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幕是梁、林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篇章。但是如果全剧仅仅沿此展开,未免显得单调枯燥,观众看起来就太辛苦了。于是,第二场《太太的客厅》,第三场《剑桥》,第四场《宾大》相继而来,林徽因青春生命的花朵次第绽放,那些富有时代感的一个个丰满的生命个体,让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精彩。整个剧情,从紧张忧虑、沉重无奈,进入到智慧碰撞、舒缓浪漫的轻松乐章,全都为核心人物的成就、性格与命运埋下伏笔。第三场《剑桥》采用舞台蒙太奇的手法,徐志摩、张幼仪、林徽因以三重唱的形式并置出现,简洁且富有美感,具有戏剧的张力和说服力。第四场给梁、林一生成就与感情生活的起点,做了舒张有致令人信服的铺叙。《摩登时代》《默契》《一半》等唱段,充满心灵碰撞的节奏感,很好传递那个时代的气息,梁、林学术的追求、情感的纯真以及生命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默契,演绎得好听、好看,引人思考。
8 p7 G9 S$ X, P" ^! g
, B& l1 ]/ C. _5 G0 {' L0 G 第二幕的四场分别是《佛光寺》《李庄》《国徽》《梦境》,处理更加大胆、细腻。《佛光寺》一场,作者凭借对古典建筑与佛教文化的理解,把这一段落与第一幕中的铺垫贯通起来,让人感到命运的力量。让林徽因与跨越千年的佛光寺供养人联系起来,通过历史与现实、生命与艺术的对话,领受到机遇、使命与担当的巨大法喜。林徽因分身为阿弥陀佛、释迦佛、弥勒佛,众菩萨,众金刚罗汉,或拈花微笑,或齐声高唱,或手舞足蹈,简直是此剧的神来之笔,建构起场景合、心理合、命运合、性格合的妙境。咏叹调《法喜》也唱出全剧的高潮。然而,就在梁、林考察佛光寺,发现被日本人认定已不可能存在的唐代建筑时,枪炮声响起,七七事变爆发。生活本身的跌宕巨变超过一切戏剧的设计。他们奔赴李庄,既在真实的时间上与佛光寺直接相连,又展示了一种生命与际遇的巨大无常。( ?) l3 ]* E3 S
" D3 t; T( v K$ f4 Y! C: H1 @, |" b
结束李庄之行后,他们回到京城。几年之后,设计共和国国徽的重任落在梁、林的肩上,这是无上的光荣。即使是展现这种光荣,这部歌剧也融入了对生命的思考。第二天就要交稿了,林徽因仍然不能容忍任何瑕疵的存在,她坚持要重画,坚持“美就对了”,坚持“国家不能因我而不美”。这一精神,贯穿到后面的《梦境》,并回应了第一场《长夜》,让梁、林的生命焕发出追求真理的光辉。
& X3 Z: g! z0 [, d5 l" i8 G6 n4 q& \8 u, {; _+ c8 r: `
生命最后,林徽因依然在守护美,守护古老的北京城。守护的过程不仅强调了这种美,而且形成了一种更为崇高的美。从蔡元培、鲁迅先生开始,很多人就一直感叹中国缺少悲剧,缺少悲剧的崇高。但歌剧《林徽因》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少见的悲剧崇高美。这种美,让人沉静,更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启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