣,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父母身边,回到了那些带着故乡标记的乡音土语之中。我仿佛听到了那来自于泥土、河水、庄稼和一颗颗质朴心灵的歌声。
+ X, [1 F! ~2 y% m; ~7 _2 i+ y- j, v* i1 Z' O- \ S. T; q: s2 ?
如果可能,我想成为一名唱民谣的人,抱着吉他,倚着大树,面对那匆匆来去的一拨拨浦东人——我的长辈师友,我的兄弟姐妹,我的学生和孩子,一遍遍地唱出这个时代最新最美的歌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