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通道
* m4 P A6 @/ e, _! Q' |, Y8 C- p" ]8 o$ F A
在歌唱训练中,我们经常使用的是“U”通道。即后通道、全通道(用比喻来讲,就是在耳朵后边,裤线的后边)
, g" V$ y3 ^0 s8 ~+ v. @, h
, R4 N3 @& }- I7 E3 }5 O“U”通道的好处:(1)上下比较通畅。(2)声音容易进入头声。(3)气息跟头声下边容易连成一条线。3 T7 x3 j: N8 b) J
& ^1 A& s+ R4 I3 y3 o
金铁霖教授曾经将歌唱的通道比喻成高速公路。引用他的话说:如果路修不直,修不平。则汽车走不顺走不快。反之路不平,又窄又堵塞,好车也开不快,也很难到达目的地。
' \/ e7 Q3 p0 f9 l; k3 J
/ h, v1 e* y1 Z八、歌唱的共鸣4 n" }6 t3 `# K+ o3 d9 F# h
0 Y/ r; d0 k, H# p% R: F声带振出的声音叫做基音。基音在共鸣腔内产生的共振作用,称为共鸣。歌唱时的共鸣有以下几种:2 p& H1 d6 A' q5 ?
. D4 ~) c, G% t8 \7 @(一)口腔共鸣:口腔自然地打开,面带微笑,下额自然放下,上腭有上提的感觉。这种共鸣效果明亮、靠前,易于和头腔取得联系,并可减少喉咽部的负担,进而起到保护声带的作用。(点在硬腭前部)
6 e, O9 m3 Y( l `$ T
& Q. O- _! r: y: K% D7 _(二)头腔共鸣: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波在硬腭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移动一些,软腭也随之上抬,让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犹如打哈欠或打喷嚏的准备动作,使声波能沿着上腭骨传送到鼻咽腔、鼻腔和头腔各窦处。这种共鸣效果清脆、丰满。但要注意防止气息直接从鼻腔里送出,造成鼻音。(点在硬腭后部,即软腭小舌头上)
1 ~ M7 O2 a7 D
7 a4 t& j( z) O- A(三)胸腔共鸣:咽喉作半打哈欠状态,上胸稍有下榻的感觉,把声波在硬腭上的反射点移动到下牙背上,犹如把声音唱到胸部去一样。这种共鸣效果宽厚、结实。要注意防止声音故意下压,咽喉肌肉紧张,造成喉音。(点在下牙背上)5 o" N" Q% C1 d& U( [" B I% Z
% P: D; g; L3 F# C$ f
九、气息和位置的问题: d% i0 q; P* n' }
2 c; W! ?* E* F+ _' O(一)声音与气息支点分开,成反向走法。既位置越高,气息越深(点越下)。) @- E7 m ]2 Q- j' H5 [7 M
& u4 V1 s9 H: u0 Y
(二)声音在前,人在后(人重心在后,腰椎有力,后背不能发僵,肩膀向下向后,利于胸腔打开和人的扩展。)
7 G5 a! ^" L. g5 v" S/ L. L9 \: y, p) C! _8 @4 d
十、起音和音域
* @7 d7 w0 X. r+ U
5 z) u) k; b* ^4 f q(一)起音的要求:打开喉咙形成的“音管”至起音的动作必须是平滑的进行的+ J' k8 |5 F e2 ^) @ M$ X
9 O, i: x3 {- @! g. s# n注意:以开喉吸气为前提,嘴唇放松,以点带面(哼鸣的高位置),一发音就往里吸。
8 Z& E# i( l$ W+ N* G
1 D5 j- v" K$ p# q1 H! j; |(二)音域:为使三个声区都具有头生色彩,以均匀而统一的音域为歌唱的主线,用掩盖、变圆的声音是获得高位置声音所必不可少的主要条件。(在练习中,先用假声来体会高位置即哼鸣的感觉,然后在同一位置上加入真声的混合唱,或用单叫法练习体会。)( P0 Z. i' D9 U% u; o" R, N
/ D2 J6 t9 }' P总之,合唱发声训练最基本的要求:齐、准、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