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场
% u. |1 a( t9 T: Y6 F L( A2 s I' |8 {
说得兴起忍不住和孩子们一起弹上一段
; a0 X% Y, W# x* B& d& J/ {+ m' ~/ m1 V2 y2 W& C; O
郎朗是国家大剧院的第一位大师课教师。从2008年起,他就开始在大剧院举办大师课。昨晚的大师课迎来了四位小学员,其中,最小的赵梓彤只有8岁,而16岁的刘浩则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少年。针对每个孩子演奏的特点,郎朗都给出了不同的、十分详细的建议:《山童》应该弹得活泼幽默,如同空谷回音;贝多芬的《月光》应当弹出那种在黑夜慢慢找寻到月光的意境……说到兴头上,郎朗又忍不住和孩子们一起弹起了琴,“右手可一直没闲着,一直在练。”在郎朗看来,“艺术教育可以普及,但艺术家不能量产,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非常个性的东西。一个好的老师不可能教出来的所有学生都是一个味儿的。”郎朗说,“在音乐厅的大师课是这种上法,到了茱莉亚音乐学院或者中央音乐学院这种非常专业的地方,大师课是另外一种上法,但不管怎样,中心价值观是不会变的,那就是得让学生更加热爱地去练琴。”: o3 Y) ]: B H
' v7 R1 O. c6 m! [8 F" I D( p' C
郎朗近年来在音乐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除了参加许多公益性的讲座和大师课,2012年他还创办了钢琴学校“郎朗音乐世界”,前年和去年又出版了自己编写的教材,总结这些年的经验,郎朗认为最关键的,是要“让孩子们在练琴的时候尝到甜头儿”。0 H$ H8 J* ?& a, `2 \6 c
0 U: j, t% O' T( F6 r. q1 R
“不能家长让我弹音阶、老师让我弹小调,我就弹,我必须得知道为什么。弹完这个之后,再去弹一个曲子,感觉就是不一样。练琴是很枯燥的,得让孩子们看到一些立竿见影的东西。要不然弹了半天都一样,还练什么呢?”郎朗说,“我上过很多大师课,好的艺术大师,比如西蒙拉特他们,不会告诉你‘指头抬高了啊,注意把声音弹出来’,他们要教会你怎么去处理声音细微的变化。老师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必须要让他自己看到,我这样做是对自己有利的。”
/ J# _# E5 I# P
, k, l* N1 S# b 对国内持续不减的钢琴热,郎朗也希望孩子们在演奏的时候一定要戒骄戒躁。“我之前当过一次钢琴比赛的评委,对儿童组的选手,评委们说‘都是天才’,到了少年组,‘都是人才’,到了青年组,是什么结果我想大家都知道了。尽管练琴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但孩子们还是不要偷懒,不要浮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