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励更多中国作品向外传播
6 b" C9 S+ r) H4 l) p S$ B* y/ W
. c n( H0 N0 G( z “要鼓励更多中国音乐作品经中国音乐家向外传播,更要让音乐扎根于国家每寸土壤。”上周六,英国著名古典音乐评论人、专栏作家诺曼-莱布雷希特在思南读书会上与中国乐迷和读者分享了两本最新作品《古典音乐那些人》,《古典音乐那些事》,并聊了聊他眼中英国的音乐之路和中国音乐的发展潜力。/ |, }, r ]/ [
* H9 f* N* O5 O* B8 w4 K: W' e 当每个人都开始听歌,音乐文化就会自然滋生% B$ Q4 T2 b. ]0 G8 P
. j/ H( q# U8 C* X6 [
如今,国际舞台上频频出现中国音乐人的身影,诞生了如郎朗这样世界级的演奏家,越来越多乐团在世界各地音乐节上活跃演出。可以说,中国正在通往“音乐大国”的路上挺进,不过在诺曼-莱布雷希特眼中,相比于中国的人口基数,“音乐人口”的潜力更加惊人———“未来会有更多中国人开始听音乐,聊音乐”。" `1 N$ O2 k. E1 m' V# g1 T
% b! u+ N2 F( K$ ^5 s+ A0 f 与此同时,他并不鼓励社会和家长对孩子进行过度的“音乐施压”。尤其在新技术的时代,一个孩子听着卡通配乐摇摆,就是他验证最直接、最恰当的艺术启蒙,社交媒体上的一段视频、一首歌曲,只要能够激发音乐兴趣的就是好的艺术教育。1 G7 `& K+ u0 M# }
; Q ?) B0 `" T- O3 U' u 他同时指出,向世界传播中国音乐是成为“音乐强国”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站上国际舞台的中国音乐家无疑是最好的媒介———不是中国人演奏外国歌曲,也不是外国人表演中国歌曲,“越来越多中国作品经中国音乐家之手向外扩散,才是‘音乐强国’崛起最好的证明”。不过,由于东西方音乐文化之间明显的差异,向外输出的同时如何保留好各国音乐的民族性也是业内的热门话题。( n) @. c, T) W8 h; L
# A' G/ d$ f0 l, x8 u, y7 U; D, i
从考文特公园开始的英国歌剧繁荣之路 b; p9 }4 p) @- }( B4 U4 o
0 N' l. q1 s7 E1 d) G 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今人们印象中的“音乐大国”英国在1945年之前还没有成熟的歌剧院机制,在基础设施欠佳的情况下,公众对于音乐和文化发展也并不重视。直到1946年,《卡门》在皇家歌剧院第一次排演,此后英国歌剧和音乐市场开始了腾飞。1951年,三幕歌剧《沃采克》制作完成,1958年,歌剧《特洛伊人》成功编排,一个是业界公认难度极高的贝尔格作品,另一个则是柏辽兹鸿篇巨制的世界首演。不到十年间,英国的歌剧和音乐水准达到了世界领先地位,是什么推动了如此日新月异的发展?4 }6 x* n0 q/ W2 m. j7 N
8 d, T# J# S- [9 w2 q! \, m- r1 G
这背后的功臣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所创立的英格兰艺术委员会。当时,委员会秉承着“百花齐放”的概念走访英国各地,看到任何音乐、艺术团体都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不放过任何一个灵感和创意的火花。就这样当他们的脚步不再局限于大城市,眼光放宽到每个角落,全国的有才之士都开始崭露头角,投身到音乐事业中来,各式各样的艺术文化也应运而生。逐渐开始繁荣的歌剧院也反哺了大量歌手,出现了一批如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萨瑟兰的世界级明星,来自各地的歌手们随着歌剧院共同发展进步,造就了日后的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