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沈从文说他是个音乐迷
* ~1 X+ _) E5 z. e4 f& ?+ P2 i) V. ]# d7 ^! y9 V
在1946年8月20日的《大公报》上又出现了沈从文的文章《定和是个音乐迷》,文中提及,“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抱了一堆不值钱的物事,由上海回到苏州家中。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传的珍贵古玩、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么,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临走时,只是抱了那一捆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方跑。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道音乐迷的资格还存在,方才停住放了心。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好,那就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音乐了。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过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情歌曲,或与战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
/ ?, z) D" X( K9 m" D, o+ u3 }/ _. R% C- Q( n
由此可知张定和在战争时期对于音乐的痴迷和发挥,沈从文又写道,“全家飞到上海去,坐在一个大戏院楼厅的柔软舒服的椅子上,和爱中国爱孩子的洋伯伯,同嚼点好吃糖果,参加音乐迷定和三舅舅的作品演奏会”。“不意战争当真即用‘草草率率’的胜利来结束了,我们且居然由昆明滇池边一个小小村子走出,共同来到热闹万分的上海市,准备参加定和的作品演奏会了。”
0 t0 G( r0 @0 t
$ C& ?4 S5 n" Z1 z 抗战胜利,沈从文带着孩子来到繁华之都上海参加亲戚张定和的演奏会,这或许曾是沈从文的一个愿想,也是孩子们的一个梦想。在演奏会现场,张家姐弟们可谓帮忙总动员,从后来参加演奏会的赵景深文中可知,张家姐妹齐上阵迎接各界来宾,兄弟们则参与演出,参与作词的张寰和,担任小提琴手的张宁和,文中还对充和的昆曲艺术颇有称赞。. O3 o7 ^: c1 B4 B, Q; E
% T* Y) T5 e7 x1 T$ y! ~$ `. p
3.姐弟总动员的音乐会% _8 z- Q0 D( T1 v$ ?
8 R7 ?8 n3 I* V0 H7 V4 [9 R 这次《大公报》特刊的刊头为张充和所题,精雅楷书,笔笔端正,此时充和的书法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她自己也很有信心让它们出来亮相了。这个题字一直藏在“深闺”,几乎少人提及,很多充和的著作都没有收录。定和一向对四姐很是欣赏,曾专门做过整理,甚至还专门练习和模仿过。充和不只是为此题字,还专门撰写了一篇音乐随笔《试探声乐》,文中不只是对声乐和器乐做了系统分析,还对当时中国的音乐现状进行了冷静分析,甚至是批评。可见她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复杂心情。现实不容乐观,但她却是从三弟的身上看到了希望。这是充和为数不多的谈及音乐的论述,她的音乐观或许多少与昆曲有关,但又不仅仅限于传统古音,她希望中国的音乐能够出新,能够走出去。她的论调多少与音乐专业学者有所不同,但她的很多观点又是新颖的,别致的。
& D" {& A# b! Z' d/ M: |
" p* M q( y6 ` 同一版面的吴祖光文章《写在演出之前》里,吴祖光说张定和,“他尤善于用民谣来充实他作品的内容,中国的民族性是内敛的,一切都含蓄在内里,发出来的声音是婉转的,幽怨的,但是‘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哀怨、含蓄里面另有其波澜壮阔的境界,柳永的这两句诗最足于说明定和先生的作品”。
% Y: p3 d. p" c& F: N3 ]& r" u; l
r* K+ s$ I! p2 t, v. k 充和的文章充分能显示她的开放观念,因为当时她并没有去过国外,就连大学都没有读完,但这并不妨碍她对整个音乐趋势的准确把握,尤其是中国音乐,或许这也正是促成她后来去美国坚持以昆曲开路,普及中国古典音乐的开端。这篇文章的署名为“素一”,又增加了充和的一个笔名,素一典出《齐太祖高皇帝诔》:“迹去繁奓,情归素一。”
T, |2 n+ }% D: t" G' v7 N6 p$ Z1 Y; O+ O. ^
值得提及的是,张定和培养出了长子张以达为作曲家、指挥家,以达先后就职于中央音乐学院、空军政治部歌舞团,对于合唱艺术尤其倾心,可谓继承父亲衣钵。/ t. L, i6 P* F6 r
/ n. r9 @ j) o( [0 w8 M! u0 x- }
张定和先生一生经历坎坷,到了晚年为人低调,一直婉拒外界采访,却致力于整理师友和个人的作曲作品,并引三姐夫沈从文的名言自诫:“我和我的读者行将老去”。2011年3月,张定和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2015年,定和之女张以童女士特地携父亲的骨灰赶到四川,来到父亲曾经抗战时期工作过的江安国立剧专旧址,与剧专陈列馆馆长张毅一起把张定和先生的骨灰共同抛向了长江,并亲手把她父亲生前整理的资料转赠江安国立剧专陈列馆作为史料。0 {! L6 B, d7 l
5 T- i. W+ H/ Y4 Q. b'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