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朗读者》好好写主题曲
5 G* L. `% G- k1 S7 v5 B
; c8 m* p L" v 书乡周刊:你在书里提到两位对您影响最大的民谣歌手,一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鲍勃-迪伦,另一位是相对小众一些的歌手莱昂纳德-科恩,前一位去年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9 |8 {0 x' q* [( j3 J( {9 P( e4 D8 A, H+ N! }% c4 w( V X
胡德夫:这两个人很不一样。鲍勃-迪伦的作品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我写歌的时候我会想一首歌里可以写很多东西,他写白海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战争的无奈,他是个预言家,很早就在歌曲里面唱了都市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这两个人对我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
- F/ l* K1 u: K, j" s+ T" O8 v' ~5 N, {8 S' X- _
书乡周刊:你曾说自己年轻时唱鲍勃-迪伦的歌曲还不能完全明白歌曲的含义,年长之后在唱就有很多感慨了,你有没有也在某些时候觉得自己的人生与鲍勃-迪伦有某些相似,都经历了大起大落?
v3 ~/ w# q h4 x
2 B# J( ]' p3 v- R 胡德夫:有一点像,我也曾经离开歌坛,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唱歌,经历低谷,很多人觉得可惜,说我是台湾唱民谣最早的人,但后来成了个“逃兵”,也曾经迷失,但我很感谢这段经历,不然现在我也不会找到自己,写出后来《大武山美丽的妈妈》、《为什么》这些歌。
, z7 ?! P7 u8 i1 G) G: Y4 Z. X( U' d0 p% O1 ?
书乡周刊:上世纪七十年代你参与录制了许多电视节目,那时电视还是提前录制的形态,你成为电视节目的常客,此后沉寂了许久,在2016年你又上了央视的《朗读者》,在节目中弹钢琴、唱歌,感觉如何?
t2 E' Y: D4 B% S4 B6 p2 f4 y) A7 n1 c
胡德夫:我在录《朗读者》的时候都没有提前彩排,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节目,直接上台坐在钢琴旁,告诉大家我要唱什么。之后我看到观众的反应是那么热烈。我随即想到,台湾李泰祥那个时代是民歌的全盛时代,以诗入歌,几乎所有我们知道的诗人的作品都会谱成歌曲,但现在台湾不再有这样的节目,反而大陆像《朗读者》这样的节目越来越多,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事情。诗歌里面都带着韵律的,台湾现在反而是不让大家读文言文,这是很不好的。《朗读者》又要开始了,希望我写一首主题曲,我要好好地写一写。
6 U% u# ^& ?# \( s6 @. S
, x+ k9 X& s* w4 R 书乡周刊:台湾现在的音乐节目涉及到民谣的是什么形式?* F5 p9 [2 m8 P d( `( N/ f9 m- m
g% @8 V; i9 U% y2 S. v+ H
胡德夫:谈话类专访类的,没有专门讲民谣音乐的节目,大陆现在倒是有一些了。
0 Q" d6 M0 K) S; X3 A
- u- ?# ]/ l- ~7 h) f6 u( Y4 S 民谣是能安放人心灵的
" @) g; z, C6 J; a, F$ Z. l' ^- I* {; J
书乡周刊:台湾民谣与民歌的联系非常紧密,有血脉之间的联系,但大陆的民谣不是从民歌的方向发展出来的。
$ d; R* w3 r" s7 G
; q/ F* M& ~/ z9 B 胡德夫:如果说民谣是从前一辈的东西流传下来的,那也对。台湾的民谣和民歌没有什么分野了,就是这个时代的声音了。但可能大陆的民谣是都市里面产生的,带着乡愁来的,属于很多“漂”到都市的年轻人。
, ~1 b6 f5 E' }$ N" C0 H$ F3 ]7 n1 k
# C" u! u' q9 R2 m 书乡周刊:这几年大陆的民谣非常受年轻人欢迎,也塑造了多位家喻户晓的民谣歌手,他们也都非常年轻。你关注过大陆的民谣歌曲吗?
9 v$ I7 R& M( V) o ^& |7 d: q8 l; W- s v% W! R0 v8 {
胡德夫:我有听过一些。不管这些歌手是来自乡村还是城市,哪里还是故乡呢,如果你在北京住上三五十年,那么北京也变成你的故乡了。所以说民谣这个东西可以把人的内心安放好,民谣一定带着它的精神去思考,而不是把好的旋律唱出来,它是有意义的。6 t& q8 @5 l4 ?" E- o) o# k
( E' @6 _- C. j6 Q$ ? 书乡周刊:也有很多民谣用方言唱的。6 c% e' F8 P5 w9 \3 d8 p9 }: I
( Q: H: O. [6 r0 s( A- K 胡德夫:对,河南梆子我听过,很有趣,还有“野孩子”把西北的方言掺杂到歌曲里。这样的东西让民谣幅员更广,更强大。我们不只要写那种赏心悦目的歌,更多的是要考虑唱给谁听,其中有着怎样的意义,如果一首歌不能引发人们思考,那唱来又有什么意义呢?直到现在,我写歌的时候都会考虑歌曲的意义,就算我现在写歌少了一点,也会想很多事情,最终还是回到民歌上来,唱歌不仅仅是为了悦耳,也要对别人有益,可惜到了现在,能够赏心悦目,又能洗涤人们心灵的歌少之又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