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先生花了两天时间,赶作此曲” 4 X; E. |6 f$ Q' x3 A' j: ^- W' Z" \2 u9 ?; S
不知什么原因,复旦校歌在历年复旦校刊上刊出时,几乎不署作者名字。久而久之,作曲者是谁,倒成了疑问。徐蔚南在介绍刘大白创作校歌的同时,又写道:“……曲谱亦已去请萧友梅先生填制,不久就可到了。”这个说法,虽无下文,却导致后人一度以为,萧友梅是复旦校歌作曲者。 " q! X% X! I1 ?- I+ s& q7 ^ " E0 b' B) B4 g9 F, R2 d/ T 萧友梅是中国现代音乐先驱,但他于1920年春留学归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校任教;直到1927年8月,因不满北洋政府取消音乐专业,他才被迫离京南下。抵沪前,萧友梅从未与复旦有过交集。他最早与复旦沾边,始于1928年——这年10月,萧友梅访问了复旦大学。(黄旭东、汪朴《萧友梅编年记事稿》)从萧友梅个人经历来看,在当年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的情况下,长期身处异地、又与复旦素无往来,他为复旦校歌谱曲的可能性不大。 $ ], a" g* G% U: }, K1 |+ C) v4 U1 D* i+ i9 M4 G( o
复旦校歌作曲者究竟是谁?作为当年学生,陈于德明确指出是丰子恺:“丰先生花了两天时间,赶作此曲。校庆时,我们唱了这首歌。”(《复旦经纬》)当年复旦校庆日为每年9月14日,据此,我们可以推定,复旦校歌谱曲完成,当在1926年2月至9月校庆前。这个时段的推定,对于确认作曲者具有重要价值——其时,丰子恺正好寓居江湾。6 b+ h) y- B9 J# w- W% b
2 N( E6 C2 g4 i 与萧友梅不同,丰子恺与复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与刘大白早有交集:刘大白于1918年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丰子恺也曾入读该校,据同为学生的曹聚仁回忆,丰子恺与刘大白等人同属“呼吸相通的文化集团”。(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后四金刚》)1924年2月,刘大白由杭来沪,任复旦中文系教授,住江湾复旦校舍;1925年初,丰子恺与匡互生、夏丏尊、刘薰宇等离开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到上海创办立达中学(后改名为立达学园)。同年夏天,立达在江湾筹建新校舍,丰子恺迁居江湾镇,先后在同安里、安乐里和永义里(寓名“缘缘堂”)居住,时间长达七年。9月,刘大白兼任复旦心理学院附属实验中学(简称“实中”)主任;1926年1月,丰子恺到实中兼课。 ! T. m3 F5 M+ R8 a4 E- {- q3 E9 Y, n q' v5 J/ c
当年,实中与大学部同在复旦校园(今邯郸路校园西部)内,实中校舍位于简公堂北侧(今复旦300号蔡冠深人文馆所在地),为三层楼建筑,底楼为办公室,二楼为学生宿舍,三楼为教师宿舍。据一位台湾复旦老校友回忆,“徐蔚南、王世颖、杨哲明诸师均住三楼”(刘振《翔殷路上杂忆》)。而徐蔚南自己则说,“刘先生(指刘大白——引者注)和我在复旦同事的时候,我的房间正在他的房间的后面。我自己的房间,除了写作外,不大住的,老是在刘先生的房间里厮混。”(徐蔚南《〈白屋文话〉序》)由此看来,刘大白住过实中校舍三楼。丰子恺到实中兼课后不久,刘大白即写成了校歌歌词。作为复旦同事,丰子恺为其谱曲,时空契合。
, @1 ]5 }! N. Z3 J. _. \& F 其实,丰子恺极有音乐天赋,会演奏钢琴、小提琴。1922年,他在春晖中学任教期间,就在贝多芬钢琴曲欣赏会上,亲自演奏了《月光》;他还为母校崇德县立三小校歌和春晖校歌《游子吟》谱过曲。遗憾的是,他的音乐作品大都没有流传下来。诞生于江湾的复旦校歌,也许是丰子恺唯一传世的音乐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