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代代保留$ J+ H0 T* r+ w g y" K2 d2 t
: ?( T$ S4 Z- p9 S5 h8 d) W! U A
作为享有世界级声誉的老牌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有着175年的悠久历史。
4 f, M/ @ W7 S/ T5 s. G: n3 i4 z/ v" ^6 F+ t' R! C8 o
维也纳作为哈布斯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早在马克西米连一世的时代就创立了宫廷乐团。但直到1833年,佛朗茨-拉赫纳才创立了最早的“艺术家协会”,应当时维也纳市民的要求举行一些有预约性质的音乐会。此后,因歌剧《温莎的风流女人》而风靡一时的作曲家奥托-尼古拉,创建了真正意义上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并在1842年3月28日举行了首场音乐会。
1 \: J o* c4 X# g8 F$ x/ ~4 g0 A! `( {. B. i0 w# _3 ]
维也纳爱乐乐团脱胎于宫廷乐团,但此后一直在职业化、现代化的路途上锐意前行,至今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标杆性乐团。它不仅长期保持着超高的音乐水准,还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机制来保障乐团的发展。
! Z, \4 `; J) B% j6 d* c
& R( a$ o( M( v n 不设常任指挥是维也纳爱乐独一无二的传统。最初,由乐手投票产生乐团指挥,任期为一年,但是1933年之前,常常有常任指挥离开维也纳到处巡演,而观众也想听到更多指挥家的演绎,于是乐团就放弃了常任指挥制度。乐团可以和全世界顶尖的指挥家双向选择,“和很多指挥家恋爱,但不和一位指挥家结婚”。在维也纳爱乐的历史上,李希特、马勒、莫特尔、沙尔克、穆克、尼基什、理查-斯特劳斯、阿多巴、索尔蒂、小泽征尔等名字,都闪耀一时,亦留下了各自鲜明的艺术烙印。
& Q! n7 g0 [. Y) J$ g9 a+ O' |
& U+ [& I/ ~6 R 与选择指挥上的国际化截然不同,维也纳爱乐乐手的组成相当本土化。乐队成员大都是奥地利人,外籍人士基本上也在奥地利学习过。乐手中甚至有很多父子、父女,甚至双胞胎、一家三代,体现了家族式的传承。当然,乐团并不因乐手“家族化”而降低门槛。维也纳爱乐的乐手选拔与考核机制非常严格,一旦出现空缺,就公开进行招募,被选中者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有两年的实习期,实习期结束后可以参加维也纳爱乐的一些活动,3年后才可以申请成为维也纳爱乐的成员。' j+ s% b/ r! I/ \% D0 S+ i+ p
, i# x* d7 J4 D) p1 p+ { 在维也纳,音乐教育与音乐实践紧密联系,形成了良性循环。卞祖善的一位好友,毕业于维也纳音乐学院,曾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第二提琴首席,后回到维也纳音乐学院担任乐队课程的教授。卞祖善说,有许多人像他一样,从维也纳音乐学院毕业进入维也纳爱乐后,在多年的演出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回到学校执教,将优良的传统传授给下一代。
/ u! E+ p$ d u8 z, g# V8 w9 B- R X+ O- g" ^, ~
正如指挥家瓦尔特曾说:“当时建团的乐手都已离去,现在的乐手是新的一批人。但维也纳爱乐仍是维也纳爱乐,全因这份传统一代代保留了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