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字“半人半神”4 z8 _; q4 r, m* s& W% s+ {0 T
$ P- p0 a& [+ ^% V# F
书乡周刊:听到朋友们都叫你kimbo,这是你的英文名字吗?3 H, O6 m2 C' a
) v& s+ o" k6 S 胡德夫:这是一个“偷来”的名字,我小时候很敬仰我们部落村子里面一个叫kimbu的人,他带着我们小孩子玩,我常常在沙滩上看到他跳高、跳远,觉得他很厉害,晚上带着年轻人跳舞,我心想有一天我要像他这样。读大一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个英文名字,我问英语老师有没有读音和kimbu相似的名字,我也不敢取完全一样的名字,怕回去见到他会被他发觉,就取了kimbo。后来我的朋友们,家里人们都这么叫我了,他也夸我的名字好听,但我从来没告诉过他这个名字就是从他那里来的(笑)。' k n( ^" y" v& }& o* @9 o7 g4 C
5 F: E5 t7 [1 V* c4 P 书乡周刊:你的父亲是卑南族人,母亲是排湾族人,你是两个少数民族的后代,所以你出生时候的名字其实不是胡德夫吧,应该是少数民族的名字。
]& P. K0 K$ ^" a, ^% P: {& q* [
胡德夫:当然,我出生时候的名字是Ara,这个名字在我们部落的传说中是个很特别的人,他的眼睛不能直视别人,所以他是蒙着眼睛住在山上的,他是半神半人的。6 ^0 G8 a3 _+ \) T: r3 l
7 W; d; R; r0 [$ g- M5 ]. O% a
书乡周刊:所以你姓“胡”是与我们百家姓里的“胡”不一样的。* n4 M/ u7 ~# y! D, B" Q
' n: O) j/ D! D; h, a 胡德夫:不太一样。是我们少数民族为了便于管理,把我们迁到山下,进行户口登记的时候给我们的姓,我的叔叔在别的村庄登记的户口,就姓另外的姓,只有我们这一家人姓胡。我的家姓是Makakaruwan,意思是人丁众多。你去到我们部落里讲我们的姓,大家都会知道你是哪家的。台湾有14个少数民族。
2 ~+ _4 Q- C: d! E; U3 M# T9 r, y! w$ N7 `2 L2 e) Z/ ]3 B& y
书乡周刊:你的孩子们也都取了少数民族的名字吗?我知道泰江(胡德夫长子)长大以后想要一个自己民族的名字。
# I9 e; e3 O" N& J3 B9 W
4 ^7 x% c0 V+ V3 `8 Q 胡德夫:对,所以我后来给他取了一个叫Puliaiuyan,这是我外祖父的名字。(可以用长辈的名字给孩子取名?)可以的,我们的名字用来用去的,我的第二个孩子叫giliaw,是闪烁的意思,第三个孩子的名字Bikal用的是我祖父的兄弟的名字。
5 x% q0 l6 `: e7 K5 d! z) U4 K2 b- Q4 x/ E% T
书乡周刊:听说你现在又回到小时候的村庄,买了一块地,和亲人们生活在一起了。
3 l1 j) }$ S5 }3 L* D
! F( a1 w& v6 d! x% }, M 胡德夫:我现在就住在我们部落边上,靠近一座山,这座山相传是我们部落的圣山,那个地方用阿美族的语言翻译过来是“神仙住的地方”,我太太属狗,她喜欢狗,捡了很多流浪狗,我属虎,我喜欢猫,我也捡了许多猫,现在这片地有猫有狗,旁边有一片美丽的稻穗,好几排香蕉,房子前面有好大一棵玉兰花。我的名字Ara又是半人半神的。我这辈子一直在唱的《美丽岛》里的稻米、香蕉、玉兰花,如今全部排列在我面前,很像是命运给我颁的奖品,说你唱一辈子辛苦了。(大笑) f3 O9 G& w6 ~6 z$ J4 p% G
$ B/ p3 J; f( K9 E& z( V 余光中鼓励我们写民歌
+ v. q) ?( l( R) E: e
/ E B) O! s7 M7 S 书乡周刊:最近知名台湾诗人余光中去世了,他的诗《乡愁》家喻户晓。余光中曾经评价你说:胡德夫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深沉的大风箱,他的歌声里听得到“岁月与山河”,他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男人所走过的路”,他是这个浮躁年代一开口就能令你安静的人。你与余光中先生是怎么相识的?
- j) a7 d. z) z7 E( h: I% W: O. J S* A* I: P& x
胡德夫:他是我的老师,英文老师。当时我读外文系,修他的课,美国民谣和台湾新诗,这个对我影响很大。其实不只是我,那时候我和李双泽、杨弦我们三个朋友一起,余老师特别鼓励我们几个写歌,尤其是杨弦,他用余老师的《白玉苦瓜》这首诗写了一首歌,那时候我也尝试用诗来写歌,大家管我们三个叫“三君子”,其实我们是三个臭皮匠,都不是音乐专业的。
. ^: n) l& Q. U, n9 T: z7 G" l+ H- ]) w. V
因为余光中老师从美国回来嘛,知道很多美国的民谣,后来他听到我们的歌曲,就跟我们说,这个东西应该叫“new folk”(注:新式民歌)或者叫“创作民谣”。我记得那是1975年,杨弦的新歌发表会上,余老师相当于给我们正式“定调”了。/ ], P8 S- U* h( v2 R0 {# X9 b
8 m3 |5 b& \! o- {
书乡周刊:余光中先生诗歌中的哪些东西最打动你?. @7 d$ G* @8 Y4 n0 p, _
' V* Y; H/ D& T: c2 K! A: Y$ U 胡德夫:还是乡愁这个东西,其实我年轻时从台东“北漂”到台北,是远离家乡的,但那个乡愁是小的,余光中老师的乡愁写的是大的乡愁,那种与父母可能永远无法见面的乡愁和家乡的土地被割断。我们部落很多从大陆来的同胞成为我的姐夫、姨夫、姑父,他们常常在一起喝酒,告诉我他们的故乡是什么样的,稻米是什么样的,那个时候我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这种乡愁。直到余老师的诗出来以后,我在唱《乡愁四韵》的时候才慢慢能够体会那种感情。
- x! |" o8 t. e- g O: l- Y4 r4 d
2 z+ N) d# g, O( s! A" J 书乡周刊:你们会用余光中先生的诗歌作为歌词来演唱。
6 ?6 q3 ?3 I* ]6 `
; C8 [' Z$ \& C. I+ A1 q: L/ }$ g( B 胡德夫:是的,我看他的《传说》(注:齐豫演唱的一首歌曲,由余光中作词,李泰祥作曲)写了黄河、青海……“哭也听见,笑也听见”,那之后我会想说,我要不要也写一写这样的歌曲,于是我就写了《大武山蓝调》、《太平洋的风》,我也写一写我的乡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