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交响 魅力初现; N$ i: X: V( S1 e# X% v0 W
7 I1 V- q( ]5 }5 O( Q8 \ 如今,中国的交响乐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同时,交响乐民族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根植民族音乐、挖掘民族特色,成为交响乐走上“中国创造”之路的关键。近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设立创作实践基地,进一步挖掘内蒙古优秀民间音乐,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交响乐艺术精品,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f8 w5 p1 Z, I$ P. J+ b/ h9 g' B4 }* G
长期机制推动民族音乐创作, I+ m! o2 ]; |" d$ }
k# t: Y- d1 F) v) ^$ x 近些年,随着交响乐在国内的迅猛发展,“交响乐民族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多数人对于“交响乐民族化”的认识并不全面。“很多人认为国人写出来的作品本身就是民族音乐,不存在民族化的问题。”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说,“其实不然。我们经常听到的有些作品只是采用了民间音乐主题,随意简单地加以重复或变奏。它们只是单纯地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用民族乐器演奏,与民族化相去甚远。”
) H0 y( H1 b. f; x" A1 w
4 G, [# b$ _, e4 M" Q 谈及中国交响乐民族化的现状,阿拉善蒙古族作曲家色-恩克巴雅尔也表示,“近些年,中国交响乐作曲家太过浮躁。为了快节奏地生产出民族化交响乐作品,作曲家分赴各地开启采风活动,但大部分只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和表面。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化交响乐作品十分匮乏。”3 t5 N, e) j" ]1 K
% z2 q/ A+ q; V0 L3 S
此次在阿拉善建立创作实践基地,希望形成艺术家们长期采风机制,培养推动当地民族音乐创作力量,把大漠风情、金色胡杨、居延文化、骆驼文化等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符号搬上交响乐的舞台,创作出富有蒙古族民族风情特点、深厚人文情结的当代交响乐作品。
7 H: A/ S# P: f
2 ^- m2 n) M/ K4 b( u1 k 此前,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还在重庆、云南、福建等地举行了十余次创作采风,在我国的西南地域、东南地域建立了六个创作基地。随着各地创作实践基地的相继成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创作人才。由国内外老、中、青三代作曲家组成的创作团队,不断深入民族土壤,不断挖掘民族音乐素材,创作出一批中国交响乐原创作品,有些已经登上国际舞台,向世人展示中国交响乐的魅力。在云南采风之后创作出来的《哈尼交响》系列中,由指挥家邵恩创作的《哈尼印象》在雅典音乐厅上演后获得国际友人的称赞。印度作曲家维杰几度随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赴民间采风,创作的大型交响乐合唱作品《长安门》将于近日首演。& y8 k* Y! M" s5 E$ T
! i% p% T& m3 C5 H" D 其实,交响乐民族化包含的内容很多。除作曲本身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作曲家创作上的深化,写出具有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的音乐。7 I S+ U- f+ \% M: G3 U
/ f5 t) n9 a" ~ 关峡谈道,“在掌握音乐元素的基础上,需要将先进的技法与民族审美、表达方式相结合。民族交响乐的创作是一个需要有生活体验、有技术而又艰辛的复杂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