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奥音乐的文化自信
0 M- y( X" V5 H$ ]. y& k5 j1 F8 J9 g# F' h! v" L
10月24、25日,在新锐指挥安德里斯-尼尔森斯的率领下,维也纳爱乐再度献演东艺。此次,乐团的演奏曲目,复刻了175年前维也纳爱乐第一场音乐会的曲目贝多芬《A大调第七交响曲》和《莱奥诺拉序曲第三号》。此外,还有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理查-斯特劳斯《英雄的生涯》和贝多芬的《F大调第八交响曲》。
' ]3 S* @9 P, l, }: O9 a
' ~* l5 P8 m- \, P; P o. t# N 正如此次的演出曲目所示,维也纳爱乐至今仍以演奏德奥音乐作品为重;相应地,人们也视维也纳爱乐为诠释德奥音乐的“正宗”。$ @5 A8 h h0 ^5 f2 Z4 t/ h
( o7 x+ ^0 Q% p% I( t1 Z# p
在西方音乐史上,众多“说德语”的一流作曲家留下英名,作品至今盛演不衰。自巴赫和亨德尔始,德奥族系成为音乐艺术的公认引领者,光辉的名字似接力棒般代际传递: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布鲁克纳、勃拉姆斯、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勋伯格、韦伯恩、贝尔格……这些名字贯通三个世纪,在漫长的岁月里维系着德奥在音乐世界中的领先地位,由此形成了音乐史上蔚为大观的“德奥现象”。6 |+ y. Y, f: b, [$ R
- Y, x0 E5 {' _' T( n1 c1 V, ^1 Z
在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看来,“德奥音乐”给人的感受确乎不同于意大利、法兰西或俄罗斯的音乐。它讲求深刻、透彻、复杂、内在,明显不同于意大利式的歌唱、法兰西音乐的色彩和俄罗斯人拿手的长线条抒情。杨燕迪认为,德奥音乐的“诗哲性”是它自身卓越性的秘密基因:“德意志民族近世三百年以来盛产音乐、哲学、诗歌,在这三个最具抽象性和精神性的人文领域中令世人瞩目,并藉此成为众人皆知的‘音乐民族’和‘诗哲民族’。”
9 b9 Q2 B- R/ N2 X' y7 N
8 g: I) ]2 V9 g3 q 维也纳爱乐植根于“音乐之都”深厚的音乐土壤,天然地流淌着德奥音乐的血脉,因而,在诠释德奥音乐时,往往呈现出令人赞叹的深刻、精准和自如、酣畅。以贝多芬为例,与世界其他一流乐团不同,维也纳爱乐强调的是贝多芬作品中深刻的思想性和浓郁的人性化特征,而非激烈的矛盾性和斗争性,因而给听众带来非同一般的听觉享受。
! W1 \* P; f- Q& ^
) _6 N. l5 _$ A! Q$ f& X4 _ “很少有人会将‘创新’‘改革’这类字眼和维也纳爱乐联系在一起。”韩斌说。维也纳爱乐并不保守,也常常演奏其他国家作曲家的作品;但它始终牢牢扎根传统,稳步前进,随时随地彰显出“正宗”“大家”的自信和从容。而唯有如此,丝绒般的“维也纳之声”才能代代传扬,让越来越多的世人得以品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