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声飞出老达保
0 f, @8 S: p7 L
1 Y( s, `6 U* u! c# X { 在美丽的彩云之南、澜沧江西岸,有一个充满诗意、歌声回荡的地方,她一直很骄傲,骄傲这片土地诗意地栖居在婀娜多姿的彩云间;她一直很自豪,自豪这片土地有风光秀美、奇崛妖娆的山川,她依偎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边,她是拉祜族同胞的故乡,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澜沧。( Y# i, s/ s$ O. D3 A
9 ~' ]' X. l7 i 美丽澜沧,拉祜之根。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这里生活着拉祜、哈尼、布朗、景颇、彝、傣、佤、回八个世居少数民族。这里的拉祜族人口占中国拉祜族人口的二分之一、世界的三分之一。如今,世界各地的拉祜族都认同澜沧县是拉祜祖先——扎迪和娜迪的诞生地,是拉祜族同宗同祖同文化的发源地。) J% R. F2 i: H# n7 D
; E" G/ O5 B$ J+ O/ f8 H L L 如果说澜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活标本”,那么,拉祜族就是放歌澜沧边的百灵鸟。走进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拉祜族村寨,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的保护传承基地,是《快乐拉祜》唱响的地方。在拉祜人心里,自然万物皆有灵,山水树木都是歌。他们的歌声犹如意境深邃的赞美诗,或怀念先人,或歌颂生活;或悠扬绵长,或欢快激昂。拉祜人放歌生活歌唱幸福、与大自然亲密无间和谐共处,带给你纵横天地、酣畅淋漓的感动。
3 y8 h4 o# x' ~2 @5 K9 z: g6 _4 Y, W) b* h, l! [
老达保依山傍水,至今依然保存着传统的栏杆式建筑,廊棚逶迤,美人蕉优雅伫立。村口的石板路两旁,身穿盛装的男女老少排成长龙,他们挎着吉他载歌载舞,拉祜人的热情淳朴,如味醇香甜的米酒,沁人心田,令人回味。
' X2 N5 p s! @. z1 G9 A+ ~% V
! b# Z9 A+ J/ \1 c “牡帕密帕”在拉祜语中,是造天造地的意思。《牡帕密帕》是拉祜族的创世史诗、百科全书和说唱音乐的代表作。它点燃拉祜人的信仰之光,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 O* E7 M: D, x7 x }7 H' y' [% E: @8 V* O# D* r; Y3 }
岁月流淌,沧桑巨变。一些传统文化在不经意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总有那么一些人将它们视为“根脉”瑰宝,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孜孜不倦地传承下去。在时光的河流里,让这些瑰宝慢慢浮现出来,向世人展示,唤起难忘的记忆,传承民族的根脉,回归生命的本质。七十四岁的李扎倮正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是在整个澜沧县为数不多的、能够完整演唱《牡帕密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5 G% C1 C9 d( t' ~ e$ D- J+ W5 W6 j! k7 L( W/ X! O I9 @; O- R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创造了新的拼音文字。随着时代的变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牡帕密帕》濒临失传。民间老艺人相继去世,能够完整说唱《牡帕密帕》的大都在六十岁以上,且人数少之又少。
' i' P! n4 H. h, g. ^' A& _
- U, U3 ?5 s7 K0 ` 生存在莽莽群山、澜沧江边的拉祜人,从内心为拉祜族的祖辈先人、为自然恩赐发出赞叹。《牡帕密帕》是拉祜族的一部伟大天书,一幅历史画卷,更是一首吟唱在世代拉祜人心底的生命之歌。李扎倮说:“从小就喜欢我们拉祜族的《牡帕密帕》,我和哥哥李扎戈跟随村里的老艺人学了十多年,才能完整地演绎《牡帕密帕》。我们兄弟二人的演唱风格为大调式。一般为一人演唱,或一人演唱多人随唱,或一人演唱多人轮唱。”李扎戈、李扎倮兄弟是当地著名的芦笙艺人,掌握一百多套芦笙舞。不但继承了传统芦笙舞的跳法,而且还大胆创新,跳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被拉祜族人亲切地称为“芦笙王子兄弟。”
) r) P2 a4 ] S9 x# z+ c; Y2 O3 y }2 l6 _4 |' a
当我问能否演唱一小段《牡帕密帕》时,李扎倮欣然同意。他整理了一下衣衫,开口吟唱,一拉开嗓门就知道他似乎为歌唱而生。那歌声洪亮清澈,时而悠远,时而很近,低音浑厚,高音嘹亮。他用声变化非常巧妙,音色刚柔把握自然。聆听着他对自然、对家园的吟唱,我知道这是拉祜人发自内心深处的倾诉与怀感。/ c1 U" G: h b' p3 V+ K! V$ P
3 w' Z! ^& t; Q6 W9 X: j
老达保的魂,是拉祜人的歌。寨子里的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脚踏泥土,手拿锄头,却天生能歌善舞。拉祜人有句俗话:“会说话的人就会唱歌,会走路的人就会跳舞。”他们擅长芦笙舞、摆舞、无伴奏多声部合唱。寨子里的村民百分之八十都会弹奏吉他,老达保的歌声之所以唱响神州、飞出国门,皆因吉他。! L" Y ]2 }1 ~) u
) I ~/ H: l+ z. C2 t! J( {; q 说到吉他,我脑海里很快跳出一个“用一把吉他改变老达保历史的人”。他名叫李石开,站在我面前的他,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我属兔,一九六三年生,今年五十四岁了。”说话间,他黝黑的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就是这个普普通通的拉祜族汉子,将最早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到达鼎盛、之后风靡世界的乐器吉他,带入了中国西南边陲一个名叫老达保的拉祜村寨。在这样一个边远偏僻闭塞的地方,看似根本不可能出现吉他的拉祜山寨,居然有一百多户人家,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有人会弹吉他。我不禁想起澜沧县博物馆拉祜族馆员熊登奎,她说过这样一句话:“拉祜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善于将看到听到知道的东西吸收融合,成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6 L t/ f' a \$ E0 k* v+ @7 `. `
+ W1 z" H2 K& q4 a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这个中国古老少数民族之一的拉祜族人,也想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年轻时的李石开,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有人在弹吉他,他非常好奇,顿时被吉他“像流水声”一样圆润饱满、细腻美妙的声音迷住了。他向老师请教学习了一个月,便和妻子商量卖掉家里一头猪,进城买了一把吉他,摸摸口袋,只剩下六块钱……“那时候生活困难,日子过得很清贫,但只要能弹吉他能唱歌,比我能吃上肉还开心。”正是这次偶然的机会,竟让这位土生土长的拉祜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吉他传播人”。老达保人也用一把吉他改写了村寨的历史。吉他相伴他们的生活,流淌出依稀弥漫的神秘旋音,书写着拉祜人新时代的传奇故事。' }% a$ i, l$ L- n, l4 I! v
4 d" [- ~0 `; C# I+ Y1 h! N t
依偎在大山深处的老达保,寂静安宁。一阵优美的吉他声,将静默中沉睡的村寨唤醒,为山里的拉祜人家送来了最快乐的时光。李石开这个十二岁就会吹芦笙、十五岁学会吟唱《牡帕密帕》的年轻人,背着一把吉他,回到老达保,立刻吸引了乡亲们,在家乡引起不小的轰动。不久,寨子里就有了八把吉他,村民们跟着李石开学弹唱,妻子也迷上了这洋玩意儿,苦学一年,终于学会了弹吉他。李石开的大女儿李娜倮及两个儿子都学会了弹吉他,个个都是高手,还经常到全国各地演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