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六十年前张定和的那场演奏会 
8 G1 ?$ X3 J  k5 N4 G 
4 b5 e1 }( s( q+ Y; k% u  由合肥四姐妹辐射出的张家,是近代中国流动的斯文的典范,虽然这个家族老一代成员渐自离世,但有关他们的研究与著述反而深入了起来。由此,一些并不为人知的张家人,也浮出水面。比如张充和的三弟、音乐家张定和先生。 
/ _* e8 e% j) ~" b1 i' X9 Q0 a, f, R8 ^3 S1 K7 q 
  一场盛大的家族昆曲展——“曲终人不散——九如巷张氏昆曲传奇”特展,从10月开始,就在中国昆曲博物馆开展,一直将延续到2018年2月份。展览集中展示了合肥张家几代人对于昆曲的热爱和传承,展品涵盖书画、乐器、戏衣、出版物等门类,内容极为丰富。中国昆曲博物馆馆长郭腊梅女士介绍,“这是从昆曲文化的视角举办的展览,以纪念张氏对昆曲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卓越贡献。张元和、张允和、张充和、张寰和等及其家属先后6次向本馆捐赠昆曲珍贵史料,本次特展将展出张氏捐赠、借展及馆藏的相关珍贵文物史料和江南昆曲世家部分文物史料藏品计98余套(种),301件(册)。” 
: h% l3 g! F, f 
& O* _' f: C: l: v. J& H4 R  其展览学术顾问、香港非物质文化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教授因此感慨,“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安宁平和的社会,回想他们经历的困难艰辛,一个大家族在一片瓦解衰败中艰难地传承昆曲之声,等待枯枝春发。我们现在都会讲‘不忘初衷’,然而他们才真正是穷尽一生,甚至好几代人,诠释着‘不忘初衷’。正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生爱好是天然’,才可以在最困难的时候,将昆曲的历史文脉薪火相传,历经风雨而弥坚,使之生生不息、开花结果、千古流传。” 
, H( ]$ f  t3 S1 z! e. b 
' C, W" S" i* F* O7 f  在这次展品之中,有关张定和的展品有1957年出版的昆剧《十五贯》曲谱,此书的编者之一即张定和。1956年陶金执导的同名电影《十五贯》中,原创音乐正是张定和。还有一件《大公报》特刊尤为值得关注,即“张定和作品演奏会特刊”,刊头为张充和题写,刊中颇多文艺界人士撰文支持。之前我曾经做过收集整理,可惜其中花名“素一”(即张充和女士的笔名)的文章有几个字缺失,这次得以窥见全貌,可知张家姐弟当时对于音乐发展的趋势把握和解读。其实两人自小就有对乐理的讨论,并曾合作词曲《趁着这黄昏》。在此借展览的文献,对张定和当年的音乐会以及两人曾经的乐律认知做一追溯。! v8 o4 `! ~  j! w 
9 e3 L% {9 t- K0 Y4 [, E3 W2 k 
  1.定和的音乐成就( j3 l- q+ x5 b3 l/ C 
; E. E4 H1 }# h1 f( l& t+ M2 H 
  1946年8月22日,张充和的三弟张定和在上海逸园举行个人作曲作品演奏会,当时上海《大公报》于8月19日出了一个特刊,音乐界人士为之撰文推介,其中有吴祖光、钱仁康,还有已故著名音乐家黄自的夫人汪颐年女士。张定和为黄自的门生,汪颐年撰文称,“张君定和,为先夫黄自先生及门弟子,昔就读时,每星期必由吴门来沪一次,研究乐理,其酷爱音乐,好学不倦,兹者时隔多年,学乃大成……”8 `/ X6 M- a2 B+ @ 
+ A$ f) t8 f( c+ j" ^ 
  张定和,字锷还,自小酷爱音乐美术。先后毕业于私立上海美专图案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系。曾任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和声教员,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作曲专员,南京励志社管弦乐团作曲员,国立北平师范学院音乐理论副教授,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副教授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中央戏剧学院教师,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研究室研究员,中央实验歌剧院作曲,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员、指挥等职。张定和一生致力于作曲事业,作品有歌曲《嘉陵江水静静流》、《满江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等,歌剧《打击侵略者》、《槐荫记》,舞剧《和平鸽》,话剧《棠棣之花》、《桃花扇》、《枯木逢春》、《霓虹灯下的哨兵》、《文成公主》、《大风歌》等的配乐,电影《十五贯》等,门类丰富,内容广博。 
8 W! I% k: E( J, ?' _8 s8 V/ }2 v" O0 R 
  张定和在上海举行个人作品演奏会,吸引了很多业界朋友的关注,吴祖光就在特刊头条位置写道:“张定和先生将在上海举行他的作品演奏会了,朋友们都将认为是一件值得兴奋和愉快的消息”,并称:“许多艺术家在这次抗战里展露他们的天才,定和先生该是其中值得骄傲的一个,他是我们敬爱的黄自先生的及门弟子,但他的成就却完全没有倚靠任何别人,而是出于自己的努力和他独特的天才,长久的八年里,定和先生在作曲方面创造出他自己的独有的风格,在大后方奠定他的声望和地位,不是偶然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