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271|回复: 3

[词曲转载] 传统文化,怎样让年轻人“玩”起来

[复制链接]

2792

积分

3

听众

1466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2792
hatxw171 发表于 2018-1-6 22: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统文化,怎样让年轻人“玩”起来( n8 }! ?& |- m4 ~6 J8 Z1 C- u7 h
9 O9 l- e5 r0 ^! D, H4 K. R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有些在今天依然活得很好,而有些却面临濒危。& G+ W& t+ V* |" C/ r8 z! {) e
5 D# ]7 c* w- x" n
  我们以几个传统文化的项目为案例,试图探讨在现代社会中,有没有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保持传统的精髓,又能击中年轻人的心扉。& G5 o8 B6 j, z+ W

/ v! ^, V. P+ z: x& I  其中,是否有一些规律可循?还有一些经验可借鉴?3 O2 F  J( P) M+ t9 c/ \

, b- J6 |- _  G1 J  \  少年只能眼巴巴望着5 o6 O5 n- e6 C- j+ j! K6 w# R7 e0 W
/ M! ?. T* e5 u
  城隍庙九曲桥畔湖心亭,二楼茶室轻掩窗扉,隔绝了闹市的熙熙攘攘。0 g" J# T6 j5 o

) {$ j  J, Z" f: V  如果每周一下午2点去喝茶,或许能看到一群中老年,正在演奏江南丝竹。在两个圆桌、三个长桌、几十把红木椅子、两盏高悬的大红灯笼中,演奏开始。' C5 y# `/ A) ]% v

! h8 d/ y+ e7 B, D; W  毛国兴是这个江南丝竹乐队的负责人,他每次一早到茶室,把存放在一楼的乐器一一摆上圆桌:二胡、扬琴、长笛、琵琶……末了,泡上一壶茶。乐队里每人都有一只印着自己头像的瓷杯。茶水“扑腾扑腾”烧开,毛国兴给每个人的杯子倒上水时,脚步声渐响,乐队的其他人陆陆续续来了。. w" L8 h9 Z- s

$ {+ w; H" C" ^: p( H  与湖心亭这座百年建筑同岁的,大概就是江南丝竹声。1 V' b1 x" ~; Z
8 F" Q: |/ J  Q# [1 e" }2 ~: c5 i( \
  据说湖心亭初建时,负责人就喜欢听江南丝竹,免费邀请江南丝竹乐队来这里演奏、排练。渐渐,演奏的小茶室固定下来。岁月飞逝,负责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江南丝竹乐队成了“定亭之宝”,穿过光阴,依稀仍是旧时模样。
7 }4 g! ~$ }4 L$ a* e7 E' i$ H7 \9 T; Q3 m6 `
  有一位吹笛子的老先生6岁就来了;还有人20岁时坐在茶楼里学艺,看着老前辈们演奏。那时候,老前辈们的规矩非常严格,技艺不精不能演、带着谱子不能演。也有跃跃欲试的少年想一起合奏,最后被赶了下去,只能眼巴巴望着。& X: Z6 B; [; O; E. x9 r; C

5 J- E/ G0 K7 F) n  巧的是,现在演奏时,也有3个眼巴巴望着的小学生,其中一个刚考出笛子9级。他们跟着老师来湖心亭欣赏纯正的江南丝竹。
" U1 j8 U% T9 B+ X( w; p/ u* c) x2 f9 E& X9 O* ~1 x
  一丝笛声划破空气,茶室被瞬间点亮。有人摇头晃脑;有人用脚打拍。第一曲是定调曲。一曲完毕,大家意见颇多,刚放下手里的乐器,就开始互相“争吵”:“你的笛子声音起太低”、“你的扬琴怎么没跟上节奏”、“你的唢呐还要吹慢一点”……
( U9 ?3 c+ I7 C+ j7 ?  v) X( M2 j( [
  之后又合奏了“四合如意”。二胡加了勾音,琵琶加了“花头”,气氛热烈。据说这是以前新娘子出嫁上花轿时演奏的。
. I$ o. \* b( S6 D% U  e, y* G  h, O: R) T+ z. l
  江南丝竹乐队一个下午演奏4小时,乐友们轮流合奏。茶室当然少不了游客围观:上高二的男孩子站在最前排; 老外在旁一顿猛拍;一位澳大利亚的女孩子说,自己从没见过这些乐器,很好奇,录了视频准备发在网上。4 i4 ^& f( ~. _( G2 \8 d

: ]0 G9 T# G3 _- X1 i) |3 i  一切看似如旧,一切又物是人非。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92

积分

3

听众

1466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2792
 楼主| hatxw171 发表于 2018-1-6 22: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懂我,我懂你,方成知音$ E- c) O5 ~, a  Q3 Y! ?2 q

- t3 y( u7 F/ y$ w- g  李亚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她的一篇论文就是研究非遗项目江南丝竹的。
; d) R2 [0 Q" a4 Z& l. K9 X
$ v+ B) e2 ~8 a2 i0 k6 k  有个问题始终让她困惑不解:上海老人们演奏的江南丝竹味道“纯正”,与当下年轻人的演奏听上去不同。但究竟不同在哪儿?或者说,我们在传承过程中,究竟丢失了什么?
4 c; d& k' {% y' @/ S  ?( Y3 `8 X- h/ l" O- _  y1 g( N
  老人们自己也说不上来,每次只能含糊地表达:“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年轻人和我们没法合奏。”
, {; l4 H; f# L0 }& E' N1 `4 S
8 q# G4 a: F+ _; o" f2 _  直到李亚认真把他们的每一次演奏进行“扒谱”,也就是用乐谱写出来,困惑终于解开。' a/ ]1 h4 N& f# D/ E! T# G

  c1 q0 M4 u1 F. ]1 o  原来,老人们用江南丝竹合奏时,每一次都有强烈的“即兴发挥”。同一首曲子,扬琴在这段忽然玩得花哨,其他乐器立即配合,变得简单来衬托。笛子在那段即兴花吹,其他乐器又立即相应改变。
; o: s! A1 @/ }( j5 q; t1 Q
) y7 _1 s! T' E. _$ U& e  p  从乐谱上看,同一首曲,只要撤换一名合奏者,谱子就呈现微小变化。同一个人,今天心情爽朗,此段这般处理,明天心绪烦忧,忽然又那样处理。队友们既有自我表达,又需配合他人。江南丝竹中,每一个人都是中心,每一个人又都不是中心。你的表达与我的表达是否合得来?灵活多变,考验新来者的默契。' _- l5 g' Z  E0 k; G6 P, X
" n/ W% v1 ^) z& h5 E& |
  这是真正的以乐会友,合则来,不合则去。在声声丝竹中,寻寻觅觅,你懂我,我懂你,方成知音——中国传统文化之妙,在此尽显。
! n+ Q6 \" K- u1 q6 y7 x0 b0 B# J% E' v' D/ b, X4 Y, W, R
  而现在年轻人学乐器,遵循的教导方法一切都按乐谱来,一个人看着乐谱演奏,讲究标准化、规范化。或许复杂技巧不在话下,但演奏的思维已成定式:跟着乐谱走。即便技术娴熟,私下里能“即兴演奏”,但能否加入“即兴合奏”,与他人相得益彰,那又另当别论。3 B, N2 V5 O! ?- P/ b

: J) M' R! U6 ^2 g3 \: F  在湖心亭,偶有科班出身的年轻音乐人跃跃欲试,往往一上来,方寸大乱。也有新来者合奏时只突出自己,被乐友们渐渐“挤”走。4 U  \9 C! v5 e2 c0 f0 _4 X
5 T4 M+ W" c$ i9 |3 C8 M2 y
  江南丝竹传承的难点在于,它的演奏思维与现代音乐教育体系格格不入。
  ]3 D$ G$ e0 _) N. q. \# `; Y+ \  t$ L
  那么,江南丝竹的“非遗”核心究竟是什么?是乐器吗?是曲子吗?还是这种独特的合奏方式?在当下,二胡、扬琴、琵琶这些乐器本就没有濒危,甚至感兴趣的年轻人日益增多。反倒是江南丝竹独特的合奏方式,很难在现代音乐教育体系里得到传承。+ t/ Z& X$ r7 l+ {/ `
8 i4 O% q. G, a. j6 n
  李亚说,上海音乐学院正在着手将老人们的演奏一一录制收藏。然而,作品可以学习、乐器可以流传,动态的合奏方式本身,又该如何保留?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92

积分

3

听众

1466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2792
 楼主| hatxw171 发表于 2018-1-6 22: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艺术,不过是地摊货; u" J. b$ N, P# w

- R) _: S' y$ E; _* o1 X8 C8 R  比起江南丝竹,申窑大概是幸运的。. y4 c1 ^' M0 V' i4 U3 p4 I
. q0 X3 i* q: j$ N5 C7 n& @
  中国乃“瓷器之国”,宋代“五大名窑”的作品件件价值连城,明清瓷器在全球屡创拍卖纪录。
, h" t0 `+ ?) e7 I) e7 R2 a) k+ J7 V# N7 x$ ]1 x7 L
  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用品依然离不开瓷器。它的传承不是问题,创新反倒是问题。有人说,比起古董,当代中国瓷器在国际市场想要斩获高度认可,很难。中国瓷器不进则退。
: ]. S, r8 ]  {  h1 g: X& }( b" c( [
/ U9 O  |  y- ~3 A7 a9 [  上世纪90年代,艺术出身的罗敬频偶然来到景德镇,1300℃的炉火中,土与火的拥抱,充满艺术的不确定性与美。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后,他决定自己玩。; p8 B2 r3 b' }- S$ S2 H7 d" H
) U, Y% ~; n$ f! |, `5 m) I$ t
  那时,在上海江桥的虞姬墩路上,他借了一个旧厂房。从此,名为“申窑”的陶瓷作坊就这样诞生了。6 N& G+ q& E0 ^

5 \& D& Z& Z0 y9 U5 W7 ^+ H  与传统窑厂不同的是,罗敬频想做一个国际性的现代陶瓷窑。
5 L( T/ @  g* z* }6 A. p- c. }9 [3 N' L4 ^  q, o% C( Z7 C' n! N0 U
  作品从炼泥到最后环节全部手工烧制,追求最高品质。他还签下一批画家,在申窑的瓷器上作画。国画、油画、抽象画,甚至只是点彩与线条,与高品质瓷器一结合,瞬间迸发出艺术之美。文人瓷、颜色釉,中西合璧,从此成为申窑的招牌。% E5 G3 ^0 t' J  c2 o* i5 ~

; K" D4 w! |5 ?+ u5 p) q, c  这一干,干出了名堂。2005年,法国向他颁发了“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海外各大展览邀约纷至沓来,作品深受国际市场欢迎。如今,申窑成为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对接、与全球文化碰撞的窗口,走出了一条与景德镇不一样的路。! V! U8 K5 }# J5 f1 @
/ [/ t1 y! J" h+ K5 n2 s
  罗敬频分析,可能前50步,他和传统窑厂一样,拉坯烧窑,这门手艺至今没有本质变化,他只是更注重品质而非一味求量。区别在于后50步,两者有了分叉,那就是当代艺术修养的比拼、创新能力的比拼。: k$ P9 ?- ~/ p- ]2 f, z8 M2 l2 T
6 T# J' q5 T) U( d" F8 {8 l
  对瓷器这门古老而又充满东方文化蕴意的中国传统手艺来说,继承远远不够。在当代,它更需要发扬光大、创新求变。) a- L3 R2 X8 B

5 {0 z- ?& w  q3 H, Y0 Y3 R1 d  “艺术和技术必须完美结合。只有技术没有艺术,东西再好,在别人眼中也不过是地摊货。”罗敬频这样比喻。他正在寻找中国陶瓷走向当代的一条新路。1 m0 C2 _( v# E$ g; @
9 M$ R0 B6 ~/ F' t
  值得庆幸的是,年轻人开始对申窑感兴趣。每当节庆长假,他们来申窑涂涂画画,惊喜等待自己画的瓷器出炉的那刻。
/ S- k3 ]+ |; _- ~) T2 Q' L6 [! j! O: ~7 {
  瞬间搭上年轻人的脉搏# [: H  N! M3 q2 ?4 q
" r7 P( l5 F/ D. U
  90后董亚男是一名文艺青年,为了看画找到申窑。5 Z- p, s% X+ a- g2 ~+ X

# A7 X& E2 W8 l* D9 v1 b; c4 o  那次,一位手艺精湛的窑工正在拉坯。高岭土做成的泥巴在脚边安静地躺着。跟随手指,泥土慢慢成型,转圈、再转圈,仿佛指尖上的舞蹈。整个过程,董亚男看得目不转睛。: y: {1 W% y! A* ]/ a
8 S; s) C9 D7 z+ {. b3 n
  平时爱干净的她,那一刻,忽然忍不住伸手拿起泥巴。软绵的触感从手心传来,瞬间激发了她的某种天性。0 A+ A" U* ]% e$ w. @0 _& F, a3 ]  D* j" d

9 N8 B8 C6 n) ^2 n& R9 s& o: L4 a  她搬了凳子坐在窑工身旁,用高岭土的边角料开始捏小人、捏玩具,时不时还把高岭土当面膜往脸上敷。泥巴一玩就玩了几小时,这在以前对她而言,简直不可想象。
  l0 o# R3 ]6 b% J0 L2 t3 H3 Z* f9 u
  此后,她时不时就来此画瓷器。硕大的窑厂里,岁月仿佛停顿了,唯有无声的泥土,伴随炉火的温暖,与她对话。; U; Q' _2 b. W2 ^! T

+ N2 p# G9 l3 A" J9 Y7 J/ a) F* Z  同样,80后戴安然此前也从未接触过烧窑。
7 `% i0 Z7 H& w% U: i, S$ x9 L/ U3 `- L1 P6 i
  那天,上海40℃高温,戴安然第一次跟随书法老师去窑厂玩。简陋的厂房地上,堆放着一排排还未烧制的器皿,粗粝、原始又带着泥土的亲近。
7 ]9 _. W; v9 h$ k1 A4 U$ l
5 G, q2 E  w% R- s- s  创作室里,许多人已经开始在瓷器上画画,男女老少都有,时不时还相互“咬耳朵”交流。懵懵懂懂的戴安然随意涂了几笔,没想到经过炉火烧制,那几笔顿时颜色饱满,灵动飘逸。
$ a% O0 W, ], n: q: P( v
7 U& o9 h- K5 P( T  此后,戴安然又随老师们前往景德镇“淘宝”。师徒一行不走热闹的街道,拐上坑坑洼洼的小路,穿过破烂的垃圾场,到了一家大窑厂前。
  G! P4 Y" \) y4 e# X' c
/ O. k  t" t: |1 Y% u/ M* @  当时,一炉瓷器正巧刚刚出炉,尚未冷却,扑面而来的热浪夹杂着当地家家户户烧窑的气味,浓淡深浅的巨型瓷器一溜儿排开。她被这个场面震住了。, p# |. n* {! \7 R# d7 V* z

7 B% \" j$ F8 k  原来,中国传统手工艺可以美得如此壮观。, r, _/ {+ c' v0 F& V: j

* l, z" d8 `9 ]$ i  如今的景德镇,画瓷器玩的年轻人不少。当地还有一个文化创意集市,一些学徒作品几块钱就能卖给游客,品质其实不错。戴安然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店淘到一些碎瓷片,如果把它们串成装饰品,会显得特别雅致。, {6 k2 h) ?0 b' u+ W

0 F: c; J# z* b: x  “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好玩的,参与进来,而不只是静静欣赏,就会激发无穷的兴趣。”戴安然感慨。
- I- h1 h0 o, f5 l$ W1 C8 j* b# J
  这群新生代,大多数抱着“玩一玩”的心态。究竟会给传统中国瓷带来多大可能,不好说。但至少,找到年轻人的兴奋点,让他们玩起来,这条传承之路、创新之路或许会好走许多。
" B: W( v' G+ Z6 A4 g8 b4 F4 p8 \* {7 Q6 ?
  瓷器比江南丝竹幸运。创新之后,在某个环节、某个样态上,瞬间搭上了年轻人的思维,连上了他们的脉搏。- @3 r# h- ], T$ m

% Q/ {% c' z' u6 C  要用一些“巧劲”1 |5 w7 F5 e2 n' e; Q3 ]

6 E* t1 y- j9 U% u  北渔路95号,长宁民俗文化中心,每到传统节日,这里总是吸引着一大帮男女老少。  i/ j5 R# |8 a0 R- Y
6 D$ z* g) w% H% P4 d2 Z5 H7 e
  端午节时,中心广场举办了一场“赛龙舟”比赛。考虑到车水马龙的大都市里,水上划龙舟多有不便,普及度不高,民俗文化中心改用“旱龙舟”。
  D# Z4 z5 b; F6 t7 i; `; p% e. ]
  古色古香的龙舟形态仍在,只不过没有底板,露出的是一双双脚。原来,这种“龙舟”需要几个成年人彼此配合,一起用手提着,共同往前奔跑。0 U# [2 x+ ]6 l$ T2 ?9 ?
# v9 P. R5 ]" E+ \  y( N' ^( e/ |
  玩着玩着,看热闹的孩子们特别有兴趣,纷纷上前往“龙舟”里钻。然而“龙舟”的侧板已经超过一些孩子的身高,只能靠家长在外面一起帮忙提着跑。欢声笑语的场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跃跃欲试。
; d7 f1 Z+ w( u+ ~$ P- h; Z/ q3 |5 K( X6 Y2 t4 x) d
  究竟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更容易传承,有没有规律可循、经验可鉴?作为非遗项目的保护者,长宁民俗文化中心经过多年摸索,渐渐摸出了一些门道——- U0 L# T! `- a3 x3 d' A" U1 C. m# ^

. O* z4 }8 @# z1 R4 V9 l  非遗项目的登记、原样保护是一回事;但想要在年轻人中推广普及、让大众一起参与,唯有创新,甚至用一些“巧劲”。有时候,一些简单的小心思,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e0 L, o8 Y  T& p2 J% Q2 b% W
1 f3 q" \5 H9 ?  比如有一次,文化中心在遵义路附近的街心公园开展“非遗集市”。一个个小摊位上,传承人向路人展示不同的非遗项目,有捏面人、撕纸等等。
4 n7 _$ E0 ~& K/ v; ~! p
5 ?6 j& ?7 L; b) O% w  集市内容并不新鲜,但集市的选址和形式经过深思熟虑。那3天里,遵义路周边大楼里的年轻白领,每到午休就来集市逛得不亦乐乎,连路人也忍不住凑个热闹。场面火爆,赚足了眼球,也把非遗项目的种子,悄悄种在了游客的心田。
  U1 R; l& Z- ^/ i, o! ]1 q" U4 ?+ @+ R3 M3 T1 w
  还有一次,文化中心组织了一场江南丝竹比赛,内容非常传统,只不过演出的20多个队伍中,将近一半是中学生。活动“别有用心”地放在了年轻人较多的住宅片区。: u1 K& J% K# b$ Y" i$ h! c
8 W% V$ C1 y( o2 p. f3 x: s
  那天,比赛场地热闹非凡,孩子的参与带动了一家人一起参与,还有看热闹的邻居捧场喝彩。有小朋友看完比赛,当场忍不住拉着妈妈的手说:“我也要学笛子。”
9 ^9 G; T# z5 v, Y3 m; ~! L/ Q& s
  长宁民俗文化中心书记周笑梅反复强调:“我们不希望未来,到民俗文化中心活动的全是中老年,吸引年轻人很重要。”. y  G9 _2 G! I
. Y/ h8 X0 f5 b8 h+ E! B
  七夕节那天,文化中心联合社会机构共同组织了一台面向单身白领的晚会。那天,穿着时髦的年轻男女们买票入场。晚会本身仍是现代和时尚的,只不过中间安排了许多“中式小游戏”,而不少游戏来源于中国民间传统。为此,民俗文化中心还专门请来民俗专家把关,一起参与节目策划。
6 C; X  f. V7 Q0 r. j+ E7 L. o
, p* x: O. a4 a/ d* A  不用在大街上载歌载舞,不用反复耳提面命,年轻人参与的诀窍在于,传统民俗也需要与现代都市生活息息相关、与年轻人的休闲娱乐方式息息相关。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92

积分

3

听众

1466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2792
 楼主| hatxw171 发表于 2018-1-6 22: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找对方法,推广一点儿不难
3 p  h! ]/ S; b; D( p4 i( e4 h; U4 j! x. Z  [4 T5 x. h
  周笑梅至今记得,十几年前,她刚到长宁民俗文化中心时,一位老前辈告诉她,做民俗文化就得“土”,而且“土要土到根”。
6 ?0 H! ]! U$ o2 r0 F! g0 E
3 w: w$ v/ K3 y" T  那时候,文化中心自己制作了一整套“土到根”的民俗服饰,表演“土到根”的节目或习俗。然而观众越来越少。! E1 |' u+ J5 s1 v

5 Q6 Z9 A4 H" n% x  周笑梅意识到,改变的时候到了。2 M* X" [1 \1 B- d# f; _
' q4 p0 V5 u9 y1 q$ E' ^
  比如喝腊八粥,活动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放一锅粥,免费发给居民们品尝。6 z9 ~* O8 {; L6 F
4 g  a4 a$ v! M. w
  那天,阿姨们煮好6桶粥,骑着自行车运到长宁民俗文化中心的广场上。路人想要喝粥,可以,但是得先蒙上眼睛,猜猜粥里放了哪些东西。难度更高一点的比赛,还要说出品种或产地,猜对有奖。% j, B; i, s9 g+ K  j, q

: w/ [! l8 Y, O7 l  游戏过程中,大家对腊八粥有了更深的认知,而不仅仅是背书式的记忆。参加比赛的路人中,有小学生、老外、居民,还有刚刚从地铁2号线走出来看热闹的年轻人。
" U$ L9 m" m8 T! Y% C9 F5 I5 N  P. o" b1 w! `
  周笑梅发现,任何民俗文化只要有体验、有参与,找到一个有趣的包装,就会吸引年轻人前来,“过去,我们总觉得在年轻人中推广民俗似乎有难度。其实找对方法后,一点儿不难。”7 _3 U- E. ~. G4 E! u

' v5 R% X& Q4 s0 c0 M/ b. u  如今,这里每年策划许多大大小小的民俗活动,有了经验后,已经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搭建好平台,让年轻人自己玩。+ Y* s0 M9 Z6 E1 ]

- z) E1 f+ T$ X) w2 e/ S. |  比如,几个年轻人自发组织了汉服社团、发簪社团,苦于没有场地和平台。得知此事后,文化中心愿意提供场地,邀请他们定期来这里做活动,给他们自我发展的空间,有时候还为这群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寻找专家和导师。
/ a' g3 i" r& h  E" K3 D' _9 s1 k/ M( K0 X9 r1 e
  渐渐,这些年轻社团越做越大,还在互联网上小有名气。! Y. D% v5 d& h( o. @

8 ]/ {9 }! Z" \) |4 Z0 [0 q  如今,面向白领的传统舞蹈班、面向小朋友的西郊农民画班,都成为文化中心的“招牌”内容。2 \! J! y. L0 K: s4 p

( [) i+ B+ z8 U3 a5 u  周笑梅认为,作为一个非遗和民俗的平台,活动内容策划本不是他们擅长的事情。中心的工作重点仍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比如定期普查、建立保护名录、留存资料档案、对接传承人和专家等。
# B8 H$ m9 a6 E" L9 ]8 d  {$ u, L0 t: z' b$ c
  至于如何推广宣传,切中观众的心,不可能每个机构都懂,不妨汇集年轻人自己的智慧,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让年轻人自己玩。而机构只要搭建好一个平台,扶持着他们往前走,确保传统没有走歪——这或许才是传统文化的正确扶持方式。
0 J2 K; Q1 q* m$ X
1 I" R3 P  o: K/ _9 X+ i& w4 e  而这条道路,非一家之力就能完成。制度上、执行上,还有许多挑战。' \$ U! R% C& o  }; i0 \) a/ M1 c

* D$ U# U% \  D! u% z  记者手记
* d7 m- i0 d: g0 k7 K9 f0 J- t) {
5 v0 z5 {+ _4 C. s" Z; S% `& j! M" I  坚守与求变,如何两全其美& S5 h4 n/ ~6 ~' ]$ `0 G
4 d* F+ O2 t9 z" t+ U
  如今,非遗和民俗传承,似乎面临这样两个难题:6 q5 k0 [7 i9 R! Z; {- S! E/ h  r

6 r2 f% \* F" u9 M& ]3 a  一头是原汁原味的传统,它的精粹往往与现代社会结构、现代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难以再复,强求无用,比如江南丝竹的合奏方式;
5 ]9 y$ H+ ~& A4 [( e* ~" Q+ [2 r6 ]) t
  而另一头,在年轻人中普及推广、传承发扬,就必须与时俱进、必须适应现代审美。
; l# z. M0 h* y! E% v. k5 }1 q
9 ~! l& u! ~, W0 ~4 C+ E  如此一来,变化后的传统,还是那个传统吗?坚守与求变,究竟如何两全其美?9 P6 O9 E" a5 @  h1 v7 U- m2 c  ^

) o# u( Y4 D4 H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李明洁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正体和变体。/ }0 n1 d" c! O* g
  J3 a+ Q" M# |. B) v1 c
  传统文化有两种面目。一种是正体,原汁原味保留那套古老技法、古老文化的原样,准确记录,像人类文明的基因档案那样,把正体留档、一代代流传下去。, _9 l. l+ u2 U& \- f

& _. a2 t5 l( |  既然是正体,就不宜强迫它们简单迎合市场需求、趋附现代生活。正体的价值就在于,它是文化起源的基因和源头。投入资源和精力,养着、护着、记录着,为子孙后代、为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历史保留样板,它是“母体”,是根。
  m& n9 |, q& X; w! P3 _' g1 t- L9 G9 z0 g0 G: o
  而一个正体,往往孕育着多个变体。变体随着岁月更迭,随着当代人审美方式的变化与时俱进。相比之下,变体往往更加快节奏、更加简化、更加不拘一格,甚至可以跨界融合。6 e: a- d% B, K+ R# a3 J" k

2 W5 K( Q# H7 `$ m; _  有些变体没有技术含量,却有传播效果,就是为了让年轻人稍作体验,玩一把。越浅,反倒越有市场潜力。玩的年轻人中,10个当中只要有1个萌生兴趣,开始追寻文化背后更深刻、严肃的东西,那它就是有价值的。
9 F' ]; I; J8 `0 b* b8 f5 `; N/ t  C9 H  C1 Z  j" C4 ^  t6 N9 k
  我们现在的惯常思维,往往把正体和变体混为一谈。一个非遗项目,既要求原汁原味不走样,又希望走市场道路受现代人欢迎。
$ D$ Z4 A0 s1 C+ H( w" p
5 n5 }7 m1 S, I2 h  一旦真走了市场道路,玩得浅了,有人又开始担心是否损害了传统文化。也有非遗传承人抱怨说,自己为探索市场忙得晕头转向,静下心研究技艺的时间少了。6 `+ b" Y8 C4 W
% S+ ~" e% @! i) G
  但假设,我们把正体和变体区分来看,两条腿走路,矛盾或许迎刃而解——0 e8 z8 o) y( a3 j) {

, i  u) |) G# j6 }! [( N- y  正体有正体的一套传承、保护,屹立不动摇;而愿意创新求变的人,不妨闯一闯市场之路。/ D; A4 Q3 G& i8 T; p

3 B$ v* }" U3 l; i  事实上,一个当代流行的变体,经岁月积淀,说不定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经典文化,传承和发扬,就此形成。而即便白云苍狗、四季轮回,每一个时代的人又会不断从文化母体中、从正体这条“根”中,重新寻找养料、激发新的灵感。
- p+ z* V5 V+ Y7 Z9 a; ]& m$ M0 D+ L* w
  当一群白领穿着古朴,头戴发簪,踮脚跳起舞蹈;隔壁,一群花白头发的中老年人,正陶醉在难以再复纯正的江南丝竹中。这是两代人各自的生活方式,却又殊途同归。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5-15 23:54 , Processed in 0.844176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