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歌剧也是体力活儿$ c2 W6 U' X2 I. W. |
) c. W+ g$ p2 a8 J+ u$ j! V' d 昨晚,国家大剧院与大都会歌剧院、波兰华沙国家歌剧院、巴登-巴登节日剧院联合制作的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首次在大剧院登台亮相。吕绍嘉指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和合唱团,携手杰-亨特-莫里斯、安-彼得森、李晓良等歌唱家,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长达五个小时的歌剧盛宴。“这部歌剧非常难,但演员的技术根基非常稳,吕绍嘉对节奏的把握也非常出色。制作舞美很新颖,既有创意,又不会让人觉得奇怪。”指挥家张国勇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它是有里程碑意义的。”" t6 v# ?3 ]) m2 K" O
! y, \8 O8 Q" e. p 大剧院为观众准备简餐
6 ^/ J: T, X. d2 E5 x6 \. v" P4 ^/ y0 g/ t) P- ] v! d1 G+ a
一般来说,大剧院的演出通常都在19时30分开始,提前一小时观众才能陆续进场,但是昨天17时左右,平时安安静静的国家大剧院就异常热闹起来,检票处已经有不少前来观看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观众在排队了,因为昨晚这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演出时间将长达五个小时。7 m/ l$ c0 |5 O( \! V6 U- E
7 C: M& H$ Y. f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作为瓦格纳里程碑似的歌剧作品,无论在音乐创作还是融会的哲学思想上,都达到了一个毋庸置疑的高峰。这部歌剧首演于1865年,在瓦格纳进行创作时,以叔本华为代表的十九世纪德国哲学思潮正风起云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很多内容,如主人公对夜晚与死亡的渴望,都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影响。而在音乐上,瓦格纳创造性地运用“无终旋律”来营造回环往复、绵延不绝的听觉感受,更使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被意大利作曲家制霸的歌剧圈里独占一格。前奏曲中的“特里斯坦和弦”、第二幕长达二十多分钟的“爱情二重唱”以及第三幕结尾时伊索尔德的“爱之死”咏叹调,都对音乐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部内涵如此丰富的作品,必然需要大的体量来承载。《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从昨天17时30分正式开演,最终落幕时已近22时30分,整部歌剧的演出时长约290分钟,其间穿插了两个30分钟的中场休息。0 N0 F7 C; E% s K
# q& n' c2 ~5 ^- ]. a 就在观众们忙着入场和观看演出的同时,大剧院的工作人员也没闲着,这一回他们专门给观众们提供了中场时可以凭票领取的简餐,据介绍这在大剧院的演出历史上也算得上“特殊待遇”了,毕竟坐着不动看完五个小时的演出,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体力活儿。“在国内看瓦格纳歌剧的机会真的不多,所以这次我是请了会儿假来的。”一位乐迷爽朗地对记者说,“演出质量高,还有饭吃,挺值。”
5 c, O& O- v" [9 w) o% B7 d$ y" K) R6 m B3 g
演完看完都不容易
- m% t, M9 h% h7 | C- L, L+ U* O; J$ y
两次长达半个小时的中场休息,其实也是为了能让演员和乐队好好地喘口气儿。虽然杰-亨特-莫里斯、安-彼得森、李晓良都是久经瓦格纳歌剧考验的老将,但要完整地演出这部作品,还是觉得有点吃不消,男女主几乎要贯穿全场,更是十分辛苦。也正是因为表演的难度太大,本版《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没有B组,到本月29日,演员们还要再唱三场。在此前接受采访时,已经是第七次饰演伊索尔德的安-彼得森坦言自己还是会有一点压力:“这个角色本身再加上导演的要求,对我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但我喜欢这种感觉,也希望观众能喜欢我的演绎。”
7 X" X) e8 W% Q+ O! P# a
3 G; T& z" w/ E' I# ^% } 昨晚的谢幕环节中,全场掌声雷动,因为在不少观众看来,光是能成功演完全场这一点就足够让人钦佩。“国家大剧院值得为拥有这样的观众而骄傲。”在现场观看演出的巴登-巴登节日剧院院长安德列亚斯-墨里士-泽卜浩斯激动地说道,“而且我发现观众们普遍很年轻,这是好事,我看到了未来歌剧的希望。” 向来挑剔的“内行”观众也对这场演出评价颇高,正如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大京所言,“都是顶尖的演员,能在国内看到这么不错的歌剧,我真的很激动。这部剧时间很长,但细节处理得非常细致,我相信即使是普通观众,也会非常喜欢它。” |
|