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拉夫音乐家,尤其是俄罗斯、捷克与波兰音乐家构成了民族乐派的中坚。他们以多种方式表现民族主义:或以本民族的歌曲和舞曲作为音乐基础,或以本国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英雄事迹、自然风光为描绘对象,创作交响诗、歌剧,或为本国有影响的作家、诗人的作品编配音乐。; w! P3 e" b, x" N0 Q1 f, t2 j! L
3 D9 K2 B7 [7 ^8 f6 d2 M! |
走进莫斯科音乐学院音乐厅,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墙上悬挂着的大幅油画《斯拉夫作曲家》。这幅群像作品由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完成于1872年,是应实业家波罗霍夫希科夫的要求创作。当时,波氏正在莫斯科筹备开设“斯拉夫宾馆”,他想把“斯拉夫人兄弟般的团结”形象地体现在宾馆的设计布置上。, n2 F9 d8 I+ R, Y) [( X: ~
" Z) G& i6 W7 J% F# U' d7 g3 ^ 画面上,居中的是格林卡,他正在与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卡萨科夫和奥多耶夫斯基谈话。后面坐着达尔戈梅日斯基,达氏的身后是拉斯科夫斯基。格林卡的右后方,利沃夫穿着宫廷制服坐在椅子上,维尔斯托夫斯基在对他说着什么。而站在他们前面的是谢罗夫。靠墙的是古利列夫、博尔特尼杨斯基和图尔恰尼诺夫。钢琴边坐着安东?鲁宾施坦,旁边是他的弟弟尼古拉。他们身后,自右至左站着波兰作曲家莫纽什科、肖邦、奥金斯基和利平斯基。在画面左边的是捷克作曲家纳普拉夫尼克、斯美塔那、边杰里和戈拉克。斯拉夫音乐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在这里汇聚一堂。因此这幅画还有一个名称是《俄罗斯、波兰、捷克作曲家们的聚会》。事实上,他们中有些人彼此从未见过面,甚至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画作并没有违反“艺术的真实”:这些斯拉夫音乐家们志趣相同,用自己的探索、实践和成就,共同谱写了斯拉夫民族乐派史诗中最重要的篇章。
* b$ X6 q }) {2 o
/ _- j/ k) e/ ]$ v. R 斯拉夫人是最早生活在欧洲大地上的人群之一。编纂于12世纪的俄罗斯第一本史籍《往年纪事》将古罗斯史与世界史和斯拉夫民族史联系起来观照叙述。书中写道:由于人们试图修建通天塔,上帝震怒,他搅乱了人们的语言,使之不能相互理解,通天塔最后也未能建成。此后,人们分为各种民族,流散四方。包含有72个民族的雅弗部落向西方和北方迁移,斯拉夫人便起源于这个部落。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斯拉夫人是从波罗的海沿岸出发迁徙的,他们逐步向东向南前进,开疆拓土。6世纪左右,一部分斯拉夫人在多瑙河畔遭到抵抗,便定居于拜占庭边境,另一部分则向西北和东北方向推进。于是,统一的斯拉夫人群分裂为东斯拉夫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南斯拉夫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波斯尼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保加利亚人)和西斯拉夫人(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 S3 R4 W1 k8 {( _
+ K" F# Q% X0 v. ? 后来,他们沿着各自的轨迹发展。但共同的起源、共有的历史和文化基因依然时时处处展现着自己的存在与影响。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既有支持和帮助,又有矛盾和冲突,悲欢离合。19世纪初,受不断成熟的西欧民族意识的感染,斯拉夫人的现代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运动兴起。泛斯拉夫主义也因此产生。它有意识地将寻求种族血亲和文化同源引向对斯拉夫民族的集体认同,在唤醒民族意识、反对异族压迫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X, h, u; N( ~* q* R- I# Y, _! \+ i' J, T: X0 `3 d, A& O$ U
人类社会的变迁总与人类艺术的发展相辅相成。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欧洲社会,比以往更强调人文主义,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应运而生。在为《克伦威尔》(1827)写的序言中,雨果宣布,“艺术的自由”是时代的第一要求。音乐史家保罗?亨利?朗格常常把艺术拉去为革命活动服务。随着民族独立概念的出现,艺术的人民性也开始形成。
, u1 X( |/ ~/ ]( Q; y' k, t5 g8 [7 Q% B! q
音乐领域出现浪漫乐派。音乐与梦想、激情、关于生与死的深刻思想、人类的命运、神与大自然、为祖国而感到的骄傲、对自由的渴望联系在一起。以自觉的方式在音乐中肯定民族传统的民族乐派是浪漫乐派的重要分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