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更贴近大众,但人工智能永远无法超越人 , R+ _" X; G7 a5 C+ }! B * _0 M& d" {& F+ A: V5 \. t 喜欢音乐的人很多,但要真正深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门槛并不低。未来,科技在创造音乐的同时,能够帮助更多普通人走进音乐活动。陈强斌举例,现在全世界各地的音乐发烧友只要花上100多美元,就能在特定的终端收看柏林数字音乐厅一整年的演出直播。声音的数字传播,是现代科技送给所有人的礼物。 $ n3 v* x! u. I/ v: w3 I" _& U9 k/ {* s" v0 r' t: x5 n* q' t2 U
在大会开幕音乐会《声立方2.0》中,有一首演出曲目名为《电波协奏曲》。台上没有乐手,取而代之的是四位无线电操作员,他们配合场外架设的天线进行短波无线电通联,并将调解后的通联信号和无线电信号通过流媒体服务器实时编码并上传至互联网。而场内观众可以通过手机访问特定网页,用手机选择声部,配合场内的扬声器完成沉浸式声音体验。亲身参与一场高雅音乐会,不再是幻想。 X& @: ^% ^6 U& J& V7 A5 f
- k2 |$ N" N. z. } ~" p8 R
对于“音乐艺术领域将被人工智能彻底占领”的担忧,陈强斌的回答是“不会”。在他看来,在音乐艺术领域,人工智能永远无法超越人。尤其,音乐艺术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艺术家的创造性和个性是无法模仿的。虽然机器人在音乐演奏上可以做到毫无瑕疵,但他们缺少情感的表现力,而这恰恰是艺术中最动人的部分。 ; w0 T( ~0 ]6 ~$ |9 a5 A# H: t7 ^0 p; X$ J# J# i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催生了电子音乐的诞生,音乐人才的培养方式也被改写了。正因为此,上音音工系于2003年应运而生。陈强斌说,现在该系共有“音乐设计与制作”“音乐科技与艺术”两个专业,每届招收30名学生。前者偏向作曲、编曲,后者专攻录音、音乐信息处理等。在音工系中,学生们不但要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习编程、软件制作等。% n; B& k. h& l, a; ?2 l o, P* L
+ l' _: j* |( a" F G+ h& R 上音音工系副教授房大磊提到,音工系最大的特点是“上课内容经常变”,有时候今天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处理软件,第二天的课件就要改。在他看来,电子音乐的兴起改变了音乐院校培养音乐专才的目标,现在学校更鼓励每个学生具备不同的个性和优势,同时学会音乐信息处理、软硬件开发等计算机技能,以此合作完成一些兼具音乐性和科技性的交互性音乐作品。这就要求整个团队有更宽泛的音乐构思、更前沿的科技艺术知识。其实,这也是眼下音乐人才培养的方向。8 e, s$ H! X2 Y# ~: \& L2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