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经久传唱的经典歌曲。它诞生在日寇铁蹄蹂躏、哀鸿遍野的腥风血雨中;它吟唱在敌后的青纱帐、地道里;它响彻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它鼓舞、激励人民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7 ?% u4 m/ F& a6 \: q# A
$ w! M+ b3 R V5 O/ g- d 1938年春,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刘村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在会议晚会上第一次演绎了这首歌曲。当时没有钢琴,没有乐队,只有欧阳山尊吹着的口哨权作伴奏,一阵阵嘹亮的歌声,使贺绿汀仿佛看到了一颗颗火热的心在跳动。演出结束之后,雷鸣般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肯定和赞美。朱德、任弼时、刘伯承、贺龙等和演员们一一握手,尤其是朱德,紧握住贺绿汀的手,赞扬他这首歌“写得好”。从平型关战场打了胜仗来此休整的685团团长杨得志,竟急邀贺绿汀和演剧队一个营、一个连地教唱这首歌。当部队开拔的那天,漫天雪花飞舞,战士们一边齐声高歌,一边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前线。9 ~0 k$ r$ ~6 j U
) n7 W; l$ d& Y 贺绿汀先生是位杰出的音乐家,如果说《牧童短笛》《森吉德玛》《晚会》等是先生陶醉于妙不可言的民族音乐的神来之笔,《四季歌》《天涯歌女》《春天里》等是先生处在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深切感受、同情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势力的呐喊,那么,《游击队歌》则是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熏陶下创作的最为成功、永垂不朽的红色歌曲。它高屋建瓴、大气磅礴,它浪漫乐观、举重若轻。由此,这首抗日战歌迅速传遍全国城乡,甚至在敌占区,人们也广泛传唱。它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像阳光一样驱散了人们心中恐惧强敌的阴影,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夺取胜利的斗志和信心。8 F- ~8 d! W6 m( w* Q1 {! x
T! G: ?" A: ^5 Y, R2 m 这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又是怎么保存到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呢?原来,1961年8月,纪念馆陈绍康老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看到了贺老写的文章《游击队歌创作经过》,萌动了征集原曲稿的想法。几天后,当他应约来到贺家亲眼见到了这份珍贵的原稿时,竟情不自禁轻轻哼唱起来,贺老听了哈哈大笑,并真诚地表示:“《游击队歌》曲稿捐献给你们,由国家收藏好。” j- o* s3 l$ [# z0 }$ Y. R. X. M; ^
如今,《游击队歌》原曲稿已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予以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