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曲家走近中国,带来全新创意
, i7 ?) V1 S( a. Q( @7 A
, N/ B' u+ U% D6 J7 h0 e 来自以色列的纳达夫-希默尔从江南丝竹《欢乐歌》中寻找灵感,来自澳大利亚的伊莱-铂赛克对豫剧《花木兰》展开探索,来自罗马尼亚的塞巴斯蒂安-安德罗内将中国民歌《兰花花》曲调融入作品……上海音乐学院“听见中国”项目进行到第三年,迎来8位来自六个不同国家的青年作曲家。他们根据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编创的交响作品昨天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由上海爱乐乐团上演,熟悉又陌生的风格、传统而新奇的表达赢得观众掌声。“听见中国”艺术总监叶国辉说:“当中国风格遇到西方传统,文化的互动带来全新的创意。”* Y. \2 r. P% b3 y7 k0 ~
- ~- F' {- X2 [( ~! u/ b8 ` 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中找灵感
9 ~( I: e( I6 m3 N
$ {5 B2 B3 v6 x; Z 对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作曲家来说,“听见中国”是一次充满挑战的命题作文,每个参与者要依据指定的中国传统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来自罗马尼亚的塞巴斯蒂安被分派的素材是陕北民歌《兰花花》。初次听到这首民歌时,塞巴斯蒂安就觉得这是一次挑战,他潜心做功课,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我研读了许多论文,看了不同版本的表演视频。渐渐地,发现这首民歌的音乐结构在西方许多古老民歌中很常见。而兰花花这个角色,对我来说不是普通的中国姑娘,而像我的一个老朋友,发生在她身上的悲剧在世界每个地方都曾发生。极度的痛苦让人绝望,但恰恰意味着一种重生。”" X) n" U- m, \6 _( _. v9 s" y
0 G' d' C/ K" h( {6 Z" E 澳大利亚青年作曲家伊莱对豫剧《花木兰》的探索,同样从音乐背后的故事和人物入手。伊莱曾看过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但他在豫剧中认识另一个“更中国”的花木兰。“我先试着从中普通话境中去了解这个故事,通过自己的方式重新讲述这个故事。我对《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进行了近乎狂热的探索,这首咏叹调变成我的音乐框架,各个音乐片段相互分离、相互叠加构成高潮。我尝试着表现花木兰的温柔、谦卑和英勇,也通过她的眼睛去描绘军旅生活。”
% f. p- Y. E+ _% P, W5 A" O
7 s+ ]0 `7 I% E 不仅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中寻找灵感,作曲家们还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到二胡、竹笛、笙等中国传统乐器。俄罗斯青年作曲家德米特里-博罗戴夫是位专业吉他手,这一次,他的作品为琵琶和管弦乐队所作。德米特里发现,琵琶和吉他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演奏时手都直接接触琴弦,有种相似的亲和感。来到中国之前,他事先与琵琶演奏者进行视频通话,了解琵琶的特性,以便更好地通过这件乐器进行表达。4 E$ d# Y, k7 j
0 H9 _1 e: j- m+ d0 W
成多元创作实践的国际化平台) O6 c2 I* t7 E s" L
' g$ l: V! `# ^0 {* M4 O 过去几天,在排练交流之外,8位作曲家还走进上海昆剧团,穿上昆曲服饰,跟演员学习昆曲。结束后,塞巴斯蒂安舍不得卸妆,就这么顶着昆剧脸谱走到大街上,引得不少路人回头。9 s1 A9 K# }3 u2 l
, l1 c* B$ D& V+ g D$ k3 O 喜欢戴帽子的以色列青年作曲家纳达夫说:“一个创作者总有不同的帽子,这些帽子象征着不同的身份标签,每个标签都在影响他的创作。我来自以色列,是个犹太人,曾在美国学习,这些都是我的身份标签。如今,我有了一个新的标签,那就是中国,它已融入我的血液之中。”5 f u9 Z, _8 P" ^4 ` R' f2 q
/ [* d1 H6 H( k0 H. Q 如果对外国作曲家来说,“听见中国”项目是全新的旅程,那对于中国作曲家来说,这就是一次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认识。青年作曲家居文沛的原创水墨音韵《九天玄鸟》,灵感来自《山海经》。她说:“8位不同作曲家的创作,让我看到一个奇幻而迷人的中国。来自不同国家的作曲家们好像从很遥远的地方慢慢走近中国,对我来说,《九天玄鸟》则是一次超越时空的探索。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种共通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 H( d! f. @! F* W4 B& x
& Y: E% E! Y7 O0 i, |: W: Q, v 在艺术总监叶国辉看来,这些年轻人的作品常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他说:“‘听见中国’是个走近中国传统文化并进行多元创作实践的国际化平台,希望通过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音乐家的加入,产生新的思考和创意,推动文化的交融与传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