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英:从唢呐匠到艺术家 o' R4 ]2 I& H% ^5 G
$ j5 b1 \" K$ a; @, f. z3 T1 \/ K
在导演吴天明的电影《百鸟朝凤》中,焦三爷那句“只有把唢呐吹进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拼着命地把唢呐传承下去”的台词,令许多观众为之动容。影片中,焦三爷的嫡传弟子游天鸣,仿佛就是当代唢呐演奏家刘英教授的化身。
- ~% ?& ?. \0 W7 e; r- A8 a0 x* g/ Q0 [) y# R
艺术与现实,那么近。常有人疑惑地问刘英:“电影中的原型是你吗?”无疑,故事是虚构的,可“把唢呐吹进骨头缝里的人”,刘英便是。. f) Y8 S8 }8 A, B. i
- I1 u9 Y3 a7 n4 X 这个7岁学艺、天资聪颖、勤奋的安徽农村娃,自考进上音附中后的数十年中,传承了南北唢呐流派的一手“口技绝活”,被朱践耳称之为“中国现代唢呐第一人”。
1 I6 h t1 ]& }/ a$ u9 ]' o. S4 u
1 ~ [' \4 Y9 |, j9 R: f3 E 刘英演奏的《百鸟朝凤》师承名家、自成一家,成了当今范本;《一枝花》《豫西二八板》、移植京剧《逍遥津》等众多中国传统乐曲,被国内外唱片公司录制成十几种盒带和唱片;他出访过英日美法德等数十个国家,用一支八孔木管小喇叭,将中国文化的自信,展现于国际舞台。
5 H# ] P0 e1 Z8 ?3 w% f4 {0 e1 y" n& z. g8 ]% Q
今年6月,在文化部主办的“建国以来中国民乐杰出演奏家评选”中,刘英获得全票通过,当选“中国民乐十大杰出演奏家”。
! o! R4 l) u! X5 Y8 K+ w
, y I7 P5 L; x. f9 }& n" c h 令人更感欣慰的是,“刘派唢呐艺术”的传承,已生根、开花、结果。刘英的学生,遍及祖国大陆与港台地区。中央民族乐团、中央民族歌舞团、上海民族乐团的青年唢呐演奏家中,都有他的弟子;还有的学生,已是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天津、武汉、浙江等地音乐学院的教师、教授或博导。7 j o! c$ X+ ~# j$ {
" W1 v/ M& W7 _' r, Y
因为有了刘英这样“把唢呐吹进骨头缝里”的杰出人才,上音民乐系的唢呐专业成了全国的顶尖学科。) [0 z" \/ G- z5 m. u; e
/ s5 ?( S& W5 f 传承:“北方唢呐”南方吹奏分秋色
9 V3 H0 @, s9 [" p- W* }1 P/ \+ @+ u5 E
上音附中,刘英的琴房在校园僻静的一角。& v: _8 _; v! u) P; j9 U# m$ T, g
1 P8 Y5 |6 }5 u$ v 一进琴房,刘英就连连打招呼:“对不起,实在有点简陋!”
) {/ i' U+ N9 H
* F1 k( I: \' }, _' b" b0 E! k 说的也是,琴房少有摆设,显得空荡。倚墙的桌上,摆放着一排高中低音唢呐。这些八个孔的木管小喇叭,是他艺术生命的存在,也是传道授业的“命根子”。琴房虽小,却承载着传承的重任,走出一批批唢呐才俊。
) n# z8 A& V$ Z/ l8 ~, l% r
w' E3 Q1 p' |1 M4 P4 P 作为附中校长,刘英的教学任务并未减免,依然带着20个学生和研究生。这个“德艺双馨”的“上海市劳模”,常常在超负荷地运转。& A+ s v4 s- x- g7 \
0 ^. k9 N( `* e x' r6 e6 I
这年头,但凡有点名气的教师,周末都成了“钟点工”,收入也十分可观。辛勤付出所得,本也无可厚非。刘英则不然,周末除了开会或处理行政事务外,他要为学生一一补课。他的琴房,是个只闻唢呐声、鲜有铜臭味、学术空气浓厚的场所。
3 J+ |: |! r+ g6 `* R! X H* e
& A K0 _$ O" M: @8 y+ _- V “走进这间琴房的人,都是为艺术而来。”刘英说。
9 h( Q) ]' x$ }, }* M
1 G% O9 ~6 X0 n( [6 F7 d* r5 Q 这些年,刘英传道授业的岗位不断在变,可唯一不变的,是对唢呐的不弃不离。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清楚地知道它的根在哪里。”
8 y z9 T0 q" f% O. z( v4 r* d' f4 A& X M; f2 q
的确,这支木管小喇叭,让他钟情太深,并被精神化了。像一只无形的手,推着他朝前走。刘英将焦三爷这一代人的焦虑,无意间化作了传承这一使命担当。
& E4 k: r. D' i9 e
" Y0 @8 g, ]7 v4 O; k1 @+ i, M “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里,原生民俗文化面对着强大的冲击。电影中,山野乡村的‘唢呐班子’,逐渐被流行音乐和歌舞所替代。这种趋势,会不会使唢呐在民间自然消失?”笔者问道。
" ?* T3 u5 U* v. _6 w R' y8 [/ J2 o$ ~% k9 ~5 {& a& h( }
“要知道,在中国民间,唢呐的草根性形态已成为民俗,成了世代庄户人家婚丧嫁娶、礼乐奠祭的情感生活需要。唢呐声中,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全在其中。它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所以,我们这一代传人责任重大。”$ x# F# W- ?3 U, }
3 a5 k6 i, {1 X2 \# ?: @ 这位斯文学者,一谈起唢呐,就显得尤为兴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