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X. D- a! L% U二、音量的控制 j. U. b' @7 U 一首歌曲的演唱通常是随着旋律的起伏、音量大小有所变化。如果话筒控制不好,就会出现低声区听不清而高声区声音刺耳,这就需要适当的控制音量。4 {% Q3 J/ t$ X) F- r! C% G
音量的控制,我们一般需注意两个问题:# c' F' A9 M. \/ h& o8 w
一是在低音处,由于通俗唱法的低音区往往采用轻声唱法、颤音、声伴气、哑音等技巧。这种情况下,歌者不妨尽可能使嘴部贴近话筒,最大限度地放轻自己的声 音,便于把歌词唱清楚,形成低声悄语般地诉说的声音,把感情处理得细致人微。如在演唱林俊杰的《一千年以后》时,在前四乐句就要尽量将话筒贴近嘴部,让气 与声一同发出。/ v7 A/ o# f2 y8 m6 p
二是在高音处,演唱时声带闭合机能加强,气息支点的对抗力增强,声音强度也增大,话筒应适当拉开、移远,这样,声音的整体比例才平衡。如《过火》中高声区话筒距离要尤其注意,才可使声音和谐。/ I+ G' F" N- C$ l
三、咬字的控制 ( @ e" c* T( T 前面我们提过歌唱中的咬字,主要是指声母的发音。在演唱中,双唇音“b、p、m”和唇齿音“广由于发音部位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噪音或“喷话筒”。如《征服》 中“就这样被你征服”这里“服”是唇齿音,演唱中要特别注意可“吸”着唱,缓解气流冲击的阻力。又如《相思》中“最怕你寂寞最怕你孤单”中“怕”字也属双 唇音,比较容易喷话筒。这种情况还有很多,我们应在演唱中不断积累经验,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应用“放轻声音”、“吸着唱”、“改变话筒角度”等方法来解 决。 C) Q; l+ G- u' \: Q) F7 U
另外,演唱者应注意持话筒的艺术。3 I3 ^. o; B K g" g y* {0 _ \
持话筒没有特定姿势,但根据作品风格不同,歌者性格差异,话筒的持法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话筒不可用“僵”,乐句连接间应自如起用,它应是情感的一种表现手段,是道具,是使歌者由声音美到仪态美的灵魂表现途径。 " W, ~ y( a4 c! T8 _ 凡是热衷于通俗唱法的朋友,也应同样重视话筒的使用。 0 }( h+ \" M. G5 u 话筒控制练习:- l' O; R |/ x6 ]! T/ T
话筒前的控制练习主要指两大方面。一是声音大与小,话筒远和近的控制;二是咬字、吐字忌喷话筒的控制。: ]+ ?' Y! T1 {( a3 N8 G
声音的大与小,除了歌唱者自身的气息与声音结合的力度大小外,也要靠话筒的远近来调节。如《再看你一眼》中叙述部分如轻声诉说般地演唱,话筒贴近嘴部。我 们应了解话筒贴近嘴部,如同声音贴在耳边,有很强的感染力。唱到“让我轻轻说声再见”不要连起来唱,在“说声”处应气息逼紧,托住并稍停一下,而“再见” 二字出口时,仍在气息逼紧的状态中用尚存的一点气力吐出去,使人觉得这一声“再见”是那么难出口,那么心碎神伤。而在高潮段的演唱声音力度大,话筒距离就 要稍远,拉开些。如“让我再看你一眼”,这一句用哭腔和叹音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更能体现主人公不忍分离却不得不分离的内心情感的宣泄。这种控制较有难度,但 通常在情感起伏性较大的作品中都要运用,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 Z ?* Q! n1 S1 y" {; u p3 m6 Z. r & ~9 {! a! Q6 |1 e6 e d% g4 u! M7 B p8 y2 k
第二种,话筒前控制,是忌喷话筒的控制。喷话筒这种问题在初学者身上常出现,我们应通过瞬间调节话筒的角度或话筒距离宋改善这一问题。9 N0 H% v: d2 l2 \* B$ M; B
而容易出现喷话的字,应在话筒前单练,如“波、坡、怕、发”等或与“b、p、m”相拼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