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694|回复: 0

[词曲转载] 薅草锣鼓向何处去?

[复制链接]

2792

积分

3

听众

1466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2792
hatxw171 发表于 2018-1-6 22: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薅草锣鼓向何处去?3 H! t1 I% B) X: n; z

6 P- `+ R" e$ }. r  ——从纪录片《宜昌薅草锣鼓》看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2 t+ z! ~& L  A8 Z
( v" U6 J3 M% W' s+ ?2 T8 K  顾名思义,纪录片《宜昌薅草锣鼓》聚焦的是宜昌薅草锣鼓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宜昌薅草锣鼓有突出的地方音乐特点,流传地域宽广;而更重要的是,正如纪录片所展示的,在长期的民间生活中,宜昌薅草锣鼓的歌师群,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生产劳动的管理与组织群体。2 S% {8 n+ y% ?  v8 Y

- I8 T" I% X8 X) B8 a% f  民间的歌师,一般来说是民间艺术家系列的身份,表达情感表达愿望,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声音或悲壮或悠扬,通过感人获得社会认同。歌师以歌为业,以各种表演适应主者意愿,婚丧嫁娶,舒痛助兴,成为仪式中的主要角色。他们是一个专业的群体,服务特定的群体和特定的事务,是传统民俗文化的承载者担当者。
; k: J3 I- `7 W  E
0 {" [( s1 h- j' u1 K  其中更有一类传统歌师,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社会与生产劳动的管理者组织者,生产效率的提升者,这在今天已经很少见到了——这就是《宜昌薅草锣鼓》所展示的歌师群。1 d2 i! s1 K  i* G! K8 L+ D6 G
8 t4 w3 H  h/ Z; o
  这里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指传统农业生产中的除草(薅草)环节。薅草是传统农业生产的核心环节,一般一季作物要除草三遍,劳动强度较大。同时,薅草也是传统生态农业的标志行为。过去人们对于小农经济的理解,囿于男耕女织的简单模式的思维,以为小农生产就是“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的夫妻老婆小规模的生产形式,忽视了传统的生产,存在着关键时刻大规模的合作生产形式的历史事实。薅草劳动就是这样一种合作生产,为了弥补家庭生产的脆弱性,民间自发出现了“换工搭伙”这样一种互助形式,以此形成了村落生产共同体。1 M. n0 R0 H8 _0 Z
" t3 Y2 E8 l' i7 N- N: s
  纪录片《宜昌薅草锣鼓》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让我们看到,这个换工搭伙的社会组织是歌师来主导的。歌师催促上工,督促劳动者出力,批评劳作中的不良行为,安排休息,吃饭,以及歇工的时间节奏,等等。歌师就是换工搭伙的中心,是生产的领头人。
+ g6 _2 f3 @% ^! O
6 N' k/ x1 Z  o" q1 g/ {% g+ Y  歌师何以具有这样的地位呢?除去其天然的第三方身份之外,在乡村社会中歌师掌握了丰富的传统知识,无论是历史传奇故事,生活常识人情世故,他们的歌词都能够表现,无形中成为社会教育的角色,顺理成章可以承担管理者。比如有人在薅草的过程中说是非,歌师就会站在他们的前面歌唱提醒劝勉,直到他们停止是非讲述。“哪有瓶子两道箍?哪有姨妹配姐夫?”歌师就是这样整饬地方风气,因此歌师不仅仅是一个劳动的督促者,更是一个社会风气的建构者。可以说,在一个熟人社会里,民间艺术成为超越日常的管理工具。而具体到宜昌薅草锣鼓这样的文化遗产,实际上还伴随着一项民俗制度遗产:换工搭伙的家庭与村落的互助组织。二者唇齿相依。
$ S9 I8 ^- Q8 w3 t* n! X- J1 v/ e7 @
  但是今天薅草锣鼓遇到了真正的危机:随着除草剂的使用,薅草这道工序已经不再有存在的必要。没有了薅草劳作,换工搭伙的传统因为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而崩溃,这种合作制度遗产濒临消失,在此基础上的薅草锣鼓向何处去?这就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面临的严峻的保护困境。传统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去记录曲谱、歌词,更应该在传统的生态中保护传承,在现代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功能实现的契机。这是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必须正视的问题。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2-25 05:42 , Processed in 0.123005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