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民族精神是根本9 ^$ s9 U0 L3 m& K1 T" @! h( Y& ]
0 C6 B$ R7 J& O! v" J
如果说艺术创新中的“度”主要是就民乐的艺术形式本身来说的,那么文化坚守则涉及文化性格和民族精神,这就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了。相较于民乐的艺术特质和审美趣味,文化性格和民族精神的稳定性更高,它们其实就是民乐创新的根脉,是文化坚守的核心。2 K, d7 o7 d6 @2 x8 ~9 Q+ D6 L6 c
* H4 i, A$ u" J* E2 R2 e& L2 N- m
《远古的呼唤》是民乐演奏家张维良创作的一部大型多媒体音乐史诗,其立意是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民乐来表现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内在精神。虽然该剧融入了电子音乐、多媒体手段以及戏曲、武术、舞蹈等诸多元素,但其高远的立意完全可以将诸多元素涵容为有机整体,比如在《道》这一章节中,以箫为主奏的民乐演奏同武当道长的太极表演相互配合,时而舒缓、时而凌厉,刚柔并济、动静相宜,很好地表现了道家的审美理念。" b3 a5 `% z1 p+ E' D$ B
3 D) k0 r. i# T" Q
如果说《远古的呼唤》是用现代手段来辅助民乐的话,那么在《玄奘西行》当中,民乐则开始真正“挑起大梁”。《玄奘西行》是中央民族乐团推出的世界首部民族器乐剧。该剧以玄奘西行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和民族音乐艺术的多样性。作品中使用了维吾尔族的都塔尔、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塔吉克族的鹰笛以及印度的班苏里笛和西塔尔琴等不同民族的乐器。* n0 ^1 {% s) [0 \9 R
. G% _2 u8 ~5 O; j1 @+ \
如何把多样的民族音乐融合为整体成为该剧的难点,而《玄奘西行》的选题和立意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玄奘西行》的主旨是表现不忘初心、舍身求法的“玄奘精神”以及众生平等、和谐共处的哲学理念。这样的主旨既凸显出我国民乐的内在精神,同时很好地协调了不同民族音乐之间的文化关系。因此,作品虽然在细节上仍有不少需要改进之处,但由于选题和立意比较精准,整体风格还是很统一的,较好地表现了中国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和气魄。所以,任何成功的民乐作品,不管形式如何新颖,都要有民族文化的魂,因为这个魂是其生命力所在。8 B5 I Z9 O/ K% a7 }6 N
% i! T! d) R y1 j D i7 f4 X" e 综上所述,民乐不是写在权威著作中的概念,也不是存储在博物馆里的古董,它是一种活生生的文化现象和人类活动,是一个正处在历史发展进程当中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民乐要想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创新形式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当然,艺术创新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一言以蔽之,把握艺术创新的“度”,坚守民族文化的“根”,也就抓住了民乐的精气神,就能把艺术创新和文化坚守的矛盾转变成推动民乐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