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响瓦格纳“爱的咏叹”' O( P# J' v+ V
5 s( `; J2 b4 g/ T% T, L* Z2 C3 Y
8月下旬,国家大剧院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巴登—巴登节日剧院、波兰华沙大剧院联合制作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国家大剧院上演。6 Q) K% ~. C! _( d" i* v
6 p1 [, y) b( j- p/ p2 L
这并不是该剧第一次光临北京:2007年,中国爱乐乐团在保利剧院上演了音乐会版;2015年,蒂罗尔歌剧节呈现了完整舞台版,但乐队没有进入乐池,舞台美术算不上精良,歌手均为无名之辈。然而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的魔力确实惊人,即便演出成色平平,但当第三幕伊索尔德唱起《爱之死》时,观众们依然用心灵拥抱了整场演出。
* C# ~" t8 _2 g: _5 p. O
: M4 n: a! A5 s 的确,没有人怀疑《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部歌剧作品在音乐史上的崇高地位,但并非所有演出的水准都能与作品本身的光辉相匹配。相比之下,此次国家大剧院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更接近中国歌剧演出应有的水准,给观众留下了惊艳的印象。
0 q, o, D& Q) H
& T3 D# y& d6 H2 w/ K6 Y. ~ 用舞台美学 展现中世纪爱情故事
8 |) |/ H( c1 P4 L) e$ L+ c$ a9 T
% O; d. U. Y: ^% X" e' ` 在创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之前,瓦格纳沉醉于他与赞助人韦森东克的夫人马蒂尔德间的情感纠葛。作曲家以他丰沛的激情、想象力和才华,填补了其在这部歌剧中所寄托的个人情感与艺术理想间的鸿沟,而这也同样是该剧所探讨的终极命题。( t: Q' O6 x2 x- p8 m
( z. d1 k% T! j+ k, w3 ^$ i
如果说瓦格纳借助《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部惊心动魄的爱情戏剧,把18世纪以来的传统和声体系推向了崩塌的边缘,实践了一次暗度陈仓的音乐革命,波兰导演马里乌什-特雷林斯基则在国家大剧院,实现了一次令人赞叹的舞台革命。, j9 n2 x/ B: Y0 F
7 m* Q3 p& n% n+ R$ q2 d! T! ]% F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样一部有着典型“导演戏剧”特征的现代制作,正矗立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歌剧场景设定在一艘现代化的军舰上,被视觉特效渲染出的信号灯、航海图、罗盘、仪表如同一系列医学仪器,检测着舞台上的脉动,大量多媒体影像、360度旋转舞台、被切分的舞台空间等,自始至终透露出工业时代特有的颓废美感,将一个中世纪故事转换成一部当代艺术佳作,呈现在观众面前。
- k! ~1 g' o" D8 u( [
U8 G% Y7 I; _) u( B$ k 在过去数年间,国家大剧院的歌剧制作在坚持忠实原作的理念下,坚持古典主义写实路线,多部制作看起来风格高度雷同:顶天立地的舞台,千篇一律的灯光,经常给人留下缺乏诗意和想象力的印象。此番波兰导演特雷林斯基的歌剧舞台则打破了这种沉闷格局,《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令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美学大踏步跃升。2 U. z3 r2 d0 }% j5 h
9 e, j) f5 {- }) u 这一跃升受益于国家大剧院与国际顶尖艺术机构的合作,令中国观众有幸分享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巴登—巴登节日剧院两个艺术机构的最新艺术创作,并使大剧院在歌剧制作领域与国际接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