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音乐展现歌剧特色" f$ z( O' ^0 E! q( A
) {) r- |- d, m, |, j# h
《兰花花》以逐层展开的音乐手法,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并更多地引入国际化的现代音乐语言,使歌剧中的兰花花不再囿于地域性格范畴。
$ x! j2 \. D' G" ~) l# c' G Y
( g% m9 C8 k0 [) U. h 剧中音乐除了继承传统手法外,其特色在于大胆创新,表现在以下多个方面:加强复调的多声部运用而集中音乐形象的呈现,融入更多无调性手法而凸显戏剧张力,运用整体化音乐构建而顺应现代歌剧发展趋势,运用主导动机贯穿而聚拢音乐的统一等。) q, A/ W1 g& {6 i5 C1 e
5 C, `4 t- e5 L/ l, x! _ 同时,该剧的歌剧特色还表现在音乐的新奇独特手法上。一是复调思维的大量运用,其《序》中通篇以赋格技法谋篇布局,这在中国歌剧音乐创作中较为鲜见。二是“叠部”的特殊作用,如群众合唱《延安府临镇川谁不知道》采用声部交错及无调性器乐相伴,这对戏剧张力的呈现与推展具有奇特效果。三是咏叹调的奇巧构思,陕北民歌素材所构建的兰花花咏叹调《抬头生死两茫茫》、周老爷的《自从那一天》、赶羊倌的《人群里我就是只羊》都有很高的演唱技术难度,是歌剧奇巧构思之体现,也因民歌主题素材的巧妙融入而成为歌剧标识性的物化象征。四是对中外音乐结构的充分观照,中国的渐变性原则与西方的再现原则协调发展,剧末完整呈现的“兰花花”民歌素材合唱既是歌剧渐变原则的推展终点,也是拱形结构的再现亮点,国际标准与中国风格协同并置。: R. R. I' d! m
% v% ?: Q1 M1 n1 w! G
以音乐综合多元艺术之美
8 f' C9 y, ^# t4 B# s6 X' g: E1 k) G- O# s' X( p
在导演陈薪伊协调下,《兰花花》的音乐除了呈现剧本内容外,还对戏剧呈现的逻辑层次予以宏观规划,舞美的虚实景结合融合中西舞美之法,服饰造型的地域性特色以物化形态显现,灯光的虚实结合也体现了中外手法融合,它们均以凸显音乐为中心,统筹与细微兼顾、粗犷与婉约相济,最终使《兰花花》在民族元素基础上再扩新姿、再展新态,更适应了世界歌剧舞台的新需求。1 S/ \# O% _8 {4 k5 }: H
; d/ i+ V6 H1 N* m* o9 s( W# f
因此,可以说《兰花花》是中国歌剧近年来走向国际、展现艺术文化创作自信的新样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