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交响曲引发的家国之思 & R7 o8 i1 i, \$ c; b4 K7 P5 ?' ^1 L' S
在所有20世纪的音乐家中,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绝对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传奇人物,其中有一个原因很有趣,因为他在东西方意识形态对抗最为猛烈的时候,同时受到了双方阵营的喜爱——苏联称他是“国家最忠实的儿子”,西方国家则称他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相信也是这一点,吸引了英国当代作家朱利安-巴恩斯,于是才有了巴恩斯为这位伟大作曲家创作的长篇小说《时间的噪音》。5 n' e. z; Z1 m( `: Y3 q8 n
' ?+ M# Z# a" E" I1 z2 {8 K) D 当然,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能力是广受肯定的,《第七交响曲》是他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1941年9月,纳粹包围列宁格勒,列宁格勒军民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作战,肖斯塔科维奇也作为消防队员坚守一线。1942年,他创作的《C大调第七交响曲》让世界看到了苏联人民抗击法西斯的顽强斗志。此外他还为不少电影担任配乐工作,音乐风格较为平易。后来反法西斯同盟筹建联合国,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把老肖为苏联电影创作的主题歌《相逢之歌》重新填词,作为《联合国歌》的曲调使用。5 `' \- C2 @)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